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系中,有没有小行星或彗星坠入太阳的事件?可以介绍一下吗?

陶海亮

在太阳系中,有没有小行星或彗星坠入太阳的事件?可以介绍一下吗?

由于小行星和彗星绕行太阳时轨道的差异,因此在经过近日点后的命运可是各不相同,当然由于观测条件的原因,对于小行星之类的天体撞入太阳,我们实在是难以观测,但对于拖着常常尾巴的彗星,那刚好给我们展示了彗星在撞入太阳前垂死挣扎的一幕。

太阳系内运行天体的几种不同轨道

一般彗星会以双曲线或者抛物线以及大椭圆轨道运行,不可能以一个大致圆形的轨道运行,因为成为彗星是有几个条件的:

1.彗星的材质要求为疏松、含水冰或者挥发性的物质

2.进入点必须靠近太阳以利其表面物质蒸发形成蒸发尾和电离尾

3.远日点过冰点 但在太空中,冰点下在阳光照射下依然会升华,因此至少也得在木星轨道外,要不然这颗彗星是不长久的。

彗星运行的轨道中,双曲线和抛物线轨道的彗星将不再回归,回归的一般是椭圆轨道彗星,当然也有双曲线和抛物线轨道的彗星在经过近日点时被太阳引力改变轨道成为回归彗星。但这三种彗星都有可能成为撞入太阳的“飞蛾”,原因很简单,近日点时距离太阳过近一头载入太阳,成为给太阳添砖加瓦的运输工,还搭上了自个。

彗星在星空中的轨迹

绕飞彗星进过近日点后成功逃脱太阳的魔掌

但并不是每一颗彗星都是那么好运气的

SOHO卫星采用日冕仪拍摄的照片上,可以识别出一颗掠日彗星冲向太阳并最终解体

被SDO派到的撞入太阳的彗星

每年撞入太阳的小型天体应该难以计数,拖着尾巴的彗星我们都难以完全观测,没有尾巴的小行星就更难统计了,如果小行星表面没有挥发物质一个岩石质天体,那么其经过近日点时反光的亮度极低,会被淹没在阳光之中,加上其个头不大,即使有现代日冕仪也难以分辨其微弱的反光,因此可以100%确认有小行星坠入太阳但找到实际证据确是难上加难,也许未来观测技术进步能让我们一睹芳容!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木星常被天文学家们形容为太阳系的“大扫帚”,没有它甚至不会有人类,因为正是木星清除了很多流浪的小行星和彗星,避免了更多的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不然的话地球受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几率将会增加一千倍,这样看起来的话,木星真的是相当厉害的了,然而他和我们太阳系中的老大——太阳比起来,作用就又小得多了。


如果说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大扫帚”,那么太阳就是太阳系中的“垃圾站”了,因为太阳才是太阳系真正的中心,除了一些行星的卫星之外,太阳系中绝大多数的天体都是在围绕太阳运行的,那么很显然,太阳受到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的几率比木星要大得多,它才是真正的太阳系垃圾清理者。

相比于木星,太阳遭受小行星和彗星撞击的频率要多很多,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木星受到彗星撞击的比较著名的一次就是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撞击了,天文学家们亲眼目睹了那次壮观的撞击场面,但是小行星和彗星对太阳的撞击却不是那么容易观测到的,因为太阳的光线太强了,小行星和彗星即使撞击到上面,发出的强光在太阳的光辉下也算不了什么,不过即便如此,天文学家们也看到过多次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太阳的场面,比如在2011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就捕获了一次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事件,科学家在撞击10天前就发现了这颗小行星,上面可能有大量水冰,所以更像一颗彗星,他们一直对小行星进行追踪,最后小行星冲进了太阳,消失前15分钟的融化非常快,但是基本上是在穿越太阳大气层的过程中就消失不见了。





因为太阳的质量非常大,是地球的33万倍,木星的一千倍,所以太阳系的引力控制范围远达整个太阳系,而也是由于太阳的质量巨大,所以通常小行星和彗星根本接触不到太阳的表面就被气化掉了,而且它们在向着太阳前进的过程中,当距离太阳足够近的时候,它们还会被太阳强大的引力撕成碎片,然后消失到太阳,炙热而浓厚的大气层中,通常只有直径超过一百公里以上的星体,才有可能降落的太阳的表面上。


科普大世界

答:当然有,而且已经被人类记录很多次!


小行星撞击太阳

小行星撞击太阳的话,需要小行星的直径非常大,不然还没接触到太阳表面,就已经被气化蒸发!

比如在2011年10月9日,欧洲航天局就捕获了一次小行星(彗星)撞击太阳的事件,科学家在撞击前十天发现了这颗小行星,随后一直对小行星进行追踪。

最后小行星冲进太阳,引发了一次大型的太阳耀斑事件。




小行星撞击木星

相对于小行星撞击太阳来说,小行星撞击木星更容易引发科学家的关注,因为撞击过程对木星的观测更为方便。

比如在1994年7月17日,著名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事件,可谓相当壮观。



彗星母体直径5公里,在接近木星时被木星引力撕碎成21块,哈勃望远镜中看起来就像一串珍珠;随后相继撞击到木星上,释放能量相当于3亿颗广岛原子弹,撞击木星造成的“伤痕”比地球直径还长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