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爲何選擇董卓進京,而不是其他人?

劉學東必谷生活

回答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的,這裡牽涉到何進與漢靈帝之間的關係、何進與袁紹之間的關係以及袁紹與董卓之間的關係。

何進與漢靈帝之間的關係:由親密無間到互相猜忌,何進不得不尋找幫手

在東漢,皇帝、宦官、外戚三者的關係一直很微妙,是一種“三角關係”,有利用與被利用,也有互相之間的防範。

到漢靈帝時,宦官勢力獨大,外戚有些式微了,直到何氏兄妹登場,外戚才重新抬頭。何進的妹妹在宮中一開始地位比較低,在她給漢靈帝生下一個兒子後命運得到了改變。同時,為了獲得宦官們的力挺,何貴人果斷地把親妹妹嫁給了宦官首領張讓的兒子。

由於張讓等宦官幫忙說話,何貴人又成了皇后,原來不名一文的何進也開始了自己的仕途,擔任了河南尹。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組建討伐部隊,漢靈帝又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統一率領各路討伐人馬,麾下包括盧植、皇甫嵩、朱儁這樣的名將,也包括曹操、孫堅、劉備這些中下級軍官。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何氏兄妹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他們與宦官之間的關係處得很好,這引起了漢靈帝的警惕。

這是因為,宦官、外戚雖然都很顯貴,但通常他們是互相鬥爭的,皇權就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尋求的平衡,哪一方勢力弱了,皇帝還會故意扶一把,目的就是讓他們鬥。

現在這兩拔人不鬥了,團結成了一家,皇帝就有了危機感,所以漢靈帝對何氏兄妹開始了防範。

讓漢靈帝下決心與何氏兄妹決裂的導火索是王美人事件,王美人長得很漂亮,得到了漢靈帝的寵愛,而且也懷上了漢靈帝的孩子,但後來在生下孩子後神秘地死了,追查下來,這件事是何皇后指使的。

漢靈帝大怒,當場就要廢皇后,但宦官們苦苦哀求,最終這件事才算過去,說是哀求,其實是給漢靈帝施壓,漢靈帝不得不妥協,但心裡徹底與何氏兄妹拉開了距離。

何進與袁紹之間的有關係:目標既有一致性也有所不同

漢靈帝對自己不滿,這個信號大將軍何進收到了,何進在思考如何化解危局,他認為只跟宦官聯合還不夠,還要跟黨人聯合。

當時的黨人領袖是袁氏一族,他們號稱“四世三公”,何進當大將軍的前後,袁家還有兩個人在三公的位置上,一個是司空袁逢,也就是袁紹、袁術的親生父親,還有一個是太傅袁隗,袁紹、袁術的叔父。

袁紹來到何進身邊,馬上就給何進幫了忙。漢靈帝為了限制何進的勢力再發展,在宦官蹇碩的參謀下,給何進下達了一個命令,讓他率兵去平定“羌亂”,何進給愁壞了。

難住了何進,卻難不住袁紹,袁紹說:“這有何難?你答應下來就行,但是說手裡兵馬不夠,得到下面去募兵。”何進照著袁紹說的報告了,漢靈帝只得同意何進派人去各地募兵。

派了哪些人呢?派了王匡、鮑信、張邈、劉岱等等這些人,這些人都是袁紹的死黨,他們分別奔赴泰山郡、幷州、丹陽郡、陳留郡等地招募人馬,這些人後來很多沒有再回來,成為日後關東聯軍討董卓的主力。

袁紹用緩兵之計解了何進的燃眉之急,但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下一步怎麼辦呢?

正在何進仍然發愁的時候,中平六年(189年)4月11日,年僅32歲的漢靈帝劉宏駕崩於洛陽。漢靈帝一死,何進就好辦了,在袁紹等人的幫助下,何進剷除了宦官中的反對派,之後扶持外甥劉辯當了皇帝,何皇后晉身為何太后。

皇帝、太后、大將軍都是自己家的人,何進兄妹可以說志得意滿,但是袁紹不滿足,他的革命還沒成功呢!袁紹之所以幫助何進,是因為想借何進之手鏟除黨人的死敵宦官,現在何進卻跟張讓等大宦官成了親戚和政治同盟,袁紹哪能心甘呢?

袁紹與董卓的關係:袁紹自以為了解董卓所以竭力招其入京

袁紹整天找何進,要他下決心剷除宦官,弄得何進很頭疼,但何進不能一口回絕,大概之前他跟袁紹這些黨人有過承諾,或者雙方達成過默契,不好回絕袁紹,而且何進當時的實力還不夠強大,不能馬上與袁紹、與黨人們撕破臉。

何進找了很多理由進行拖延,期間也動搖過,曾找過妹妹何太后,說乾脆就按袁紹說的辦算了,但遭到了何太后的斷然拒絕。

何太后拒絕跟黨人合作徹底剷除宦官,其實站在她的角度看考慮得並不錯,因為黨人瞧不起宦官,同樣也瞧不起外戚,收拾了宦官,下一個打擊的就是外戚。但何進是個缺乏雄才大略的人,關鍵時刻猶猶豫豫,不知道該怎麼辦好。

這種僵局總得打破啊,於是袁紹出了個主意,說不如引外兵入京,給太后施壓。過去朝廷有制度,以洛陽為中心四周設了8個關隘,關隘以內只有朝廷直屬的南軍和北軍,各州郡的兵馬一律不得進入關隘之內。

袁紹這個提議很大膽,但何進也沒有太好的辦法,結果就同意了。對於這個提議,袁紹陣營內部就有不同意見,曹操、陳琳等人當時都屬於袁紹陣營,他們都反對引外兵入京,認為那樣是小題大作,因為你要真想去解決宦官的話,根本不必費這麼大的勁、冒這麼大的險,他們都勸袁紹不要冒險,但袁紹不聽,執意引外兵入京。

曹操、陳琳其實是沒有看到袁紹的真正意圖,解決宦官的確不用費那麼大的力氣,但袁紹這時的目標可能更宏大,他大概是想把宦官、外戚一塊解決了。

其實這一點兒都不讓人吃驚,因為黨人和外戚之間雖然也有合作,但雙方更多的時候是鬥爭,既然眼前的這個外戚不願意跟宦官決裂,那就索性連他們一塊消滅了。

當然,事後來看這是袁紹的一招敗筆,這次引外兵入京並不成功,直接導致了時局的失控。但從袁紹當時的想法來看,他其實經過深思熟慮的,他不是腦子不夠數,而是認錯了人。

袁紹認錯的人就是董卓,當時要引外兵入京,最有實力也最現成的有兩支人馬,分別是丁原的幷州軍和董卓的涼州軍,幷州軍離洛陽最近,政治立場與何進、袁紹一致,呼之即來,召之能戰,這個袁紹陣營內部爭論不大。

對於要不要引董卓的涼州軍來,這個爭議很大,大多數人反對,但袁紹堅持召董卓來,因為董卓早年曾在袁紹的叔父袁隗手下做過事,被認為是“袁氏故吏”,在當時這相當於一種政治標籤,就像腦門上被刻了字一樣,“袁氏故吏”可以沾袁家的光,但也必須效忠袁家。

袁紹的問題在於他了解“袁氏故吏”卻不瞭解董卓的為人,董卓沒有接受過嚴格的經學教育,不受儒學那一套的約束,根本沒把“袁氏故吏”當回事,袁紹把董卓當成了自己人,但董卓不那麼想。

綜上所述,何進命董卓率外兵入京,其實是袁紹背後意竭力慫恿促成的,袁紹這樣乾的目的不只是剷除宦官,而是想連外戚何進一塊剷除,只是袁紹並不瞭解董卓,結果他跟何進以及宦官一樣,同時成為犧牲品。


南門太守

漢靈帝時被宦官玩得團團轉,不僅有宦官蹇碩任上軍校尉掌握兵權,宮中還有以宦官張讓和趙忠為首的“十常侍”,以至於漢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189年漢靈帝駕崩,留下何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劉辨,大將軍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還有宦官擁立的劉協。

十常侍是東漢末年靈帝時把持朝政的12個宦官,其中以張讓和越忠為首。

漢靈帝怕死後劉協受何皇后迫害,而在死前把劉協交給了宦官蹇碩,189年5月15日大將軍何進和何皇后一起擁立了劉辨為天子,蹇碩想殺掉何進後立劉協,很快事情敗露蹇碩被處死。

這時漢靈帝生母董太后也想掌權,在驃騎將軍董重和宦官十常侍的支持下,跟何太后和大將軍何進展開鬥爭,很快大將軍何進帶兵攻入驃騎將軍府,解除了董重職務,逼董重自殺,事情敗露的宦官又跑去何太后那兒求情,氣急敗壞之下的何進決心剷除宦官集團。

何進本是屠戶,因自己妹妹進宮受寵,而飛黃騰達。

剷除宦官勢力就要殺乾淨京城的宦官,這事如果何進自己做後果估計很嚴重,他想到了借別人的刀剷除這股勢力,於是何進下令召集四方兵馬來京,但當時劉表、劉岱正在鎮壓黃巾軍、劉璋又離的太遠,距離洛陽最近的一股部隊就是剛剛上任幷州牧的董卓。

年輕時的董卓非常耿直,有一次羌族朋友來看望他,他直接將地裡正在犁地的牛宰殺,供友人分享。

董卓本是涼州一小軍閥,擔任過幷州刺史、河東太守等職,因擊敗西北叛軍韓遂有功升為幷州牧,董卓帶領5000人馬上任,並駐兵于山西運城一帶,此地距離京師洛陽只有不到200公里,是何進發出征召檄文後最近的一支部隊,此外還有幷州刺史丁原駐兵於太原地區距離300公里,所以當時趕到洛陽的除董卓外,還有丁原帶著呂布也趕來了。


圖文繪歷史

何進之所以召董卓進京,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當然是因為董卓有實力。東漢中後期長期以西北的羌人和北邊的匈奴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基本上就是長期在邊疆,和羌人、匈奴作戰比較多的邊軍,這和歷代王朝都是一樣的。

但當時漢朝剛經歷了鎮壓黃巾起義的大規模戰爭,其中湧現出來的名將包括皇甫嵩、朱儁,能力也是不錯的,尤其是皇甫嵩率領的軍隊,戰鬥力也是比較強的。為什麼何進不找皇甫嵩,卻找了董卓呢?

原因就在於董卓和皇甫嵩的人品不同,何進對他們的認識和判斷也不同。很顯然,董卓是一個私心特別強的將領,所以可以用利益交換來讓他為自己效力,而皇甫嵩忠於朝廷,比較堅持原則,所以很難用利益交換來讓他為己所用。

何進當時所做的,其實就是在朝廷的政治鬥爭中引入軍隊,作為自己的後盾。雖然說誅殺十常侍,改變宦官專政的局面是當時的漢朝大臣都希望做到的,但是對皇甫嵩這樣的人來說,更希望由皇帝來做這件事,而不是讓何進來做。因為何進如果做成了,那麼何進就會變成失去制衡的權臣。這肯定不是皇甫嵩願意看到的結果。

所以,何進判斷他很難和皇甫嵩成為政治盟友,但可以用政治利益交換,把董卓變成自己的政治盟友。

其次,當時掌握軍隊的將領主要就是皇甫嵩和董卓,但是董卓擔任幷州牧,駐守河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運城一帶,距離東漢的都城洛陽比較近。董卓這時候駐守在河東是幹什麼呢?就是在配合皇甫嵩作戰。

因為皇甫嵩正在關中地區和涼州來的叛軍王國作戰,董卓在河東的任務就是防堵,以免叛軍渡河進入幷州。到董卓進京之前,雖然王國已經被韓遂、馬騰殺死,叛軍內部也已經出現了分裂和內訌,但是仍然勢力比較大,所以仍然需要皇甫嵩繼續在關中彈壓,以免局勢失控。

第三,何進當時徵召了很多人,並不只是董卓一個人。

在何進當政之後,就把消滅十常侍當成自己的第一任務,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小集團。其中就包括袁紹、袁術、曹操,還有後來曹操的謀士荀攸、後來袁紹的謀士逢紀,還有當時的名士陳琳等,都在為何進出謀劃策。

而召集各地豪傑猛士入京作為後盾,也是袁紹為何進出的主意。劉備入蜀後的吳皇后的父親,此時也在何進的小集團中效力。劉備實際上也在間接為何進效力,奉命隨人到丹楊招募軍隊。

其中,受到徵召除了董卓,還有東郡太守橋瑁、此前的幷州刺史丁原,以及太山王匡。按照何進的原計劃,是要讓董卓屯兵在關中上林苑,橋瑁屯兵城皋,丁原屯兵在孟津,也就是用董卓控制關中的長安,橋瑁和丁原率兵在洛陽外圍,以壯聲勢。

並且,何進還讓先期到達的丁原放火燒了孟津,火光在洛陽城中也能看到。何進就是想以此來逼迫自己的妹妹何太后下決心剷除十常侍,但何太后仍然堅持不為所動。所以,何進命令董卓火速率兵到洛陽來。結果,董卓還沒到洛陽,何進就被十常侍誘入宮中殺死了。

所以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董卓既不是當時手下軍隊最多的將領,也不是最先到達洛陽的將領,但是跟勢力比他強的將領比,他來得更早,跟先期到達的丁原相比,他的實力更為雄厚,因緣際會,才讓他一到洛陽就馬上控制了局勢。


蕭武

同時也請了幷州刺史丁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