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麼事?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夜讀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麼事?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朗讀音頻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前幾天,帶兒子在小區裡玩,遇到了一個“小霸王”。

一開始,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滑梯,他總是搶著擠到前面去。一個小女孩差點被推摔,坐在地上哭了起來。男孩絲毫沒有在意,繼續自顧自地玩著。

不一會,他又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沒多久,小朋友都離開他到別處去玩了。

小男孩非吵著要去飯店吃。奶奶捶著痠疼的腿說:“好孩子,奶奶今天腿疼了,實在走不動了,咱們回家吃吧。”

小男孩不依不饒地吵著要去飯店,奶奶發起火來:“你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就不知道心疼人嗎?”然後連拖帶拽地把小男孩帶回了家。

看似“不懂事”“不體諒”的背後,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共情力”的缺乏。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共情力”也稱為“同理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缺乏共情力的孩子,體會不到他人的感受,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長大以後遇事更容易鑽牛角尖,無限索取而不知感恩,在親密關係和人際交往中容易碰壁。

美國杜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花了20年的時間,跟蹤、記錄了超過750個孩子的成長過程。

發現那些在幼兒園時期善於分享、幫助他人的孩子,很多都考上好的大學,並獲得了不錯的工作。有良好共情力的孩子,有更廣闊的前途。

“共情力”影響著人際關係,它使孩子能夠更加理解他人的感受,在交往中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使更多人樂於與之相處,同時它也讓孩子的認知更“全面”。

前幾天,我帶兒子在商場的洗手間洗手時,他突然朝我嚷了起來。我才意識到:原來,他手上捏著一個很小的鑽石貼,被我不小心洗掉了。

我向他道歉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這時兒子說了一句:“我沒有提醒你,是我不對,對不起媽媽。”

那一刻,心中覺得很是溫暖。

當孩子能夠看見他人的感受,便不再僅僅執拗於自己的得失,而是能夠反思自己,通過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兩方面來“辯證”考慮自己的言行,看得見自己的提升空間,那這孩子才真是了不得。

“共情力”也給孩子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在電影《一代宗師》中,曾經提到過人生的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善於共情的孩子,擁有一種推己及人的能力,可以更深層次拓展情感體驗以及解決問題。如此,在眾生中,他們更能夠沉澱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見解。

共情使人常懷悲憫與敬畏,懂得知不足,亦知道如何補足;感恩擁有,亦能分享所得;在人生的旅途中,越走越廣闊。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共情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象力,使我們能想到人類共同的事情,反抗那些無謂的分裂人們的東西。”

在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力時,需要耐心地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幫助他們把這些感受具體化,從模糊的情緒描述,轉換為更精準的用詞。

因此每一種情緒都需要被接納,負面情緒更需要被表達出來。

在與孩子對話時,我們可以更多地談論感受。尤其是當孩子憤怒、沮喪、悲傷時,我們更要抓住機會,讓孩子充分地瞭解這種情緒發生的感受並能更好地控制不好的情緒。

比如:“你現在很沮喪,因為剛剛你搭好的積木倒下了。”

“你感覺很憤怒,小朋友打了你一下,並且沒有說對不起。”

“你的小花死掉了,你非常的悲傷。”

當情緒被感知時,體驗情緒的過程,就成為了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奶爸張亮曾經講過一段兒子天天的趣事。

有一次天天去打針,爸爸給天天買了一個挺貴的玩具。在拎著玩具出來後,天天很高興也很感動。於是他對爸爸說:“爸爸你賺錢也挺辛苦的,以後就少給妹妹買點衣服吧。”

玩笑歸玩笑,但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卻完成了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

能夠體諒爸爸的辛苦,繼而從爸爸的角度,想到了節約開支的辦法。

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在語言上引導孩子在事件中的角色轉換與感知。

比如,當孩子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比直接斥責更好的方式是引導他換位思考:“你是那個小朋友,你的玩具被搶走了,你是什麼感受?”

和孩子談論自己的感受:“我剛剛拖乾淨的地板被你故意弄髒了,你覺得我是什麼感受?”

語言的轉變帶動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習慣。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父母的言行,是“共情力”最好的示範。

我看到一則視頻,很暖心。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被媽媽告知:“媽媽今天真的很餓,我不想讓你傷心,但是我吃光了你最愛的糖果。”

小女孩眨巴著眼睛,沉默了好幾秒鐘,最終笑了出來,說:“媽媽,那真的讓我有點傷心。”

“你會怪媽媽嗎?”

“不會。”

接著,女孩抹著眼淚說:“只是有點傷心而已。”

媽媽內疚地說:“那真的讓你傷心,我那時候真的很餓。”

女孩關心地對媽媽說:“你應該吃,但吃多了糖果不好哦,你應該喝點水。”

她還自我開導說:“下次我就不會傷心了,到時我有了新糖果我們可以一起分享。”

事情發展出人意料,但從一開始,媽媽對女兒坦白的說辭中,也預示了結局。

媽媽體諒女兒的傷心,向女兒講明原因,並且誠懇地道歉。在親子關係中,共情從來不是單向的,在充滿共情的互動中,孩子會自然而然地以一顆同理心去體諒、去思考。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世界,最好與最壞的風景,都來自人心深處。

共情力好的孩子,有著更強烈的敏感性,擁有一顆柔軟的心,也擁有遠離深淵保護自己的能力。

共情是一種“融入”,理解世界的同時,也掌握自己的人生。因為懂得,所以不孤獨;因為體諒,所以不執拗;因為悲憫,所以去感恩;因為閱人心,所以更能夠預見和遠離危險。

在人生旅途的行走中,他們更有善良、關愛與豁達之心,更能夠包容不同與不完美,明白在奉獻中收穫自我價值。

親愛的孩子,每一段關係都是雙向通道。我多麼希望你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在此之前,我願你學會,如何善待這個世界。

夜读丨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不懂的是什么事?

主播:丁謙

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