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向死而生”这句话?

修吾禅心

向死而生,反求诸已。似乎、大概不是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哲学家的语论:前半句是来源于“海德格尔”对待生活的看法、后半句则是来源于《孟子·离娄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但偏偏就是这表面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两句话,连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语句。
  • 这两句话猛上去是晦涩难懂。但是我们把它们分开一一来分析后,就真的看懂这句话、读明这句话了:

向死而生:所谓向死而生,其实就是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但也是死亡之路的开始。

我们之所以活着,就是在设计我们将如何去死:华丽、平凡、默默、喧嚣......那么一切的一切均取决于我们如何想,如何计划。

  • 死亡自古人人都惧怕。

    谓之:“恶魔”、“死神”。“牛头马面”、“阎王爷”......但是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摆脱不了这个最终结局。

  • 不信,你看医院里,那躺在病床上的他、也许曾经器宇轩昂、谈笑风生、争强好胜、而现如今却俯首等死的权贵、或是辛劳一生,如今只求一死的百姓......

  • 人!大多只为了眼前的一丝一毫得失而哀叹、争抢、悔恨、欣喜,又有多少人能深深反思:忙碌一生,难道就是为了眼前这一场黄梁一梦吗??

海德格尔则是在深思:既然生而向死,命运不可更改。那么为什么不去把生至死这一过程,看做是一本精彩绝伦的游记,而作者恰恰正是你自己。

将自己生的这部分扮演的精彩华丽,那不是穿了多少件华贵的衣裳、不是吃了多少山珍海味、那是一场心灵的修行,让心灵平静向死,精彩向生。

很羡慕悟禅的人,一颗冰珠、一捧泉水、一粒粟米、一朵浮云,都能看了浩瀚天地挥洒的颜色、都能悟出苍茫宇宙运行的乐趣。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次历练、一段畅游。从中理解到人本身只是万物中的一员,生既为了死、死既为了生。痛快地、精彩地、努力地、辛苦地去活着、并历练着.......

反求诸已:孟子在他的著作中写道:“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这时候就应该问问自己仁爱做到位了?管理治下却治理不好,问问自己是不是管理才智不够?礼貌待人,却得不别人礼貌待已,问问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怠慢了别人?这样慢慢思考改正,人们也会慢慢归服于你的德行.....

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一个被我们忽视的、仅仅七个笔划的汉字:“纯”!

吃饭就想着“吃“!”说话就想着“说”!画画就想着”画“!......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纯“在做!同理,他们生的时候就想着”生!“如何”生“!”怎样“生”。

而我们现代人,引以为傲的确是:饭局多、信息量多、数据多、......

吃饭的时候想着各种事务、做事务的时候想着各种饭局。想得太多,往往会把最基本的一些东西丢掉遗忘了。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这两句话联在一起,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真谛,要想认清生命的本质,就需要自己去想一个问题:你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钱?”、“为名?”、“为义?”、“为平淡?”、“为喧嚣?”、“为亲人?”......只有想明白了自己真正活的意义,才会在死亡即将到来时,变得从容、变得淡然起来......因为你无悔你的生命、因为你的生命,又可以到一个新的、未知的地方开始新的旅程了。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恒实说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其次针对“向死而生”应该如何理解?是否只有亲身经过死亡体验的人才能有所感悟?作如下解答:

一、儒家版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儒家针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更加强调的是生的事情你都还没弄明白呢,死你管它干什么?子路之问是统言鬼神,孔子之答却只说鬼不提神,颇为微妙,值得琢磨。《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提到“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先生还说:“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

二、兵家版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死地”最早出自《孙子兵法》,是形容己方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吾将示之以不活”,激发起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有等死。兵家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更加注重的是利用极端的死亡恐惧及最坏的处境刺激人求生的本能,在极度危险中谋求一线生机。

三、老外版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里面》分析死亡问题:“死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超不过的可能性。”

你要把死亡看做是可能性。人生毫无疑问是一步一步在走向死亡,假如你把它看做是一个从存在到不存在的一个过程,我不考虑它,海德格尔说不对,你是在面向可能性啊!你要面向可能性筹划选择自己的人生啊。他提倡“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

四、现象版

生与死不仅仅是一个瞬时的状态,而是一个包含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强调的是去理解生与死的过程,向死而生,意味着在朝向死亡的恐惧下理解生的存在。


三人语广

现代社会可以定义为向死而的人生观的人不多。因为及时行乐,急功近利虚假浮燥,运动搬迁,崇拜金钱,的社会现象大家都看到了。怎么来定义呢?就劝且为是向生而生吧。

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忘记老祖宗的辩证法不太好。辩证法说人是要死的,人本来就是在向着死亡生存的。但有几个人承认并遵循法则的呢?结果就搞成了向生而生了,有谁在生活中找到了不死的活法,生法吗?并没有不死的活法,却有着向死的生法。再多的生法也没有解决过一个人的不死。

向死而生,就是为了死后的人类而活,做的是自已死亡以后应该做的事,而死亡之前的事,已经放下不去管他了。这就叫向死而生。为什么?为人类永生。人类永生,自己也才能永生。否则没有逻辑,可能性都没有。明知人要死,偏向死亡奔,这种人已非普通之人。是悟就的,并非死里逃过生的人就懂向死而生了。是一个人眼光之长与短上的选择题。考虑得长远了,方法论会随人生观的变而变。改向生为生为向死为生。与自然规律矛盾吗?高度一致,但与个人生命已高度过不去了,为了以假求真,不惜牺性生命。为有牺性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李198588733

向死而生,这个我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就是这样子过来的。

大概15岁的时候吧,在广东惠州,过马路时,叫我爸爸去吃饭的时候,被一辆疾驰来的小面包车给撞飞了,被撞飞以后小面包车也逃逸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被抓到。当时我躺在地上,我能自己看到从自己嘴巴里涌出了大量的血。当时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我可能要死了。慢慢的突然感觉很清晰,突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我能看得到,能意识到周围的很多人聚在一起,慢慢人越来越多。最让自己心深刻的是,爸爸抱着我痛苦,一滴眼泪滴在我脸上,但我心里很明白,虽然看不到。然后我很想告诉爸爸说,爸爸你别哭了,我不会死的,我一定不会死的,其实我那时候意识虽然清楚,但我根本没办法说出任何话来,因为我一说话,从嘴巴里涌出的就是鲜血。那时候可能15岁吧,其实我也很怕死的,15岁已经明白死的定义了,但是面对着爸爸的痛哭,妈妈的哭声,我跟我自己说,今天你不会死。一定不会死,我一定要活着。就这样我活了过来,从,瘫在床上。慢慢的学会坐,学会起来,学会爬,学会走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休学在家。其实那时候真的是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很清楚的东西,就知道,不能死要活,忽然觉得豁然开朗,突然从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思想要活着。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吧,其实这就是一个古人的定义,绝地求生。



丁罐罐188

“向死而生”?其实每个人的生死是难以预料的;人的生命太脆弱,转瞬间灰飞烟灭。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苦于生活的艰辛与凄苦而埋怨生命的无奈。其实,生者如过客,死者为归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哪怕金钱再多,权力再大都会走向这个地方,上天是公平的,谁也不能从这个世界上多带走什么。我想,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时常地问自己:属于自己的生命还有多久呢?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感悟出生命的美好。在拥有生命的每一天里,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份感情。因为你并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多少人在找寻幸福的真谛,在我看来,健康平安便是一种幸福。你说呢?


卢文俊1

这句在何情况下才能讲出,如果在为国家需要牺牲情况下,和为集体为人民的利业下,保住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下,为国为民做贡献的时候后可以说这句话。如果是事没有说这话,那这人脑子不正常精神病,想死可以自杀,就知道死的滋味。


王可才2本王

我距离死亡最近的时刻,就是经历我妹妹的死,当车祸发生的那一刻,她就站在我身边,我眼看着她飞了出去,然后狠狠的摔在地上,然后医生说不用抢救了。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才发现生与死之间居然隔得那么近,仅一步之遥,一线之间。生命在自然界显得多么渺小啊!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当你经历了死亡的恐怖,才能理解生命的可贵。我觉得这才是向死而生的正确理解


洋洋2792894392386

万物负阴抱阳,人向死而生。每一个伟大生命的诞生前夕,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无声状态,但此时无声胜有声,生命之光终将冲破死亡的黑暗喷薄而出,显万丈光芒。孔子在解易经复卦时惊叹:“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当可解向死而生之大义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