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今天是2018年7月6日,觀看了今日上映的《我不是藥神》。放映結束後觀眾數次鼓掌。我直到出片尾字幕也還是止不住眼淚。單純的傷心、感動都不會有這麼強、這麼持久的催淚效果,《我不是藥神》帶給觀眾的是五味雜陳的感受,每一重觀感都是超強的催淚劑。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我不是藥神

這是一部人性光輝與人性醜陋並存的電影。同時,光輝之中隱含著自私;醜陋中又表露出活著的無奈。

因此,自己始終沉浸在故事的場景中,淚眼模糊中看完了整部影片。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劇照

這種強烈的觀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不是藥神》的意外的真實和拍攝的質感。在肩扛攝影機的晃動中,略顯粗糙的畫面中,使得每一個場景和人物都是那麼的真實和鮮活。

《我不是藥神》源於陸勇事件,陸勇是誰?陸勇,被稱為印度抗癌藥“代購第一人”。

  34歲那年,陸勇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吃了兩年抗癌藥格列衛,花費56.4萬。後來他改用印度仿製藥,價格只要1/20。他把這些藥推薦給其他病友,還幫忙代購,結果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捕。

  陸勇的遭遇得到廣泛同情。1002名癌症患者在聯名信上簽字為他聲援,說陸勇“使更多的患者獲得了自救路徑,從而逐步走出人生災難深淵”。

  時值《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上映,主人公在影片中與癌症、人們的偏見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抗爭。

 陸勇在被關在看守所117天后,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兩天後,陸勇重獲自由。

在病魔面前,我們的社會不應該有貧富之分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觀眾對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癌症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摧毀一個家庭,以此為題材創作電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一部有社會擔當的現實影片

《我不是藥神》的故事不煽情,沒有刻意的博同情,只是讓你通過影片的敘述,讓你跟著影片中的每個人的境遇,來默默的流淚。影片中甚至還不時的穿插一點徐崢的小幽默。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三個主角

影片表現更多的白血病患則刻意的模糊形象,他們總是沉默,少給或不給臺詞,總是安排他們戴著口罩。

在我看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一個更有社會感的視角,電影聚焦的是整個白血病群體,以及經營仿製藥的事件,所以要弱化人物形象。但程勇在販賣仿製藥過程中的種種遭遇,以及前後心態和價值觀的變化還是會給觀眾帶來不小的觸動,他承擔了多數的笑點和淚點。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影片中的每個人都那麼的真實

《我不是藥神》拍攝,能拍出這樣的作品讓人意外。

《我不是藥神》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其實也是冒險,這樣的題材不太容易有很好的票房收益。也有不能過審的風險。

因此,通過《我不是藥神》能看到甯浩、徐崢兩個人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以及電影人的使命感,他們都是值得尊敬、有擔當的電影人。

另一方面,從《我不是藥神》中看到我們不曾瞭解的一個群體和社會現象。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看到這裡,已經很感動

無論是我看到的還是自己的家人,還是電影裡那些罹患白血病的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沒錢、藥貴,再加上需要長期服藥,所以絕大多數家庭都負擔不起,才會出現電影裡的種種悲劇。不過隨著醫療改革的一步步深化,從2015年開始一些省份將格列衛納入醫療報銷,最高可以報80%,讓患者都能吃上正版藥、放心藥。時至今日,也相信《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能讓更多人關注白血病患者、關注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加快改革進程,讓更多的地區將格列衛納入醫保,這樣就不會再發生電影中的悲慘境況。

《我不是藥神》特殊的社會意義。這部影片的熱度說明,正能量的影片還是社會需要的主流影片,剛剛上映就好評如潮,估計票房也不會很低(貓哥現在從事電影行業,對這個還是很敏感的哦)。

《我不是藥神》掌聲如潮,告訴我們了什麼?

豆瓣評分

《我不是藥神》值得所有觀眾為這部電影,和即將出現更多的主旋律電影而感到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