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義:讓肺部腫瘤患者絕處逢生

說起孔繁義,省內外胸外科同仁都會挑起大拇指:非常棒的胸外科專家!他是滄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的學科帶頭人、科主任,擅長治療複雜的肺癌、胸外微創、巨大食管腫瘤的切除、胸腔鏡下氣管支氣管成形

多年的臨床實踐使孔繁義練就了一身硬功夫,他的手術技巧被人們稱為 " 金剛手法 ",他的胸腔鏡手術擅使一把電鉤,總能以無厚入有間,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人稱 " 神鉤 "。同時,他的團隊在業內被稱為 " 尖刀隊 ".....

孔繁義:讓肺部腫瘤患者絕處逢生

胸腔鏡下微創切腫瘤 華北地區屬一流

在河北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孔繁義在胸腔下微創切腫瘤的技術是很有名氣的。他善於思考,善於創新,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他的經劍突下胸腔鏡微創切除胸腺腫瘤就引起了全國同仁的關注。

胸腺位於胸骨後面,心臟前方,胸腺瘤就是長在這麼一個狹窄的縫隙中。胸腺腫瘤經常壓迫心臟,產生胸悶、憋氣等症狀,或者引起重症肌無力,甚至導致嚴重貧血,危及病人生命。以往,切除胸腺瘤要用胸骨鋸縱行劈開胸骨,手術結束後再用鋼絲把胸骨攏起來,病人痛不堪言。

早在 2010 年,中心醫院胸外科就開展了胸腔鏡微創切除胸腺腫瘤。隨著病例數的增加,他們觀察到經肋骨縫入路,病人術後胸痛往往比較嚴重。經過幾年的不斷學習和改進,孔繁義於 2015 年 3 月在華北地區首先開展了胸腔鏡劍突下入路全胸腺清掃,只需要從劍突下打個 2 釐米的小孔就可以輕鬆完成手術了。也就是說,只需要在俗稱的心口窩主心骨這個地方切一個小口,手術後幾個小時就可以下床,四五天就能出院回家了。2015 年 8 月,河北省胸外科學術大會在承德召開,當孔繁義主任向大會展示了他的手術錄像後,專家們震驚了,紛紛感慨這一手術方式的設計巧妙,也為操作者高超的手技藝術而讚歎不絕。接下來,在華北乃至國家級的學術會議上,孔繁義多次介紹他的這一手術方式,同時他也被請去兄弟醫院傳經送寶。

這種手術對術者要求比較高,要求手術者有豐富的胸部手術經驗以及熟練的胸腔鏡手術技巧、配合默契的手術團隊,在孔繁義的積極推動下,這一創新術式在全省範圍推廣,同時孔繁義不斷探索,目前已成功完成經劍突下單側及雙側肺大泡切除手術、肺楔形切除、前縱隔巨大腫瘤的切除等。孔繁義的團隊在不斷的進步,目前團隊中不少醫生已能夠完成複雜的胸腺瘤合併重症肌無力的全胸腺清掃、合併心包切除、合併部分肺切除。

孔繁義:讓肺部腫瘤患者絕處逢生

業內人稱胸外 " 寶刀孔 "

微創手術、打倆孔取針

不用大動干戈開胸手術,藉助於胸部的很小的孔道進行胸腔內手術,也就是平時老百姓說的微創手術。其實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滄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主任孔繁義就大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

1996 年深秋的一天,滄州市中心醫院胸外科接收了一名女患者。檢查發現,3 釐米的縫衣針扎進患者胸內,而且完全進入肺內,隨著心臟跳動,鋼針也跟著來回擺動,情況十分危急,需馬上手術。

按照當時的情況,做一個開胸取針手術,不算難題。不過,刀口要 30 多釐米長,還要 " 剔 " 下一根肋骨,病患恢復期長,還將長期忍受胸部手術後的慢性疼痛。當時,孔繁義就想:有沒有更簡單、創傷更小的辦法把針取出來呢?他想到了國外的硬質胸腔鏡技術。當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老主任李瑞清教授彙報後,得到李主任的支持,李主任對孔繁義有信心,當即拍板:行!

沒有硬質胸腔鏡,孔繁義就到耳鼻喉科借來硬質食管鏡,扁扁的,拇指粗細。為了確保萬一,他們把手術搬到放射科去做,這樣可以利用 X 射線,看到針的位置。腔鏡觀察和 X 射線結合起來,以便更準確地取到鋼針。術前,他們做了兩手準備:如果不行,再開胸手術取針。

手術是在一個週末的上午進行的!麻醉後,在病患的一側胸壁打孔,食管鏡的管子緩緩進入胸腔,通過管腔內一根細電線連接的燈泡發出的光亮看到胸腔、肺,再借助 X 射線照射,為了固定隨著呼吸不斷起伏不定的肺,又在病人胸壁打了第二個孔道。針隨著心跳在動,左手持器械將肺固定,右手持長血管鉗,慢慢在肺臟表面滑動,觸摸著,當鉗子尖穩準地咬住鋼針的時候,孔繁義深深呼出了屏住許久的氣息,身心隨之放鬆下來。⋯⋯手術對患者傷害不大,幾天後,患者生活基本恢復正常。

幾年後,偶爾一次翻閱雜誌,看到某著名胸外科專家也曾完成了一例類似的手術,經文獻檢索認定為 " 世界首例 ",但比孔繁義這例晚了整整兩年。他一不小心創造了個 " 世界第一 "。

孔繁義:讓肺部腫瘤患者絕處逢生

他的團隊被稱為 " 尖刀隊 "

孔繁義的頭銜很多,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理事,省胸部微創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滄州市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副主委,滄州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河北省科技創業尖兵,滄州市最美醫生⋯⋯而他最重視的,就是他最基本的職務,滄州市胸外科主任,學科帶頭人。

孔繁義說," 科室的力量遠遠大於個人 "。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兒往一處使,正是這種凝聚力,胸外科的每位成員才能最大程度地學到知識取得臨床收穫,而後再 " 迴歸 " 到臨床、科研,形成良性循環,一步一個臺階。去年,科室副主任宋翔醫生在中國醫師協會組織的全國青年醫師手術技能大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技壓群雄,捧回全國第三名的獎盃。

" 路漫漫其修遠兮 ",作為 " 隊長 ",他仍在不斷地到外地學習,將外面的先進技術帶回來,把國內外胸外科的專家請進來,參與臨床,共同合作,推動滄州市中心醫院乃至整個滄州市胸外科的發展。

文/本報記者 於海寧 通訊員 劉麗娜 周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