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5種行爲,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應付攻擊性強的寶寶,首先要分析造成他們行為的原因,再合理科學地進行引導。

揭秘:寶寶愛打人的五大根源

為爭取遊戲空間造成的攻擊行為

案例一:洋洋正坐在地板上堆積木,旁邊的新新玩汽車賽跑,洋洋被吸引而忍不住探過身子看新新玩。洋洋擋住了新新的活動範圍,新新二話沒說,一把把洋洋推倒,又自顧自玩了起來。

解讀:1-3歲的寶寶,不能準確的把握空間關係。所以在和同伴在一個小空間時,出於一種條件反射,寶寶可能會不自覺地推開擋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對身邊的孩子採取武力進攻的方式,以爭取自己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建議:當寶寶和小夥伴在一起遊戲時,要注意給寶寶們一個寬敞的活動空間和豐富而充足的玩具。這個階段的寶寶,通常是各玩各的,當寶寶由於過於投入而不自覺進入別人的“領地”時,可以提醒寶寶,他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動,讓寶寶找到自己的活動空間。

孩子出現這5種行為,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肢體語言不當所造成的攻擊行為

案例二:10個月的貝貝和1歲半的寧寧是表姐妹,經常在一起玩。恰巧這時貝貝哭了起來,寧寧也不笑了,疑惑地望了一眼媽媽後用力把貝貝推開,貝貝哭得更厲害了。寧寧看著貝貝,也哭了起來。

解讀:人們常說:寶寶打人,沒輕沒重。這是因為寶寶對自己的身體動作力度的覺察力和控制力比較差,有時寶寶是向喜歡的人表示好感,但是因為不知如何正確表達,造成了善意的攻擊。

建議: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應。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懂得如何正確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與小朋友交往了。

語言能力欠缺造成的攻擊行為

案例三:小朋友們在戶外遊戲,晶晶和好朋友在搖木馬,晶晶看到旁邊有一個皮球,從木馬上下來去撿皮球,東東坐上了晶晶的位置,晶晶趕緊丟下皮球跑過來,把東東推了下去,自己坐上了木馬。

解讀: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當自己有需求時,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只好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導致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建議:2-3歲是寶寶口語發展的關鍵期,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促進寶寶的語言發展,減少由此而造成的攻擊性行為。同時,由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依賴肢體語言來與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強化孩子習得正確的肢體語言。

孩子出現這5種行為,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寶寶情緒不好造成的攻擊行為

案例四:寶寶要吃糖,媽媽不讓寶寶吃,寶寶大哭,但是媽媽並不妥協,把寶寶留在房間,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奶奶看寶寶哭得傷心,想哄哄寶寶,寶寶卻伸手打了奶奶一個嘴巴。

解讀:寶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比如餓了、累了,或者要求沒有滿足時,很容易發怒,甚至動手打人。另外,寶寶在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和成人的感覺一樣,如果遭遇失敗,都急於發洩自己的情緒。

建議:父母要與寶寶多多交流,積極關注寶寶的需要,教給寶寶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在寶寶學技能遇到挫折時,當寶寶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可以把寶寶抱在懷裡,使他平靜下來,再貼著寶寶的臉,輕聲地鼓勵寶寶,讓寶寶感受到父母的愛,提高寶寶抗挫折的能力。

缺乏分享意識造成的攻擊行為

案例五:奇奇和媽媽去田田家裡玩,田田把玩具都拿到自己身邊,不讓奇奇玩,田田媽媽給奇奇一個小汽車,田田一下子不高興了,用眼睛瞪著奇奇,又伸出小腳去踢奇奇。

解讀: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現在的家庭大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缺乏與同齡夥伴交往的經驗,也缺乏分享意識。

建議: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並在家庭中利用、創設機會讓寶寶來發展分享行為:如讓寶寶與家人分享食物;讓寶寶帶上玩具與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展,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越來越少的。

孩子出現這5種行為,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教你7招輕鬆搞定寶寶攻擊行為

1.別讓孩子從攻擊中獲得任何好處

寶寶並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或是生理特徵。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麼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繫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2.要更多注意受害的寶寶

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最好給受傷的寶寶更多關注:吻一吻受傷一方的小傷口,詢問他有沒有問題。然後,用堅定的語氣對欺負人的寶寶說:“不許咬人。咬人會讓別人很疼。”如果孩子被別人咬然後又去咬別人的話,千萬不要懲罰孩子。

3.多稱讚孩子的好行為

當孩子沒有依靠攻擊而解決問題時,你應該多多鼓勵他的這些行為,讓他能意識到這才是對的。比如你可以表揚他的行為“你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你是個好孩子。”

孩子出現這5種行為,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4.做孩子的好榜樣

和孩子玩的時候不要咬你的孩子,也不要打他。如果你對他說“我要吃了你!”而且把小傢伙的腳趾或手指放到自己的嘴裡,那麼他就會很自然地嘗試對別人這樣做。如果你因為生氣而把寶寶打了一頓,那麼當寶寶不開心的時候自然會模仿你的做法,自然去打人。

5.溫柔地安慰孩子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等。這時需要你為他提供一些溫柔的積極的安慰,以防止他變得暴躁。比如一個舒服的溫水浴。孩子在洗澡時可以忘記之前的不愉快,再加上一些他熟悉的玩具,會讓他對自己重新樹立信心。

6.給孩子們更大的活動空間

如果孩子像大海里的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玩耍。那你就不必對他們的互相攻擊的行為產生驚訝了。因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活動的空間過於狹小。

7.對孩子的行為說“不”

當孩子行為可能發生危險時,你應該及時制止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清楚、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否則會受傷的。然後把孩子的注意吸引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上,比如一個動畫片。除此之外,在孩子煩躁想攻擊別人的時候,可以為孩子提供其他選擇,比如給他一個枕頭,讓他隨便處置,還可以教他使勁跺腳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或者教會孩子如果下次他生氣了可以到你身邊尋求幫助。

孩子出現這5種行為,家長趕緊管,別拿“孩子小,不懂事”騙自己

重要提示: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除了上面敘述的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的事之外,還有些事是我們不能做的:

1、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寶寶並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你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他感到莫名其妙。

2、不要因為孩子打人,就讓他也嚐嚐捱打的滋味:孩子不會理解你的用意,他只會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最壞的結果可能讓孩子不再信任你。

3、不要鼓勵孩子報復打他的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去報復犯人”,那麼最終的結果是“犯人”會越來越多。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