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爲何不顧衆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近幾年一直存在著這麼一個爭議——圓明園要不要重修,關於這個問題,網絡上大家各抒己見甚至是爭論不休。

圓明園將來會不會被重修筆者也未知,但是討論“重修”這個問題,我們絕對不是頭一回,因為晚清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就被“熱議”一次,這個故事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其背後隱藏著太多不為人知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它始建於康熙末年,正式修建是在雍正年間,乾隆年間圓明園又被進一步修建,達到其鼎盛。咸豐皇帝尤其鍾愛圓明園,由於紫禁城的諸多規矩死板而刻薄,為了逃避這些規矩的束縛,咸豐皇帝將圓明園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和辦公場所。應該說經過清朝幾代皇帝的經營擴建,圓明園的恢宏程度不難想象。然而,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八國聯軍”攻進京城,咸豐皇帝倉惶而逃。咸豐皇帝心愛的圓明園造到滅頂之災,園內寶物被洗劫一空,整個園子更是被焚之一炬。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注:本文配圖均為 清代 郎世寧 圓明園銅版畫)

連個園子都保不住的天子還算什麼天子,此時咸豐皇帝的鬱悶可想而知,為了逃避現實,咸豐皇帝說什麼也不回北京,就窩在熱河行宮了此一生。就在圓明園被燒燬的一年以後,三十多歲的咸豐皇帝駕崩在熱河行宮,皇位傳給年紀尚幼的同治皇帝,而兩宮太后(慈禧和慈安)聯合恭親王奕訢等人策動“辛酉政變”,扳倒咸豐皇帝親命“輔政八大臣”,開啟了大清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太后“垂簾聽政”之政治局面。

當大清政治局面少少穩定之時,生性奢侈之人便不在安耐,開始憧憬當年圓明園之美好生活。

同治七年,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知道奢侈成性的慈禧太后早有重修圓明園之打算,所以開始伺機慫恿。只是迫於恭親王奕訢等王公大臣的積極反對,才不得以而暫告段落,恭親王奕訢因為此事得罪了慈禧太后。雖然,一段時間內慈禧太后並沒有再提及重修圓明園之事,但是她“那顆騷動不安的心”並沒有就此作罷。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同治十一年,已經17歲的同治皇帝完婚並正式親政。同治皇帝雖然親政,但是慈禧太后並不願意交出手中的全部權力,還想掌控同治皇帝。可是,年輕的皇帝血氣方剛並不喜歡被母親控制,母子之間矛盾重重。為了能讓自己母親慈禧太后正式“退居二線”,同治皇帝就有了重修圓明園讓慈禧太后養老,不要干涉政事的想法。當然,同治皇帝本身也是紈絝任性,同樣喜歡荒淫奢侈的生活,當年其父咸豐皇帝在圓明園悠哉模樣,也許深烙同治皇帝幼小之心,因此“重修圓明園”可以說是這對母子的共同所向。

同治皇帝能夠下決心重修圓明園還有另一些其他人為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內務府之人的極力慫恿,他們極盡全力的給同治皇帝描繪圓明園之恢宏與瑰麗,要的就是同治皇帝決心重修圓明園。因為圓明園屬於皇家園林,修繕工作屬於內務府之職責。想要重修必然耗費巨資,而其中之油水之大可想而知,中飽私囊才是內務府當差之人的真正目的。由此,晚清政壇整體的腐朽墮落之程度,可見一斑。

總之,無論同治皇帝出於自身享樂也好,還是甩開母親慈禧太后也罷,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重修圓明園。對於他的這個決定,朝野上下真是炸開了鍋。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年輕的皇帝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清政府的財政狀況。重修圓明園需要耗費巨資,這對於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帝國來說,真的是無力承擔。所以,對於同治皇帝想要重修圓明園之決定,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反對之聲比比皆是。帝師李鴻藻帶頭勸說無果,御史遊百川上書勸諫,反被革職,一切反對的聲音在同治皇帝看來都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這次同治皇帝是鐵了心重修圓明園了。

那麼錢從哪來?這也難不倒同治皇帝以及內務府的爪牙們。方法之一是官員募捐,當官的為表示對皇帝陛下以及慈禧太后的忠心,需要竭盡自己所能捐款。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極力反對慈禧太后重修圓明園的恭親王奕訢,此次竟然封口不提反對之語,反而率先捐款兩萬兩白銀,表示忠心與支持。當然,由於眾多官員對重修圓明園的反對,再加之大部分人不想露富,所以這官員捐款可謂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濟於事。第二條路子那就是賣官,多少封建政權走向滅亡的前兆之一,就是大批量賣官。賣官這個事兒一旦失去控制而開了口子,那就很難縫補,整個官場風氣一下子就會跌入萬劫不復的貪腐深淵,王朝不滅亡天理難容。就因為要重修一個園子,便不惜朝綱敗壞,可見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昏庸無道。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統治者們昏庸無道,下面的人就敢鋌而走險,這就是晚清有名的“李光昭欺罔招搖案”。

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圓明園重修正式動工。1874年是個多事之秋的年頭,法國人正在侵略越南,其企圖就是進一步瓦解清政府藩屬國之附屬模式,並且妄想以越南為落腳點撬開中國之南大門;而日本人也有蠢蠢欲動,恬不知恥地想要策動侵臺戰爭,企圖將臺灣剝離出中國版圖。出了外患,還有內憂,新疆阿古柏又發起叛亂。此時肩負平定新疆叛亂的是老將軍左宗棠,左宗棠每日無不擔憂糧餉之供給。就在這樣戰事連連,國家旦夕之際,同治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卻在絞盡腦汁,籌劃錢財修園子,這簡直就是置祖宗基業,國家安慰於不顧,置人民與水火而後快的昏君。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昏君之下必有庸臣,李光昭便是這庸臣之一,此人不但荒誕不經更是膽大包天。李光昭本是販賣木材、茶葉生意的商人,花錢“捐輸”得了一個“候補知府”的官銜,本來也沒什麼大作為,但是修建圓明園急是需要木材,這就讓李光昭有了用武之地,便欲圖包攬修園所需之木材而從中攫利。李光昭當年做生意之時,結識了內務府的人,通過這層關係搭上了線。李光昭聲稱自己有價值三十萬兩的上等木材,願意賣給朝廷修建圓明園。此事通過內務府奏報給了同治皇帝,皇帝很高興,當即準了三十萬兩款項,命內務府加緊督促李光昭儘快將木材運至京城。

其實這位李光昭根本沒有什麼上等木材,那豈不是欺君?李光昭為了升官發財根本不顧及身後之事,於是乎他來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冒充自己是皇帝親派督辦木材籌措的督監大臣,到處招搖撞騙。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這騙局沒起多大作用,沒人買他的賬,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騙來上等木材。沒有木材如何交差?李知府無奈開始騙洋人,從法國洋商那買了三船木材,這些木材實際成交價格是五萬多兩白銀。洋人做買賣都是要有合同的,倘若李光昭僅以自己“候補知府”的身份與洋人簽訂合同,恐怕洋人根本不會睬他,於是這傢伙竟然冒用“大清皇帝親派監督”之名簽訂合同,就這樣木材騙到了天津港。內務府的人也沒閒著,木材一到港口,馬上上奏皇帝,花了三十萬兩買來的木材已經到港,同治皇帝大喜,命李鴻章免稅放行。年輕皇帝修園之心之迫切,可見一斑。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木材已經到貨,那就得付款了,洋人都是依照合同辦事兒,沒什麼毛病。可恨的是這位李光昭竟然開始抵賴,以木材尺寸不符,品質不達標等沒有之事為藉口,拒絕提貨付款。這法國人當然不幹了,木材你不提貨,貨早被大清政府提走了,回頭不給錢,這能行嗎?法國洋商直接到大使館狀告大清皇帝詐騙。在這片土地上,皇帝成為“被告”真是亙古未有,荒淫皇帝統治之下就是什麼奇葩之事都能發生。同治皇帝雖然荒誕,但是並不是傻子,收到“訴訟狀”之後差點氣瘋,直接下令嚴辦李光昭。

李光昭被判斬監候下了大獄,抄了李光昭的家,錢也給了法國人。李光昭之事是告一段落了,但是修園子的事還在繼續。

例如李鴻章等諸多反對修園的大臣,看到這是個阻止皇帝胡鬧的好機會,紛紛上疏陳述修園弊端,再加之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王公大臣也聯名上疏,痛陳內務府夥同李光昭等人欺君罔上,中飽私囊的卑劣行徑,認為修園不可繼續為之。為了使皇帝同意,奕訢、奕譞以及軍機大臣多次請求面覲皇帝,終於得到面覲機會,面覲時,恭親王奕訢一一陳述修園之弊,反被同治皇帝指責:“此位讓汝如何?”軍機大臣文祥見狀伏地痛哭,幾近暈厥,醇親王奕譞繼續跪地泣諫,總算是初步打動了皇帝。

同治帝為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還要重修圓明園

經過眾多大臣的冒死覲見,同治皇帝最終總算是迫不得已而終止重修圓明園。剛愎自用的同治皇帝這口惡氣還是要出的,他竟然降旨,革去奕訢世襲罔替親王降為郡王,將醇親王奕譞、大學士文祥等人革職並免除軍機大臣職務。這道聖旨,相當於將國家中流砥柱的大臣全部開除,同治皇帝簡直就是想讓自己成為大清末代皇帝啊!兩宮太后再也坐不住了,不得不出面干預,收回了皇帝的荒唐成命,就此重修圓明園之事徹底作罷。

這場鬧劇雖然收了尾,但是慈禧太后荒淫奢侈的本性並未收斂,二十年後的重修頤和園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修一個園子毀了國家海軍,更毀了大清帝國。大清帝國最終還是難逃厄運。

唐代文豪韓愈在《進學解》中雲:“業,精於勤而荒於嬉”。這句話真的是經典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