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图片来源光影中国

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代。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成就,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南阳建郡,始于战国后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初设南阳郡,郡府在宛(今河南南阳市)。因为“在南山(今伏牛山)之南,汉水以北”(《资治通鉴》卷5),或者说“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南都赋》),所以称南阳。

两汉四百年间,南阳作为一个大郡,隶属于荆州。西汉时统管36县,东汉时下辖37城。辖区北起鲁阳(今河南鲁山),西至武当(今湖北丹江口),南抵蔡阳(今湖北枣阳)、随县(今湖北随州),东至比阳(今河南泌阳)、复阳(今河南桐柏),约近五万平方千米。郡府均在宛城。

论自然环境,汉代南阳山环水绕,外有伏牛山、武当山、大复山(今桐柏山)、绿林山(今大洪山)诸山脉,犹如一座座屏障,护卫三面;内有丹水、湍水(今湍河)、淯水(今白河)、比水(今唐河)诸河流,排列成一副扇形,贯穿南北,由此构成一个盆地,中央是大片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很适宜人类生存。

论物产种类,汉代南阳物产丰富,各地遍种麦、稻、黍、菽、稷等农作物;有桑、漆、松、柏、槐、椿等林木;有牛、羊、猪、狗、鱼、虾、龟、鳖等动物;有橘、枣、栗、柿、梅、梨、石榴、樱桃、甘蔗等果物,还有大量的铁、铜等矿物。这样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论交通条件,汉代南阳四通八达,若以宛城为中心,往北经过叶县(今河南叶县),可以直通洛阳;往西北经过武关(今陕西丹凤),可以直达长安;往西经过汉中,可以进入蜀地;往南经过襄阳,可以直通荆州(今湖北荆州);往东经过比阳,可以到达江淮。这些道路相互沟通,构成便利的交通网络。

论人力资源,汉代南阳人口众多,根据当时的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郡有359316户,1942051人;东汉永和二年(137),全郡有528551户,2439618人。这两组数字表明,南阳的人力资源,居荆州各郡之冠,处于全国的前列。

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充足的人力资源,使南阳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汉朝的发达地区,因而从全国形势来看,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汉代南阳经济发达,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全国保持一定优势。

两汉四百年间。南阳农业生产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牛耕的普遍推广,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特别是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地方政府关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决渫则暵,为溉为陆,冬徐夏穱,随时代熟”(张衡《南都赋》),从而保证了粮食的丰收,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这里要说两位太守:召信臣、杜诗。西汉后期,召信臣担任南阳太守,勤政为民,兴利致富。“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馀”。“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南阳人非常爱戴他,竟以“召父”相称。

东汉初年,杜诗担任南阳太守,鉴于长期战乱,南阳经济遭到破坏,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据史书记载,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后汉书?杜诗传》)。杜诗治理南阳七年,造就显著的政绩,深受南阳人的尊敬,人们把他与召信臣相提并论,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世人们把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据说就来源于此。

南阳在两汉时期,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既有政府管理的工场,也有私人经营的工场。著名的孔氏家族,世代以冶铁为业,自迁居南阳后,“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史记?货殖列传》)。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大力调整财经政策,任用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管理盐铁事务。中央政府在南阳设置工官、铁官,工官制作金、银、铜、漆器,铁官生产各种铁器。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者,据统计有47547户,足见南阳手工业的兴盛。至今在南阳各地。仍保留着一些冶铁遗址,如宛城瓦房庄冶铁遗址、桐柏张畈冶铁遗址等.都是南阳历史的见证。

汉代南阳商业发达,宛城以南阳郡府所在,与京城长安、洛阳和邯郸、临淄、成都,并列为全国六大都会,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力耕》)。王莽改制期间,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以保证物价的稳定。东汉时期,宛城经过长期扩建,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城周三十六里”(《后汉书?郡国志》注引《荆州记》),居民约有二十多万人,一跃为全国特大城市,堪与京城洛阳相媲美。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汉代南阳素为兵家所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秦汉、两汉、汉魏三个皇朝交接点上,发生过一系列重大事件,成为全国的一个热点地区。

秦朝末年,陈胜领导农民起义,派宋留率领一支军队,企图从武关西进,进攻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宋留已经夺取南阳,继续向西挺进。但在陈胜遇害后,南阳被秦军收复。宋留未攻克武关,又不敢再攻南阳,被迫向东撤退,最终投降秦军。秦二世三年(前207),趁项羽鏖战河北,刘邦袭取陈留(今河南开封),继而攻入南阳,南阳郡守退守宛城。刘邦打算绕过宛城,继续向西进兵,但被张良劝止,旋即包围宛城,迫使南阳郡守投降。随后,刘邦长驱西进,迅速攻克武关,在翌年初到达霸上(今西安东南),秦王子婴被迫请降,秦朝至此灭亡。

两汉之际,伴随动荡不安的局势,南阳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在绿林起义爆发后,刘绩、刘秀、刘玄等人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加入绿林军的行列。地皇四年(公元23),绿林军进围宛城,刘玄在淯阳称帝,建立起更始政权。王莽得到这一消息,急忙调派大军,向宛城进发,企图扑灭绿林军。这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绿林军遭受重围,形势极为危急。在这一紧要关头,刘秀突围寻求外援,继而采取斩首行动,与城内守军相配合,内外夹击,打得官军落花流水,由此壮大了绿林军的声势,决定了新朝的覆灭。

东汉皇朝建立后,因为刘秀发迹于南阳,南阳有“帝乡”、“南都”之称,名门望族遍布各地,政治地位迅速升高。如新野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三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后汉书?邓禹传》),堪称东汉第一家族。湖阳樊氏是刘秀舅家,“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水经注?比水注》引《续汉书》),形成一座庞大的庄园。这类名门望族,支配当地社会的发展。牵制地方政府的行动,甚至影响国家的兴衰。

汉魏之际,因为社会矛盾的加剧,南阳发生大规模的动乱。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爆发,张曼成在南阳起兵,一举攻占宛城,杀死南阳太守。东汉朝廷大为震动,重新任命太守.全力镇压起义军。在张曼成战死后。赵弘率领起义军,聚众十馀万人,依托宛城抗敌。赵弘战死后,韩忠被推为领袖,继续坚守宛城。韩忠战死后,孙夏被推为领袖,继续对抗官军,直至宛城沦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南阳作为黄巾起义的一个中心地区,经历了惨烈的战争,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黄巾起义失败后,南阳成为军阀争夺的战略要地。先是刘表坐镇荆州.以南阳为北方门户。次有张绣盘踞南阳,表面上与刘表联合。再有曹操血战宛城。最后接受张绣投降。正是这段时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提出著名的所谓“千古一策”,为刘备集团占据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恢复汉朝统一局面,提供了一套经国方略,因而改变了天下格局,影响着三国历史的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局势的演变。必然带动文化的发展。两汉四百年间,在科学、教育和文化领域,南阳涌现出一大批人物,以张衡、张仲景为代表,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衡是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张衡著有《灵宪》、《算罔论》、《浑天仪图注》等著作,全面地揭示了天地的生成和结构,解释了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阐述了浑天学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宇宙无限的科学思想。他发明制作的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观察星象的大型仪器,被称为天球仪的鼻祖。他发明制作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开创了人类研究地震的新纪元。对于张衡的科学成就,时人给予高度评价:“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后汉书?张衡传》)在文学方面,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属于叙事大赋,精思傅会,恣意铺排;《思玄赋》、《归田赋》属于抒情之作,情感真挚,思路悠怨。这些辞赋创作成就,使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并称为“汉赋四大家”。

张仲景是汉代著名的医学家,以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医疗实践,以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精神开展医学研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医学著作,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医学原则。在诊断方面,为了准确地诊断病情,他注重辨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症状;在治疗方面,他从汗、吐、下、和四个方面,概括出各种病症的医疗方法,充分论述了“辨证论治”的临床理论。从而推动了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正因为这些卓越成就,张仲景被后人奉为“医圣”。

除张衡、张仲景之外,南阳还有许多学者文人,都以各自的独特造诣,在汉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宋均擅长谶纬,遍注《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集东汉纬学之大成。朱穆为矫正世风而作《崇厚论》,为针砭时弊而作《绝交论》,都有较强的思想价值。特别是刘珍、朱穆、张衡、刘毅、延笃等人合著的《东观汉记》,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为后人熟悉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特别指出的是,汉代南阳民间艺术发达,集中表现在雕刻方面。当时流行厚葬习俗,许多达官贵人死后,都要雇用一些工匠,专门制作画像石。其中雕刻的内容,有反映天体现象的,如日月星辰图;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如车骑出行、宴饮宾客、歌舞表演、田池射猎等;有反映娱乐杂技的,如角抵、投壶、蹴鞠、博弈、斗鸡、戏兽、跳丸、顶碗、幻术等;有反映神话传说的,如羲和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阳乌巡天等;有反映历史故事的,如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程婴杵臼、范雎受袍等。南阳汉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被称作“绣像汉代史”,在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堪称一朵绚烂的奇葩。

从总体上看,汉代南阳历史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一方面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魏晋以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南阳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口,仍旧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相比较而言,汉代南阳历史的辉煌,因为盖过了其他时期,更能激发人们的话头。说起汉代南阳的历史,似乎更令人感到自豪。

《汉代南阳的历史地位》

熊铁基 朱立红

文史知识200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