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擴招的一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衆教育

高校擴招的一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文=張老師

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校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擴招軌道,1999年是高校擴招的第一年,當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的108萬人增加了52萬人,增幅高達48%。2000年、2001年,擴招增幅分別為38.16%和13.3%。經過三年大擴招,我國高等學校在校生總規模從1998年的643萬人增加到2001年的1214萬人,淨增571萬人,幾乎翻了一番,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蹟。到2002年秋,我國高等學校在校生突破1400萬人,接近1998年美國1420多萬人的高等教育規模,成為世界上又一個迅速崛起的高等教育大國。2003年,我國一千多所普通高校共錄取新生340多萬人,是1998年的三倍多。

據官方媒體報道,2005年我國高校新生計劃招生510餘萬人,其中本專科生計劃招生475萬人,比2004年增長8%左右;碩士生計劃招生31.6萬人,比2004年增長15%;博士生計劃招生5.5萬人,比2004年增長2%。

2018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全世界第一。全國各類高校達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校恢復招生的1977年,全國只招生27萬人。時至今日,高校一再擴招,高校門檻一降再降,使一大批高中生圓了大學夢。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高校擴招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綜觀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等發達或新興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之間,用了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才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化的轉變。

有專家指出,過去我國高校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國家的整個教育體系裡,高校壟斷了很多的社會資源,有限的教育資源有相當部分投到了高校。與此同時,適齡青年的高校入學率低。由此看來,擴大高校學生的入學率,使更多青年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無疑是一件造福國民、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好事情。高校擴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啟動,創造了世界教育發展史上的又一個奇蹟。

高校擴招的一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從1999年擴招開始,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到2003年我國高校在校生就增長了一倍多,適齡青年高校入學率達到了15%,我國由此邁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國家的行列。

在1998年11月的時候,亞洲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呈交給國務院領導一封信,信中他們建議,在三至四年內讓中國高校的招生量擴大一倍。湯敏博士這樣認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大學是一個好的事業前途的敲門磚。這種觀點極其不對。本質上,中國人的就業觀念必須改變。美國大學生能去餐館端盤子,能去開出租車,中國大學生為何就不行?”

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雷慶認為,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目前我們國家包括自考、電大在內的大學入學率約為15%,而15%是個分界線,標誌著大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

教育部介紹,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19%,處於世界上第六十多位,大體相當於中下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寬口徑高等教育在學人數2000萬,人數居世界首位。寬口徑高等教育在學人數包括:研究生、普通高校本專科、成人高校本專科、軍事院校本專科、學歷文憑考試專科、電大註冊視聽生專科、網絡學院本專科、電大開放式本科、在職攻讀學位研究生、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本專科。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指寬口徑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除以全國18至22歲學齡人口總數,再乘以100%。

高校擴招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衝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提升我國人力資源整體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1999年擴招的第一批大學生在2003年畢業,當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創下了建國以來的最低紀錄,接下來關於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無錢上學的報道又不絕於耳。顯然這一切與四年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密切相關,從1999年開始,高校大幅擴大招生規模,同時上大學也不再是免費的午餐,而是必須交納一筆數目不小的費用。

1999年至今,對於這次改變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斷,質疑的聲音更是前所未有的激烈,人們的批評主要有以下數端:過高的學費斷送了很多孩子上大學的夢想,擴招導致生源質量下降,由於高校原有教學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急劇增加的學生的需要,造成了培養的困難,最後是畢業生就業非常困難。高校收費擴招確實存在弊端,但是它也有利的一面,那場改革給政府、高校、社會和學生帶來了巨大利益。

高校擴招的一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曾經有一所中專經過擴招,一路從大專升到本科,從幾千人的規模擴大到了幾萬人。有人把這所學校的狀況形象地比喻為“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幾千人的學校變成幾萬人,辦學條件在哪裡?學校原有的師資、科研、教學樓都與擴招後的發展不協調。有的學校300人或是500人同上一堂課,這樣的學校怎麼能持續發展?

有些學校的擴招有不合理的地方,原因在於,有的高校擴招不是出於本意,而是迫於地方政府要求學校擴招的壓力;有些高校是因為沒有錢而擴招,因為國家按照在校學生的人數給學校撥款。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與部分高校擴招過熱有一定關係。這種擴招現象不是為了培養合格人才,而是某些人為了提高入學率,進而謀求政績的一種手段。

來自中國中小學教育網訊息,高校擴招在社會公眾中引起的心理反應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公眾對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滿足。據有關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消費排序中,教育消費排在第一、二位的佔到了被調查對象總數的68.8%。希望自己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長佔到了被調查者總數的89.8%,其中希望接受本科教育的為47.6%,希望接受研究生和大專層次教育的分別是28.4%和13.8%。這種渴求心理在下崗職工中更為強烈。接受高等教育,增強自身立足社會的競爭力,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部分地區的高中升學率因而迅速提高,如上海市高中升學率達到了95%,由此也導致了高中入學率的提高和提高高中教育質量的迫切要求。因此,擴招對全國教育的發展確實有促進作用。

第二,公眾開始擔憂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由於中國公眾追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因此他們自然關注擴招可能造成的教育質量下降的問題。高等教育迅速擴張帶來教育質量下降當然也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過去之所以很低,一方面是由於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軟硬件建設跟不上。在硬件和軟件均跟不上的情況下,擴大招生之後,教育質量下降的現象難以避免。

第三,對今後就業難的擔憂。通過接受高等教育,謀取一個收入豐厚的職位,是公眾共同的心理預期。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日趨嚴峻。已經就學的在校大學生對擴招可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也十分敏感,其表現就是在校大學生要求轉換專業的越來越多,一些高校為此對在校學生轉換專業實行明碼標價。在中國高等教育國家不包分配的背景情況下,中國公眾已經把教育投資視為一種風險投資。轉換專業和不入學實質上是一種“選擇性”投資的表現。

高校擴招的一代: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中國高校擴招之所以會在一般公眾中引起上述心理反應,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由中國公眾高等教育需求的性質決定的。從上述心理反應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與發達國家的需求有很大區別。發達國家公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種質量需求,即在發展層次上,為追求自我價值更高實現而引發的需求。我國公眾的這種需求是基礎性的生存需求,即為了求得基本的社會生存能力,而以在其他方面作出犧牲來促成的。這種生存需求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越發突出。例如,我國近年來“考研熱”持續升溫,但是,大多數報考者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學問或學到更多知識,而是為了增加求職的資本。受這種需求的影響,基礎教育現在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據調查,多數中小學生已經把“將來找個好工作”排在了讀書動因的第二位。

二是由中國公眾的教育消費心理決定的。中國公眾教育消費心理有強烈的功利性。當今社會,人們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育投入,換得高於一般的回報,相對於傳統社會來講,現代人追求的回報更多的是經濟利益。公眾追求高等教育的功利色彩,使得社會對受過高等教育而待業的承受能力極差。廣東一名“博士後”在人才市場上長期“待售”,已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待業造成的社會衝擊力就可想而知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必然會引起公眾對接受高等教育價值的重新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