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熱愛 所以專注——記河南大學附屬南石醫院院長趙俊祥

企業名片: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科技部重大科研項目協作單位,燒傷治療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有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600多人,國家、省級著名專家百餘人。

推薦理由:重視特色專科建設,急救以規劃合理、設備齊全、醫療技術雄厚、院前院內急救無縫對接,開通綠色急救通道等著稱河南醫療界。

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帷幕。也就是在這一年,“工農兵大學生”趙俊祥從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畢業,揣著一顆報效家鄉的心,他放棄了留校和到北京醫院的機會回到南陽,被安排進原石油工業部第二機械廠的新廠區醫務室。

剛到單位,趙俊祥就被潑了一盆冷水:醫務室只有兩個人,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在接下來的從醫中,趙俊祥內科、外科、兒科都幹過,門診量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大截。

1985年被稱為“醫改元年”,這一時期醫改的基本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放開搞活,提高醫院的效率和效益”。醫改開始的第二年,醫務室升級為衛生所,由趙俊祥負責管理,接下來,又於1987年升級為一級醫院,“說是醫院,沒有住院部,人員30多名,業務人員還不到一半。”回憶起草創時期的南石醫院,趙俊祥不無感慨。

醫院發展的轉折發生在1987年,這一變化與趙俊祥做出的一項決定密切相關。

當時,廠裡一位領導因為燒傷被送到位於駐馬店市的解放軍159醫院治療,趙俊祥去看望時意外發現南陽近千萬人口的大市,居然沒有一家醫院有燒傷科。

200多公里、5個半小時的顛簸車程,患者要經受怎麼的痛苦?燒傷患者難救治,死亡率高,能不能接治?經過慎重思考,趙俊祥做出決定:“人無我有,南石醫院要上燒傷專科。”

嘲諷紛至沓來,正當趙俊祥憋著一口氣尋找突破口時,1987年9月,光明日報刊發通訊《一個科技流浪漢的遭遇》,講述了山東醫生徐榮祥潛心研究出治療燒傷的新方法和藥物,但由於顛覆了傳統的治療方法,而遭遇壓制的經歷。這種治療思路與趙俊祥不謀而合,他連夜趕赴北京與其洽談。

對方要3萬元專利費,這在當時對個人來說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在北京找親戚找朋友,趙俊祥借了30多個人,才把錢湊齊,背了5箱藥品和“專利”回來。緊接著,南石醫院又選派多名醫生外出學習,博採眾家之長,發展燒傷專科。

燒傷科成立後的第二年,南石醫院就創出了規模及收入比上年高8倍的記錄。此後,無論是新疆克拉瑪依“12·8”火災事故,還是救治“火海救母女孩”閆倩玉、“三入火海”王峰,都有趙俊祥帶隊緊急治療的身影。

不言放棄,沿著燒傷併發症持續攻關,南石醫院相繼開設了難癒合創面治療、整形美容專科等,遵循趙俊祥確定的“大專科小綜合”發展戰略,通過重塑業務流程,整合優化資源,人員雙向選擇擇優上崗等管理模式創新,於2014通過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評審,成為河南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一個特例。

熱愛醫療,沿著燒傷專科持續專注,趙俊祥1996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別津貼的專家,2008年成為河南大學碩士生導師、國家二級教授,如今是中國中西醫結合燒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醫師協會燒傷分會會長。

現在南石醫院被納入省應急辦聯繫名單。穩妥高效的燒傷治療,不知讓多少家庭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悲劇,讓多少發生意外的企業避免了關門停業的厄運。

不僅開展“送醫扶貧”活動、連年資助貧困大學生,南石醫院還努力援助貧弱危重患者,除了員工捐助之外,歷年來共減免各類住院費高達400餘萬元。

愛默生說過,“專注、熱愛、全心貫注於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穫。”趙俊祥在醫療衛生戰線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