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成眠、最大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影响深远。——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刚

某家长:“新高考改革,再怎么改还不是要高考,还不是要看成绩,能怎么改?”

总体而言,这个判断没有错,其核心还是考试。

但是,同为考试,现在的规则却有了很大的变化,“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清楚:新高考到底“新”在哪?“改”了什么?对新一届学生有多大的影响?

新 高 考 全 国 现 状

新高考于2014年在浙江、上海率先试点,第一批考生已进入大学。北京、山东、天津和海南4省作为第二批试点于2017年开始启动。

今年,广东、河北、江苏等18个省将于9月开始启动新高考,也就是这一届新高一学生开始将全面推动新高考。

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在浙沪高考改革方案下,这几个词备受关注:

学考、选考、6选3、等级赋分制、三年多考、核心素养

那么,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具体解析一下。

6 选 3

从这一届高一开始,将不再区分分理科,而是采用“6选3”模式,即语数英三科必修科目,然后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浙江第7门为技术)课中自由选择3门来学习。

共有20种组合(7门有35中组合),那么,该怎么选择呢?

学生除了从自身兴趣进行选择外,还需要考虑大学要学习的专业,因为目前大学,特别是像985、211这样的一流大学专业都设置了选考科目的要求。

在这里,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专业(类),不同的高校对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有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以目前公布的数据统计看,同为临床医学专业,上海交大要求的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南开大学要求为化学、生物,南京大学则要求物理、化学、生物。

因此,如果考生想要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如果没有选考物理、化学,而是选择了生物和其他两门,就不能报考上海交大。

所以,在学业规划中,准备选择某个专业之前,一定要在自身意向的基础上,了解各个高校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学 考

可以理解为之前的“会考”,学生在学完13门课程后,都要参加学考,来检测一下高中是否合格了,合格了就证明满足了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

如果说高中期间没有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也可以在离校2年之内,再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补发毕业证的。

合格性考试的分数并不呈现具体成绩,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现。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课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100分为满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如果参加统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合格性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试。

为了不影响高考,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合格性考试采用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完之后,会尽快安排考试,考过了就没心思了,能拿更多精力准备高考。

具体的时间安排来看:

每年会统一组织两次考试(以浙江省为例,是放在1月和6月),放在每个学期期末,学生最早可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末参加。

除了以上以“考试”形式结课的科目之外,体育与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学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艺术类(包括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方式也是考察。具体的时间安排,请参考届时的政策发布。

选 考

选考就是选修科目的考试,如果你选修的是物理、政治、生物这3们课程,那么则只对语数英和这3科进行考试,而这3门科目采用的是等级性考试。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除了统一考试中全部考生都必须参加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加上等级性考试的成绩。

用图表示为:

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等 级 赋 分 制

也就是说,成绩不再以分数形式展现,而是采用等级来区分。

学生考试后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再把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浙江和上海在试点中已有精确的方案)

以上海小三门为例:

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上海小三门等级计分分为A+、A、B+、B、B-、C+、C、C-、D+、D、E10个等级。成绩占比前5%的将按70分(A+)计算,前10%的按67分(A)计算,以此类推。

举个例子,2018年上海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2万人,假设选择物理人数4万人,小花在高考的时候,物理成绩98分,全市排名第3名,小刚物理成绩90分,排名1000名。

那么按照等级赋分制来计算的话,排名前5%(前2000名)的同学均为70分(A+),不再区分他们的原始分数。

所以,也可以说等级赋分制等于新课程排位赛。

不同的大学对于小三门的等级要求不同,我们来看一下2017年上海高考分数段小三门分数及对应大学。

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赋分制呢?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看似不太正式,但很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起:

小明,某次数学考试考了95分,回到家父母一看,哇,成绩很好,于是给他做了一顿大餐以作奖励。

后一次还是数学考试,小明只考了75分,父母一看觉得他考的太差了,气不打一处来,训斥一顿以示惩戒。

对于唯分数论的父母来说,分数的高低是判断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

然而,事实却是,在第一次考试中,题目非常容易,全班的平均分是97分,小明的95分只排在全班倒数第十;而第二次考试中,题目难度非常大,全班的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75分已经排到了全班正数第十名。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考试的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高低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新高考引入“等级赋分”方式的初衷!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同科目的比较。

假设在新高考中,小刚和小丽高考都选考了物理和化学,而且在高考中两个人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的成绩之和相同;

小丽另外选考了生物,成绩是90分,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但小刚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终只能进入一个独立学院。

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记分方式,可以看到,因为选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

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丽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试卷的难度很大,小刚考的65分却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

按照传统记分的话,公平吗?很明显,一点儿也不公平。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难了就得不了高分,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此时,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和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和。

从前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通过排名的方式,才能比单纯的分数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真实的水平。

而通过各科的排名,我们就能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分数的比较,这便符合了统计学原理。

而且,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间选出优秀的人才,单纯的分数对高考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等级排名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三 年 多 考

以前,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而新高考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科目皆有两次考试机会,符合高考报考条件的考生,在有效期内自主确定所选科目的一次成绩记入高考总成绩。

也就是说新高考的成绩中,选考科目会出现两个分数,一个是卷面分,一个是等级赋分。

卷面分不代表最终的高考得分,而是将作为等级赋分的依据。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即必考题成绩不及格,将不能拿到赋分。

核 心 素 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将它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 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

而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

其中,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 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

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 即教师核心素养) ,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机制; 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改进考试内容、创新评价手段方法。

面对翻天覆地的新高考改革,先了解政策并做规划的人,才能成为新政策获益者,而非牺牲品!

——学乐教育中高考研究院大卫老师

问:那么新高考如何准备?

答:一、提前关注大学和专业,新高考不能碰运气;

二、不止靠裸分,准备各类升学渠道。

问:为什么职业规划如此重要?

答:因为7年学业生涯决定37年执业生涯!

50%就业者所学专业与职业不匹配;大一50%学生读所选专业不太满意;北大30%的学生厌学、更多学生感觉生活没意义;高一98%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高考选科;高中生普遍存在不了解自我潜能、无目标、动力不足......

问:如何了解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中生涯规划几部曲?高中学业规划建议?新高中如何规划指导?

答:请本周六下午2点移步南方证券大厦4楼,现场听大卫老师你们解析。

新高考“新”在这里,对高一新生的影响超乎你的想象

大卫老师

学乐中高考研究院金牌导师

上千人次的线下讲座经验 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

上千人次的志愿指导经验 助力中学生学业规划

活动主题:

赢在新高考-2018届初升高衔接规划毕业交流会

活动亮点:

亲子互动“心路历程”;

高考研究专家深入指导“3+3”选科规划;

学霸名师指导初升高衔接;

高额奖学金现场送,助力衔接新高一。

活动时间:

2018年6月23日 14:00

活动地点:

南方证券大厦4楼(天河体育东路148号)

交通指引:

地铁1号线体育中心B出口直行260m

公交体育中心东门站,直行160m

报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