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南宋一文弱书生,为何能力挽狂澜大破金军

他是南宋一文弱书生,为何能力挽狂澜大破金军

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31年),被女真人赶到长江以南的南宋小朝廷,在采石取得了一场难得的大胜,这场胜利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战役的指挥者是一个叫做虞允文的文人。

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父,今四川眉州人。公元1154年,时年已44岁的虞允文方才考取进士,真的是大器晚成。后官至中书舍人,官职大约相当于宰相的秘书。他从来没有过当武官的经历,也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

公元1149年,当时金国的宰相,贵族完颜亮发动政变,干掉了金国的皇帝金熙宗完颜亶,自己取而代之成了金国新的统治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海陵王。公元1153年,海陵王将金国都城从上京搬迁到燕京,并改燕京为北京。

他是南宋一文弱书生,为何能力挽狂澜大破金军

完颜亮头像,图片来源网络

完颜亮生性骄奢淫逸,对于物质享受有着极其变态的追求。他垂涎繁华富庶物产丰饶的南方,开始准备打造船只,积蓄粮草,调度军队部署,妄图南下渡江进攻南宋。并写诗云“提师百万临江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感觉是个文艺青年,呵呵!)。当时的南宋其实已经得到了金国准备南下进攻的情报,可惜宋高宗并不以为意。宋高宗认为,之前和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和金国之间已经20年没有开战。这么多年也有不少小道消息说金兵来了,最后不都证实是谣言吗?所以这次肯定也是造谣。

他是南宋一文弱书生,为何能力挽狂澜大破金军

然而宋高宗只是一厢情愿的抱有和平的想法,安逸日子过久了,匡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早已被酒色消磨殆尽。事实上在公元1161年9月,完颜亮便举兵60万向南宋出兵。他兵分5路,两路从西边攻击襄阳,这两路兵力不多,只是作为详攻。另一路走海上,妄图从青岛下海抵达临安。中路的两路军队才是主力,其中进攻淮河下游的一路因南宋地方武装的顽强抵抗,进展缓慢。完颜亮决定从淮河中游渡江南下,直取南宋小朝廷的 中枢——临安。

消息传来,镇守淮河北岸的南宋守将王权大惊失色,带领守军弃城逃跑,一直跑到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才停了下来。金军不费一兵一卒便挺进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宋高宗震怒之下,当即罢免了王权的职务,委派镇守芜湖的抗战将领李显忠为主将,火速赶往前线。另委派宰相叶义问前往前线视察慰问守军,虞允文作为参谋随行。

到了建康府,宰相叶义问心生怯意,不敢再前行。便委托虞允文前往采石劳军。虞允文来到采石之后,只见守军垂头丧气毫无斗志,三三两两坐在路边,兵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这些人就是跟随王权逃到采石的军队。而金军马上就要渡河,这样子怎么能迎战呢?而且最关键的是采石的守军仅仅只有1万8千人,完颜亮这边则足足有40万人。这完全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任何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这场战争胜负已定。

此时李显忠还没有赶到采石,敌我力量悬殊,已方军心涣散且主帅未到,虞允文面对的是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烂摊子。随行的人告诉虞允文,这不是你能改变的事情,赶紧走吧!

然而英雄之所以能称为英雄,就在于敢干常人不敢干的事,如果虞允文这时拍拍屁股走了,就不会留下这段千古之传奇万世之景仰。虞允文决定自己单独承担起抗击金军的重任。他把守军召集起来,他说,我们还能往哪里逃呢?“朝廷养汝辈三十年,顾不能一战报国耶”?将士们说,不是我们不想抵抗,是王权下令我们不战而逃。如果你能来指挥我们,我们愿意与金军死战到底。

于是,这个从来没有带兵经验的书生虞允文,即将带领着一群刚刚溃逃的1万8千人,在采石准备阻击40万杀气腾腾的敌人。有人建议放金军过河,在陆地上与他们决一死战。尽管没打过仗,但是虞允文马上就否定了这个建议,这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啊!金兵占据人数优势,若上了岸,数量上的优势马上就会变成质量上的优势,这个方案万万不可。虞允文仔细思考之后,决定将战场摆在江面上,击敌于半渡。而且金军是北方人,不善水战,他们的战船虽多,但是都是普通单薄的小船,并不结实。而己方虽人数不多,但是都是大船,可乘300余人。再加上金军渡河只能分批渡河,数量上的优势一时无法体现出来。己方还有地方上的5000民兵协助抗敌,这样此消彼长之下,还是有一战之力。

其实完颜亮这边日子也并不好过,原因很简单,他自己后院起火。原来他悍然大举南下攻宋,导致金国统治地区的原汉族老百姓极为不满,地方上到处都有起义的农民。为了稳定局势,金国贵族阶层拥立完颜雍当了皇帝。完颜亮此时完全是急火攻心,只得盼望尽快攻下南宋,以便稳定军心控制住局势。

虞允文将船队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靠近敌岸,打乱敌人渡河的阵脚。中间一部分作为主力与金军在江面上决战,一部分则在靠近已方岸边巡回,截杀靠近岸边的敌军。这样一分配,结果还剩余10000余人,这部分人负责消灭已经渡河成功上岸的敌人,这样短时间内己方在人数上并不吃亏。

战斗打响之后,虞允文的军队一反常态,主动冲向江面上渡河的金军,这大大超出了完颜亮的意料。宋军凭借着船坚甲利,反复在金军的船阵中冲击,凡所过之处,金军片甲不留,被撞沉的船只数不胜数,没死的金军大部分都不会游泳,有的被活活淹死,有的被宋军的弓箭所射杀。但是还是有侥幸渡河成功的金军上了岸,大约4000余人,这部分人也马上被虞允文留在岸上的兵力所消灭。然而金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多,虞允文的兵力也折损不少。在战斗正白热化的阶段,又有数百名从淮西溃退下来的宋军赶来支援。虞允文计上心来,这几百人若投入正面战场,估计听个响声都听不到就没了,不如将他们作为奇兵,或许有奇效。他迅速的安排人拿来旗帜和锣鼓,让这些散兵敲着鼓摇动着旗帜,从采石的后山杀出到江边再绕回到山后,如此循环往复,造成大量宋军已经赶来支援的假象,完颜亮果然中计。看到源源不断的宋军出现,完颜亮担心输得太惨,只得宣布收兵。

第二天,新主帅李显忠赶到了采石。虞允文向他建议主动出击攻敌不备,再次出动船队攻击对岸的金军,金军被迫将剩余的100多条战船焚毁,改由陆路攻击镇江。

随后虞允文携部赶至镇江布防,此时南宋的军队已陆续到达镇江的有10万余众,而且上游武昌方向还有南宋军队不断沿江南下抵达镇江。完颜亮此时在人数上已并不占优,而且采石一战惨败对士气打击极大,不断有将士畏战逃跑的消息传到他这里。完颜亮此时就如逼到死胡同的疯狗,为了扳回局势,他决定孤注一掷。他下了一个迅速将他灭亡的命令,为了防止再有逃跑的现象,兵逃杀将,将逃杀兵,并且准备第二天就强攻镇江,畏战逃跑者,杀无赦!金军个个都倒吸一口凉气,这还要人活吗?当天夜里,完颜亮在大营里被部下所杀,海陵王的故事就此结束。第二天,完颜亮的部下向南宋求和,并退军30里,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一介书生虞允文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南宋被灭亡的命运。虽然最后南宋终被蒙元所灭,但是虞允文所做出的贡献世人将永远铭记。

一千多年后,有个伟人曾这样评价虞允文,“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这个伟人名字就叫毛泽东。

好了,今天故事就讲到这里,骠骑府感谢看到这里朋友!下次我们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