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11A1手槍,二戰美軍制式手槍,不僅僅是軍官,各基層士兵也會想方設法弄一枝掛在身上。雖然軍規原則上並不許可士兵佩戴手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M1911A1系列手槍的使用是如此廣泛,指揮官,通訊兵,傘兵,駕駛兵,步兵,坦克兵都有配備,從北非沙漠到太平洋島嶼,到處都能見到M1911系列手槍的身影。注:我下面提到的M1911手槍如果不是特別說明,就是基本上認定是M1911A1,而不是它的前輩M1911。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萊基用M1911給那個倒黴的日本兵一個痛快——《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擊斃被火箭彈炸的暈頭轉向的德軍傘兵——《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槍柄螺栓處沒有菱形方塊,據此判斷應該是M1911A1而不是它前輩的M1911。儘管二戰中M1911的使用也不少。掛在胸口顯然是為了拔取方便——《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11系列手槍,已經壓下了擊錘,處於待發狀態——《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11手槍使用11.43毫米子彈,停止效果良好,殺傷力巨大,是絕對的近戰利器——《細細的紅線》 。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轟炸機迫降後雷夫用M1911手槍與日軍巡邏隊對射——《珍珠港》。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槍柄的螺絲處看不到菱形可以判斷這是M1911A1——《珍珠港》。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印第安密碼員主動要求安德森用M1911射殺自己以防被俘後洩露密碼——《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米勒上尉槍套中露出的手柄沒有看到菱形花紋,因此應該是M1911A。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經典橋段——M1911A1手槍射擊虎式坦克。我第一次看還以為是手槍打爆了坦克呢——《拯救大兵瑞恩》。看了第二遍後才知道是導演故意安排的懸念,是頭頂的轟炸機炸燬了虎式。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03斯普林菲爾德步槍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就是美軍的標準裝備。儘管1936年起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開始替代M1903,但是由於無聊的和平主義運動喧囂塵上,整個國家無視戰爭威脅,換裝速度極其緩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M1903依然是美軍的主力步槍。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直到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依然在使用M1903步槍的美軍陸戰隊員。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1944年6月諾曼底空降後的美軍傘兵居然在使用M1903A3步槍——是不能加裝瞄準鏡的型號。而且在片中前後只出現了這麼一次——《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面的士兵身背上了刺刀的M1903步槍——《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面的夥計揹著M1903,槍栓清晰可見。瓜島戰役中陸戰隊基本上都是用M1903步槍——《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右面的夥計正在背上M1903步槍。從毫無拐折直接一道下來的槍托形狀可以判斷是最常見也是使用最廣的M1903初期型——《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夜間用M1903步槍射擊的陸戰隊員, M1903步槍拉槍栓上膛,美國輕武器一貫要求射速,即使是栓動步槍,M1903斯普林菲爾德由於其結構的優越,射速也要稍稍快於當時各國的同類步槍——《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面的士兵端著上了刺刀的M1903步槍。在太平洋戰爭前期,美軍步槍通常安裝的都是有著濃郁一戰風格的M1907長刺刀,因為那時美軍火力相對不足,和日軍發生肉搏的概率很大。旁邊的哥們端著M1半自動步槍,這種混雜的裝備說明了那時M1步槍的供給還不是很充足,這是不錯的歷史細節體現——《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03有一個彎折的槍栓——《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右面的夥計手中的步槍細節看不太清楚,但是叢纖細程度上來說肯定是M1903步槍——《珍珠港》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艦上的水兵使用M1903步槍對空射擊,但是這對於日機威脅很小——《珍珠港》,單發步槍對飛機威脅極小,排槍射擊命中率會稍高一點。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美軍的M1半自動步槍儘管1936年就開始裝備美軍,但是真正的大量生產是在1943年以後,那時美軍才真正廣泛裝備了M1步槍。在此之前這種優秀武器只有少量裝備。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射擊,圖一下角還可以看到配套的槍榴彈從斷牆上伸出來。1944年,大部分美軍都換裝了M1半自動步槍,就連一貫“沒人要”的陸戰隊也不例外——《太平洋戰爭》 。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打完漏夾裡的八發子彈後漏夾自動跳出,這熟悉的“叮”一聲有時會暴露美軍沒有彈藥了這一事實。但是如果不是單獨行動那麼其他戰友的火力會免除射擊停頓的後顧之憂——《太平洋戰爭》。上圖為尤金用臨時徵用的M1步槍射殺日軍。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在潮溼炎熱的叢林地區依然使用自如——《細細的紅線》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沼澤地區使用M1半自動步槍還是有點不方便的,這傢伙比較沉重。圖中可以看到M1步槍扳機前那個標誌性的弧形肚子——《細細的紅線》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對抗缺乏自動武器的日軍時往往佔有優勢——《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集火射擊,然而在硫磺島上,美軍很難直接看到目標——《父輩的旗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醫護兵身背的M1步槍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肚子的拐折——《父輩的旗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的準確度是相當為人稱道的,儘管它看起來不像是那樣的步槍——《父輩的旗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的另一外形特點,槍管與導氣管差不多平齊,乍一看就像有兩根槍管——《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的射速讓它佔盡優勢,彈藥消耗量卻也是個問題。120發子彈是日軍一週的標準彈藥配給量,卻只夠M1步槍正常戰鬥兩小時之用——《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諾曼底登陸時美軍士兵多半把自己的武器用防水塑料袋包了起來——《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的射速使其在清理巷道時優勢遠超其他步槍——《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步槍在雨中的使用也不會受多少影響——《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卡賓槍主要裝備給部隊裡的非一線作戰人員,例如軍官,醫護兵,炮兵,通訊兵等等。一般空降兵是裝備M1A1摺疊託卡賓槍,但是圖中的82空降師士兵手持普通版的M1木託卡賓槍,也許因為他是機降部隊,不是傘兵,所以沒有摺疊託卡賓槍。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美軍陸戰隊員用M1卡賓槍射擊——《父輩的旗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影片中的經典場面之一,折缽山上手舉M1卡賓槍的士兵望著海面的無數艦船——《父輩的旗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注意卡賓槍的木託,這哥們是E連新來的補充軍官,但還是不大清楚他不使用M1A1卡賓槍的原因——《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陸戰隊員們仰望天空,由於是迫擊炮手,所以順理成章的裝備了輕便的M1卡賓槍——《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面的M1卡賓槍槍托上還有帆布彈袋,為了拿取彈匣方便,這是M1卡賓槍的標準配置之一——《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手持M1卡賓槍的陸戰隊員,在炎熱的太平洋戰區,輕量的卡賓槍能令使用者稍微輕鬆一點——《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印第安密碼員作為通訊兵而裝備著M1卡賓槍,注意片中出現的幾乎都是初期型M1卡賓槍,瞄準具不是《太平洋戰爭》裡的後期型與M1步槍相同的那種帶有滾軸標尺的,而是簡易得多的小孔準星——《風語者》,不得不配服電影的細節。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卡賓槍,它的基本結構與M1步槍相近,所以也能看到槍支側面相同位置的拉機柄。注意小得多的環形準星——《風語者》。

M1卡賓槍射程不算遠,由於使用了介於步槍彈與手槍彈之間的特製中間型槍彈,威力也不很大,所以在一般戰鬥部隊中不是主力武器。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卡賓槍射程不遠,在這樣的戰鬥中幾乎發揮不了什麼作用——《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二是手持M1卡賓槍的體型略微發福的美軍士官——《拯救大兵瑞恩》

M1卡賓槍細長的槍管是其主要特色,M1卡賓槍在二戰中共製造了600萬枝,提供給各個盟國的士兵使用,無疑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武器之一,其使用一直貫穿韓戰與越戰。PS.韓戰時美軍小道消息傳說M1卡賓槍在100碼內無法射穿敵人的厚棉衣,這已經被實驗證實過是子虛烏有——有的士兵槍法太差,根本就沒有命中目標,卻埋怨槍的威力太小。這也從側面反映了M1卡賓槍的子彈威力確實不足,但是射穿棉衣總是可以的。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A1空降型卡賓槍,可以注意到圖中的卡賓槍空心的鋼條槍托——《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上圖這枝M1A1卡賓槍的槍托上還有一個皮革腮墊,以增加射擊舒適性——《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陣亡的美軍傘兵身上有一枝折起槍托的M1A1——《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手持M1A1卡賓槍的美軍傘兵——《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可能許多人沒注意到,《拯救大兵瑞恩》雖然主要人物是遊騎兵,但是他們一路上不斷與傘兵接觸,所以多次出現M1A1卡賓槍,右面齜牙咧嘴的夥計就是——《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最左面的士兵提著收起槍托的M1A1,那個手槍型握柄很顯眼。二戰期間,美德日等國都為傘兵研製了專門武器,可見對於空降作戰的重視——《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虎式坦克的倒黴坦克手昏頭昏腦的還想投降,可是根本沒有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對手根本不可能抓俘虜,被傘兵的卡賓槍一槍解決。美軍士兵持握卡賓槍不是斜著手掌去握住木託而是垂直的握住手槍式握柄,據此判斷是M1A1——《拯救大兵瑞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二戰期間美軍最有名的衝鋒槍莫過於湯普森系列,總計產量140萬枝,各個盟國都有大量裝備,貌似戰爭開始的時候英軍裝備的湯普森比美軍多得多。圖為湯普森各型號識別對比。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28湯普森衝鋒槍(我懷疑圖中的A1標錯了)在二戰初期曾經被英聯邦軍大批購買裝備部隊以彌補自動火力的不足,在北非戰場出鏡率很高。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圖中的美軍陸戰隊員右側可以看到一枝帶有前握柄的M1928衝鋒槍,與第一圖的第二張是同一種武器。二戰初期這種外形與黑手黨常用的M1921湯普森特別接近的武器與精簡版的M1928A1共同在美軍中服役。不過美軍裝備的M1928數量遠不如M1928A1,英軍裝備的M1928倒不少。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28衝鋒槍可以配備50發或100發彈鼓,火力空前強大——《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影片描述的1943年,陸戰隊中還裝備有一些M1928是正常的——《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28最大的特點莫過於這個前握柄了,還製作出了手指刻槽,想必持握舒適,對於後坐力較大的湯普森,這也是明智之舉——《風語者》

M1928衝鋒槍與黑手黨常用的M1921的區別似乎就是槍口處多了一個防火帽。M1928的拉機柄開在機匣上方,射擊前拉機柄必定是在後位的。由於結構複雜,過於沉重,價格昂貴,M1928在1943年以後就很少見了。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上圖為二戰初期M1928A1衝鋒槍,它在美軍中的使用遠比M1928廣泛,特點是將槍管下的手柄換成託木。其他特徵與M1928差不多,槍口防火帽,槍管散熱片,頂部機匣的拉機柄與方形照門護翼。但是M1928A1的改型眾多,有的沒有槍口防火帽,或者取消了方形照門護翼。最主要的識別特徵就剩下機匣頂部的拉機柄了。圖中的不是標準型M1928A1,槍管比正常型號長了一截。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美軍軍官手持裝有50發彈鼓的湯普森M1928A1,但是實戰中彈鼓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優秀——《太平洋》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50發彈鼓確實增加了M1928A1的火力持續性,但是後來還是使用30發彈匣更多,這枝M1928A1的槍管沒有散熱片,除此以外具備標準型M1928A1的一切特徵——《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衝鋒槍在青紗帳中佔有巨大優勢,聽到動靜就可以掃過去一排彈雨。日本人的武器則少有這個能力。圖中是非常標準的M1928A1湯普森——《細細的紅線》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飛行員們手持M1928A1衝鋒槍,圖中央的丹尼的裝有50發彈鼓,右面的夥計則裝著30發彈匣。左面的雷夫的武器從槍口防火帽判斷大概也是M1928A1,但是看不到彈匣——《珍珠港》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安德森拿著裝有30發彈匣的M1928A1,片中時間是1944年,M1928A1已經大多被湯普森M1系列替代,餘留的也基本淘汰了彈鼓——《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928A1湯普森猛烈開火,片中對於M1928A1的射程與操控性有一定善意誇大——《風語者》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看得到M1928A1的摺疊槍托折在側面,看得到槍托底的防滑顆粒。M1928A1的其他特徵也看得到,槍管的散熱片,機匣頂部的拉機柄與方形照門護翼。儘管M1928A1後坐力巨大,但是在狹小的潛艇中還是選擇不使用槍托,以圖行動方便——《U-571》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湯普森衝鋒槍,是M1928A1系列的簡化版本,價格也大大降低。M1928湯普森衝鋒槍在二戰前價格是209美元(摺合成2004年的美元大概是7200美元,約合人民幣49000多元!)M1湯普森衝鋒槍則是70美元。取消了諸如槍口防火帽,槍管散熱片之類用處不大的複雜配件,方形準星護翼改為三角形,拉機柄從頂部改到側面,工藝大大簡化。M1和M1A1湯普森衝鋒槍1942年末以後開始裝備美軍,並逐漸替代M1928A1系列。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1衝鋒槍打磨精良的側面, M1衝鋒槍,注意側面的拉機柄,這是識別M1928A1與M1的最主要特徵,有的M1928A1也沒有槍口防火帽,也取消了準星護翼,但是改變不了拉機柄的位置——《太平洋戰爭》,國內大多數軍迷們能體驗這支武器大多是在遊戲中,尤其是使命召喚5中,基本出現了美軍當中所有的經典二戰槍械。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米勒上尉的M1衝鋒槍。美軍中湯普森衝鋒槍一般配屬給軍官——米勒上尉的M1衝鋒槍。M1和M1A1湯普森由於結構簡化已經不能使用彈鼓了——《拯救大兵瑞恩》 。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圖一來看M1衝鋒槍的標尺比M1928A1大大簡化——《拯救大兵瑞恩》

圖二使用M1衝鋒槍的美軍傘兵,M1系列比起M1928要輕小不少,更適於傘兵攜行, M1系列湯普森的瞄準具已經簡化到一定程度——《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圖為M1衝鋒槍射擊拋殼的瞬間,1944年美軍反攻歐洲大陸時使用的湯普森基本都是M1/M1A1系列了,那時太平洋戰場也基本都換裝了M1系列, M1系列湯普森和M1928系列一樣,在射擊式拉機柄一定是在後方位置,開火時會前後滑動——《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3蓋德衝鋒槍,除了在國內戰爭片中氾濫的令人頭痛以外,卻在國外影視作品中默默無聞。實際上當年M3及其改進型M3A1裝備量達到60多萬枝,使用也相當普遍。1942年末M3衝鋒槍提供給美軍部隊,M3A1則在1944年投入現役。據說1944年在太平洋戰區,蓋德與湯普森的裝備比例達到1:3,可見其數量之多,但是在歷史文獻資料與照片以及影視作品中確實十分少見。另外,M3除了美軍標準的11.43毫米口徑,也有數萬枝採用了歐洲慣用的9毫米口徑。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左一是使用M3系列衝鋒槍的82空降師傘兵,蓋德衝鋒槍在1944年成本僅為23美元(特別提示,二戰時的美元市值比現在的高35倍以上,所以這個價格其實並不低)。相對於沉重碩大的湯普森衝鋒槍,大多采用衝壓件和伸縮鋼絲槍托的M3更適合於傘兵,另有一點很重要,M3射速低,彈藥消耗少,對於降落敵後補給困難的傘兵很有利。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使用M3系列衝鋒槍的,貌似在劇中也只有這哥們一個人,遠遠不及使用湯普森的,圖中可見M3A1的外形簡單以至於給人以粗糙的感覺,M3A1衝鋒槍在外型上與M3最大的差別包括彈匣插口後面的底部機匣側面取消了旋轉式拉機柄,圖中可見是M3A1而非M3——《兄弟連》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M50雷辛衝鋒槍,提起這種武器大家大概比較陌生,因為M50衝鋒槍又是一種不算成熟的設計,二戰開始時倉促裝備給缺少衝鋒槍的海軍陸戰隊,僅僅是在湯普森廣泛裝備之前的一個過渡產品,加上其性能有著諸多不足,因而很快銷聲匿跡。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中間的約翰巴斯龍手持M50雷辛衝鋒槍。這是符合史實的,在瓜島戰役期間,美軍陸戰隊確實裝備了一批雷辛衝鋒槍——《太平洋》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右上角的武器,從它沒有手槍式握柄來判斷它不是湯普森,而它的彈匣距離扳機護圈很遠,槍管又比較短,也不是M1卡賓槍。這就是M50。由於其設計缺陷而很容易發生故障,只配備有12發和2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太差。以至於瓜島戰役中裝備雷辛衝鋒槍的陸戰隊突擊部隊紛紛把M50隨手扔進河裡,然後回去槍支報損要求更換其他武器——《太平洋戰爭》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雷辛系列衝鋒槍還推出過傘兵型的M55,剪短了槍管而且配有摺疊槍托。圖中的M55就有雷人的12發彈匣。 圖二左上是裝備了雷辛M55的陸戰隊傘兵,這種武器雖然根據需求進行了設計,但是具備有M50的幾乎一切毛病。這種武器在史料中更加少見,本人僅僅在一張中國遠征軍照片中見到過M55。

從電影角度看二戰美軍單兵武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手持M55衝鋒槍的陸戰隊員,將手中的槍與上一張圖對比可以輕易辨別出上圖就是M55雷辛,只不過看不到槍管上的眾多散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