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文/李小飛刀

美國今天打響了第一槍,啟動了一場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對貿易戰有海量的報道和評論,刀哥在此就不復贅言。

也是在今天,英國《金融時報》曝光一條消息:巴基斯坦請求中國繼續借款來幫助它避免一場外匯危機。如果中國不借,巴就要向IMF求助,那“中巴經濟走廊”的一些細節就要暴露,中國600億美元的投資將面臨風險。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些人將這兩條消息聯繫起來,甚至有人渲染“巴鐵”兄弟在中國大敵當前借勢要挾中國。這樣的聯繫,對巴基斯坦可謂是性質相當嚴重的指控。

事實是什麼樣的呢?

目前,在網站上可以查到的所有關於這條新聞的鏈接,全部轉引自金融時報,刀哥在巴基斯坦官方通訊社(聯合通訊社),主流媒體國民報、新聞報的網站上都沒有發現這條消息的蹤影。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刀哥也沒有找到巴基斯坦官方對這件事有過表態。

也就是說,不管這件事真真假假,暫時都只有金融時報這家單一消息源。一位曾長期在巴基斯坦工作生活的老師對刀哥說,中巴之間有各種協調機制,巴基斯坦政府對中巴關係的珍視無出其右。這個消息,很可能是個假消息。

在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情況下,我們就有必要搞清楚文章中所提到的“外匯危機”以及“中國借款”是怎麼回事。

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巴基斯坦經濟持續多年低增長,通貨膨脹居高不下,財政長期入不敷出,但由於要應付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支出卻總是降不下來。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2013,面臨債務危機的巴基斯坦向IMF申請了64億美元的救助貸款,挽救了經濟。

但像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是很怵IMF的,因為IMF本質上是以歐美國家為主,通常會附加極高的政治條件,比如放棄部分經濟主權,相當於準備了兩杯毒酒,讓你選一杯喝。

因此,巴政府近年來的主要任務是償清債務,同時避免再向IMF借新債。去年年末,巴基斯坦盧比對美元貶值了13%,外債擴大到400億美元,同時今年還面臨77億美元的到期債務。由於進口增長、出口萎縮,導致外匯儲備急劇下降。截至上週,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只有96.6億美元,僅夠支付兩個月的進口貨物支出。

在危機面前,巴基斯坦向包括英、美、中、沙特、日、法、德、意大利等在內12個友好國家求救,希望這些國家能湊錢幫助自己度過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危機,不讓老百姓餓肚子,同時把反恐戰爭打下去。

儘管巴基斯坦代表一再發誓這筆錢一定會按時歸還,“友好國家”們卻都面露了難色:一談借錢,家家就都不容易,都在鬧經濟危機。如果要他們幫忙在巴基斯坦和IMF中間協調,這可以有;如果要他們掏錢,這真沒有。

12個國家中,只有中國向巴基斯坦施以援手,提供了12億美元貸款,並且雙方還在進一步談判,巴基斯坦希望,在截至2019年4月的本財年結束前,至少再向中國借入5億美元。這可能就是金融時報所提到的,巴基斯坦繼續借款問題。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需要說明的是,這筆貸款2024年才到期,貸款利息也不算高,對巴基斯坦來說償還難度不大。

那也就可以理解金融時報報道中巴基斯坦官員的意思是,如果巴無法得到追加款項,將不得不向IMF求助,IMF可能會藉此干涉“中巴經濟走廊”項目。

12億美元的貸款再追加7億,對中國不是個大數目。中國幫助巴基斯坦過難關,同時在“中巴經濟走廊”上傾注心力,也是希望巴基斯坦能夠逐漸具備自我造血功能。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7億美元的追加貸款,對中國,對中巴關係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為什麼這件事現在公開化,併成為熱門話題,一是因為有人別有用心,煽風點火。二也是因為,客觀存在著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常常做了冤大頭的角色。《金融時報》的報道,印證了這些人的主觀想象。

實際情況當然不是這樣。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中國願意與世界各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係,不搞理想化外交。對巴基斯坦這樣的朋友,一方面堅持互相幫助,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援手,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把後背亮給對方;

另一方面,中國人也講親兄弟明算賬。巴基斯坦對此也是理解的。這是國際交往的通行規則。

中巴關係很鐵,但再鐵也會有分歧,關鍵是朋友會以合適的方式去化解這些分歧。

比方說,中巴自貿區第二輪談判今年上半年進展緩慢。

比方說,中巴貿易逆差達百億美元,為保護巴基斯坦本國的一些產業,就在上月,巴基斯坦國家關稅委員會對原產於或進口自中國的彩色塗層鋼卷就作出了反傾銷裁定。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比方說,巴基斯坦部分媒體對“中巴經濟走廊”抱有審慎態度,認為走廊可能使巴基斯坦的融資負擔越來越重;中國的公司、工人和商品湧入巴基斯坦,可能衝擊巴本土企業;在如何處理與印度的關係問題上,走廊也可能使印度更不願意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對巴讓步。

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巴基斯坦與中國一樣是多元社會,輿論場呈現不同聲音很正常,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聲音不代表大多數巴基斯坦媒體的意見,也從未反映在政府層面。

“巴鐵”這時候“要挾”中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把那些很難對朋友說“不”的人歸結為“討好型人格”,他們害怕自己的拒絕會辜負別人的期待,這根本上是不自信、不獨立的表現。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多的期待,在處理這些期待的過程中,中國作為日益崛起大國,不會有這麼多多愁善感。本著相互尊重的態度,與其他國家相互溝通的一些細節,不一定在公共輿論上公開,但不代表我們就有求必應。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離不開朋友,不可能像有些國家那樣厚著臉皮裝困難,更不可能像某個國家那樣蠻橫霸道、損人不利己,但也不充“冤大頭”,一句話,以和為貴、量力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