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周礼八刑,造言居一”。“造言”即造谣。造谣早在周代就被列入八种重罚之一。谣言包括造谣和传谣,造谣称为“谣”,传谣称为“诼”,合在一起叫“谣诼”。

最初,“谣言”并非目前的意思。历史文献关于“谣言”二字的最早记载见于《后汉书•杜诗传》,其中有一句是“诗守南楚,民作谣言。”此处的“谣言”便是歌谣、颂赞的意思。 在信息不甚发达的古代,简洁、易于传播的谣言,甚至还承担着大众传媒的作用,统治者可以从民间谣言了解人民对政事的诉求。《列子》中有记载,尧就曾微服大道,知谣听政。然而,谣言常常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谣言”真实性也越来越低,最终成为打击他人的攻击武器。

“乱世多谣”,政权更迭和国内动荡,都伴随着谣言为开路先锋,“谣言”从最初朴素的预言吉凶,到后来有针对性的政治利用,谣言的属性和传播方式愈加复杂,变得多样性。

古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利用“谣言”先制造舆论。

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用朱砂在白绸布上写下“陈胜王”,然后塞进鱼肚里,并有意让士兵买去宰杀。未出意料,看到从鱼腹中剖出的“丹书”,士兵都感到十分惊奇。陈胜又安排吴广半夜跑到附近的荒庙里,点燃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声音,大声叫喊“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信息第二天就广为流传,大家对于陈胜称王深信不疑,民心逐渐转向陈胜。

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前夕,起义策划者散布和流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唐末曹州王仙芝起义前,市井中流传“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元末韩山童红巾军起义前则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借谶语这种形式,试图告知天下他当皇帝是天意。当时社会上出现一则谣言,“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据《隋书•五行志上》记载,当时杨坚故作不解,让同僚给他分析,同僚称,白杨是指杨坚,金鸡代表皇冠,“白杨树头金鸡鸣”连起来理解就是,皇冠将戴在杨坚的头上;下面一句“只有阿舅无外甥”,是说周家天下的气数尽矣。这则谣言是杨坚散布的,为避嫌才将童谣出现时间提前到了北周初。公元581年,杨坚终于废黜他的外孙周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隋”。值得一提的是,杨坚从“谣言”里获得了很大成功,得到了天下。在他当了皇帝以后,担心他人再利用“谣言”来推翻隋朝政权,便开始禁谣了。

960年,赵匡胤让部下在东京城内散布了一则“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等到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的亲信又在将士中散布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于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装作不情愿,“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朱元璋利用“谣言”有两例。《元史•五行志二》记载,在他的起义规模越来越大、胜利在望之时,河北一带突然出现了一则童谣,“塔儿黑,北人做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翁”。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大都北京街头流传童谣,“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这里的“三眼和尚”,暗指曾当过和尚的朱元璋。蒙古人自称“马上民族”,“瞎马”代指腐朽的元朝廷。

民间人士也同样可以通过造谣获取利益。比如,一些学子出于考取功名、扩大影响等目的,于是有意利用造谣形式进行炒作。

例一:“众人知不知,今年状元是彭时。”

明代彭时的《彭文宪公笔记》记载,正统年间,彭时参加会试,就在考试结束后、公布名次之前,传出了一则民谣:“众人知不知,今年状元是彭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榜后,彭时真是第一名,成了状元。对此,连彭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主考官常与考生进行权力交换,接受学生的贿赂,一些成绩不太好的考生,最后也能取得很好的名次。为了掩饰这里面的内幕,他们便会以谶语、童谣等形式,散布谣言,扩大该考生的影响。

例二:“三人两小,太阳离岛。”

万历年间有一则事关科举成绩的童谣传出,而且最后童谣竟验了。据《池北偶谈》所记,徐海曙(字日升)参加在山东举行的乡试,不久济南便传出一则童谣,只有短短八个字:“三人两小,太阳离岛。”发榜后,时人才知道,这童谣说的是新晋解元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童谣就是将他的姓名拆开来形成的。“三人两小”是“徐”字;“太阳离”是“日升”。这则谣言极有可能是徐海曙与主考官幕后交易,为掩盖真相精心炮制出来的。

例三:“不要轻,不要轻,今年解元翟永龄。”

清代褚人获《坚瓠集》里记述了一名叫翟永龄的考生故事。当时翟海槎欲赴南京赶考。但由于没有盘缠,他买枣数十斛出售,筹集费用。如何将枣儿卖了,又能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便想到造谣。翟海槎每次经过街市,便会喊来成群的孩子,给他们每个人分一捧枣儿。但是有条件的,要在沿街唱喊童谣:“不要轻,不要轻,今年解元翟永龄。”当时听到这童谣的势利者,还真相信了,急着往翟的居所来拜访未来的解元。为了拉近关系,纷纷买翟的枣儿,翟靠卖枣儿大赚了一把。

还有一些人通过造谣传谣混淆视听,制造混乱,趁机从中渔利。

西汉建始三年(前30年),长安城的百姓中哄传着一个谣言:大水即将淹没京城。虽然还没有看到水,但长安城的百姓纷纷逃跑,引起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很多的人被踩死,长安城大乱。后来经过核查,这起引起长安城极大恐慌的事件是一个谣言。

唐代开成年间,京城传说将遭受大军攻击,百姓纷纷逃亡,官员也混乱起来,开始跟随百姓一起逃亡。当朝宰相郑覃甚至也想逃跑,可是大臣李石的阻止了郑覃,他说:“事情到底如何,我们还不清楚,所以现在要稳住自己,等待秩序恢复,如果宰相也跟随百姓一起逃跑,那么乱局将一发不可收拾”。郑覃听从了这个建议。而就在一片混乱的时候,京城的无赖准备大肆抢劫一番,因为郑覃镇定,才避免了一场大乱。

宋太宗时代,益州流传一则谣言:有一个白头发的老头午后吃人的儿女。百姓人人自危,到了晚上路上不见一个行人。这个谣言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知州张咏派人抓出了造谣之人,将他绳之以法,才平息了这场混乱。

历来当权者造谣传谣者施以严刑峻法,因为广泛传播的谣言对日常秩序、民众情绪、国家安定和社会信任体系都有很严重的危害。秦灭六国后,朝廷明文立法防控谣言。《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曾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

谣言虽为无中生有,却极易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引起混乱。古往今来,谣言难以杜绝,一直在兴风作浪,“防谣就是防灾,防谣就是防祸”绝非小题大做。

“谣言止于智者”,无论什么形式的谣言,都经不住仔细推敲,理智地加以分析,谣言自然被识破。“镇以静,绳以法”,镇以静就是处变不惊,不被谣言蛊惑;绳以法就是对造谣者绳之以法,严禁造谣传谣。这六个字,自古至今都是破解谣言的“真经”。

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镇以静,绳以法——谈谈古代的造谣传谣和惩戒方式

【部分材料来自图书和网络】

【如感兴趣,请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