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一行爲,「誤」傷孩子最深

昨天帶小鹿去玩淘氣堡,臨近中午時,看到心疼的一幕。

有一媽媽準備拉玩得正盡興的女兒離開,女孩很不情願地甩開了媽媽拉她走的手。

似乎孩子的這一行為,刺激到了母親,媽媽開始不停地數落孩子不懂事、批評孩子不聽話。

媽媽越說越激動,孩子越聽越厭煩。在這種相對比較緊張的氛圍裡,孩子穿鞋顯得有些遲鈍。

媽媽覺得是女兒故意磨蹭,搶過孩子手裡的鞋,並拉起孩子,用鞋拍打孩子的屁股。

女孩當即大哭,媽媽一邊幫女兒穿鞋,一邊威脅孩子:“你再哭,再哭試試,我不把你嘴巴打爛。”

隨後,媽媽就用力地拉著孩子走了。

父母帶情緒教育孩子,是身邊時常發生的事。

比如逛超市,孩子哭鬧著要買東西,有的父母是狂吼,有的父母則是拉開孩子就打手心。

比如不想走路,有父母一邊抱起,一邊數落;有父母撿起樹枝在後面追著打。

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情緒化。

父母提供的不只是溫暖與愛的通道,也是恨與傷害的通道。

情緒化,就是被人性中所謂的黑暗力量操控,一旦失控便會做出完全不顧及後果的行為!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前段時間,看過一個女孩被綁著去上學。

視頻裡,女孩被仰面綁在摩托車尾大哭不止,而騎車的中年男子對女孩的哭泣不為所動。

有網友看不下去對此事進行舉報,相關部門對此事進行核實。

得到結果是:女孩和中年男子其實是父女關係,因女孩哭鬧著不願上學,父親一時氣憤,採取了過激行為,把女兒綁在車尾,送去學校。

網友紛紛指責說:“不上學?綁著也要去!不過這種行為實在是太危險了。”

好早之前,還看過另一個新聞。

去年6月份,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忍受不了媽媽情緒下的暴力,離家出走。

當救援人員找到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全身是傷。

治療時,當孩子脫下外衣,傷痕讓人觸目驚心。背上有數條血紅色傷口,雙手烏青,雙腳腫脹,多個指甲斷裂。

醫生診斷結果:前額、胸壁、下肢都有傷,手指、手腕、前臂、大腿、下肢傷勢比較嚴重,併產生大面積浮腫。

男孩說:媽媽很情緒化,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只會通過打罵他來宣洩情緒。

衣架、鐵架、板凳、剪刀,任何媽媽觸手可及的東西,都將成為自己不小心做錯事而被處罰工具。

教育其實要植根於愛,沒有愛,教育便無從談起。情緒化的父母,即便是給孩子最完美的物質享受,孩子內心體驗到也不是愛,得到的是更多的傷害。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用一個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dward Tronick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情緒對孩子影響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實驗之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積極回應孩子,孩子玩得很開心。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靜止臉實驗開始,母親瞬間面無表情。孩子似乎發現什麼不對勁,開始逗母親笑,想辦法引起母親注意。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孩子繼續嘗試和母親互動,但是母親仍然面無表情。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最後孩子開始崩潰大哭。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實驗表明: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下去,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從實驗上看,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是很敏感的,幾乎是一瞬間就感覺到父母的情緒變化。

父母的言行舉止,尤其是情緒的處理,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孩子不被父母情緒困擾和影響時,內心更易充滿安全感,更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因為大部分人的傷痛其實是來自童年——在需要父母的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情緒,而是肆無忌憚地對孩子發洩情緒。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我記得剛上一年級時,每天放學回來,最期盼的就是見到媽媽,然後想讓她抱抱或者是跟在她身邊,可以耐心地聽我說話。

而每次想去抱抱媽媽的時候,媽媽會下意識推開我,很嫌棄地說:走開走開,別擋著我做事。

和她分享學校裡面的事,她會說:整天嘰嘰歪歪的,吵死了。

看著媽媽的不耐煩,後來就什麼也不想和她說了。

如今偶爾聊起成長,媽媽會說我小時候就不願和她親近,長大了有什麼心裡話也不願和她分享。

沒有孩子之前,聽她這麼說,內心超委屈,好想反駁她:是你先用情緒把我推遠的。

不過現在,慢慢地領會到:她也曾盡力地做好媽媽,只是不知道,和孩子在一起,要儘量收斂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那是一種會引起孩子逆反心理,並讓孩子覺得厭惡的表情

孩子問題是會給父母帶來情緒,但父母只顧自己發洩情緒,是不能解決存在的問題的。

甚至父母情緒一旦超限,可能會要了孩子的命。這種新聞時不時就會被媒體報道。

比如:年前,一個9歲孩子帶著媽媽手機下樓玩耍,結果把手機弄丟,媽媽情緒上來,用膠布將男孩的手腳、身體捆了起來。

從傍晚6點打到深夜11點,孩子最終死亡!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甚至建議:“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鐘,爆發時摧毀一切但過後卻風平浪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為人父母,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掌控不了,即使上帝給你一個完美的孩子,你也早晚會毀掉他。

避免情緒化,就是避免對孩子傷害。

首先,正確認識孩子的處境——孩子別無選擇,而你有。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1月27日,福建一母親與五年級的兒子發生爭吵,情急之下用手機充電器的線勒死了孩子。

母親看著孩子被自己殺死,情緒更加崩潰,多次割腕自殺未遂,選擇從13樓跳下,當場死亡。

從“失手”而言,殺死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發脾氣是本能,控制情緒才是本領。父母只要不把壞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悲劇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

陶虹說:在媽媽這裡得到的,就應該是港灣,就應該是安慰,就應該是最好的那個擁抱。

孩子天生處於弱勢,父母也清楚孩子的能力和處境。

其次,對孩子高要求,但也得允許孩子對你有高要求。

每一對父母對孩子都有期待值,希望孩子更好,更優秀,更勇敢,更能幹。

大部分的父母,想盡辦法、用盡手段地逼孩子離自己的期待值更近;只有那麼少部分父母,會真正努力去滿足孩子的期待。

孩子鬧彆扭、耍賴、發脾氣,必須和孩子有眼神的交流;再通過自己的言語和動作,幫助孩子表達感受;6歲以下的和孩子,可以多擁抱,多撫摸。

既要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期待,也要滿足孩子的期待。

父母的這一行為,“誤”傷孩子最深

最後,情緒化不能解決問題,它會傷害孩子!

有研究結果表明:

情緒化是會遺傳的,如果父親有情緒創傷,孩子有20%概率會繼承這種創傷;

如果媽媽有情緒創傷,孩子有30%—50%的概率會被繼承這種創傷;

如果父母都有這種情緒創傷,那麼孩子有80%的概率會繼承這種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