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個都江堰,華陽有個安公堤

成都有個都江堰,華陽有個安公堤。

從華陽安公廣場,沿錦江一路到安公路一段,就是著名的安公堤。

安公堤,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華陽縣知縣安洪德主持修建。華陽鎮東距龍泉山僅5華里,西距牧馬山也不過6華里,其下游蘇碼頭是兩山相對的峽地。每至盛夏,洪水氾濫,府河在中興場以下的丘陵地區便宣洩不暢,常有洪災發生,讓百姓們困苦不堪,尤其對農耕影響極大。

成都有個都江堰,華陽有個安公堤

安洪德雕像 朱建國攝

安洪德,山東聊城人。康熙五十九年中舉後,他先後在湖北孝感、應山擔任知縣,於乾隆二年入蜀,在綿竹、華陽、雅安等地任職。

乾隆八年,安洪德從綿州調任華陽縣令。乾隆十三年,為了徹底解決威脅華陽古鎮水患,安洪德率領全縣百姓,沿府河修築了一條長一公里餘,高一米半的長堤。這條堤起於當時中興場的劉家巷西后方,止於鄒家林上首,全長一千多米,並在堤上種植速生植物芭茅以固堤防。自從堤修起後,二百多年間防洪效果顯著,鄉民感激萬分,遂將其呼為“安公堤”,以紀念這位心繫民生疾苦、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的父母官。

成都有個都江堰,華陽有個安公堤

安公堤紀念碑 王開化攝

安洪德除了主持修建安公堤,保護華陽免受洪災之困,也因為清廉正直被後人稱頌。在修安公堤之前,他已經自出俸錢,不煩民力,創建了潛溪書院(遺址現為成都東門靜居寺小學)、修建了安順橋。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安洪德於雅安知府任上告老還鄉。他官聲清廉,體恤民生。聊城縣誌評價他說:廉政有守,以老病歸。卒之日,貧無以殮。

安公精神對華陽影響深遠,巴蜀文明的傳承,天府文化的浸潤,延續至今形成了華陽特色的安公文化,現在“籍公義,安民心”,也成為了華陽大力培育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區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歷經了二百多年的沖刷,安公堤於1981年被洪水沖毀,後由華陽鎮政府主持,在原堤壩上對其加固維修,於1990年建成,並立碑紀念。碑體成四面主體,頂為四翹腳青瓦頂,碑身嵌有大理石,朝東一面刻“安公堤”三個金色大字。如今,安公堤已成為華陽的一處重要文化地標,向我們娓娓講述著府河的故事,講述著安洪德為官清廉的操守和澤被後世的功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