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過快遭遇周期波動 一些公司現金流窘境實存深刻原因

上半年的A股市場動盪不已,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業務雖總體風險可控,但部分公司股東仍被平倉。僅6月至今,就有數十家公司提示股東質押股份觸及平倉線。且今年以來,個別大型企業集團也遭遇了債務危機,甚至引發連鎖反應。種種現象,使市場震驚,也引人深思。

有長期觀察企業發展的研究人士指出,產業擴張背後需要強大的資金保障,除關注宏觀週期,企業更要注意防範債務風險、預防流動性陷阱,良好的現金流管理始終是企業穩健運行的重中之重。

資金風險敞露

6月以來,有數十家公司披露主要股東的質押股份觸及平倉線,存在被動減持風險。如民盛金科披露,因股東張永東的兩融賬戶未在規定時間內歸還全部負債,已於6月15日被中信證券強行平倉,平倉股份數為561.2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

不僅如此,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也在今年敞露風險。年初,中技集團旗下3家上市公司*ST富控、*ST尤夫、宏達礦業同時發佈股份或資產被司法凍結的公告。由此,中技集團的債務風險浮出水面。據不完全統計,顏靜剛、中技集團及3家上市公司涉訟金額共約60億元。

5月,浙江知名企業盾安集團突陷債務危機,盾安控股債券未如期發行,造成短期流動性問題。盾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停牌至今。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出現債務違約。凱迪生態6月11日公告稱,因資金週轉困難,致使部分到期債務未能清償,合計涉及資金17.91億元。

同在5月,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首次對外發布了月度債券市場風險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累計違約債券15只,違約債券面額128.64億元,分別同比增加25%和33.58%。

快速擴張隱憂

梳理遭遇流動性問題的公司,不難發現其共同特點——前幾年擴張較快,甚至使用信託、資管等短期資金投入長期項目,導致現金流期限錯配,無法應對大環境的變化。

中技便是如此,短短數年間,中技迅速控股3家上市公司,產業佈局從單一的混凝土預製樁製造業,擴展到包括礦業、貿易、遊戲娛樂、新能源、化纖製造等多個領域,一度被視為產業跨界整合的一匹“黑馬”。

高調運作的背後,是鉅額資金的驅動。僅在旗下中技樁業(現名*ST富控)的轉型上,實控人顏靜剛就投入了數十億資金,而這些資金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舉債。

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的適宜水平是40%至60%。不過,中技對債務的借新還舊偏向樂觀。雖然資產負債率在上升,但鑑於所併購資產的質地較好,均為產業龍頭,企業盈利能力較佳,債務償還壓力此前一直被顏靜剛認為是在可控範圍之內。

然而,據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起,中技集團的貸款來源迅速減少,諸多金融機構在貸款到期後不再續貸。據瞭解,金融機構停發的貸款,有的規模數千萬,有的則高達數十億。

期限錯配風險

在防風險、去槓桿的大背景下,相比“資產荒”的時期,企業融資渠道收緊、融資難度上升,尤其對中低資質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彼時“資產荒”的“負債狂歡”,恰在當下到了還錢的高峰。

據悉,中技前期大量依賴各類信託、資管、股權質押等融資,按普遍兩三年的產品期限,發行於2014年至2017年的非標產品正密集到期,需要企業兌付。由於一時間找不到可替代的融資渠道以應對債務償付高峰,中技集團的債務風波最終暴發。

有投行人士指出,宏觀經濟、金融環境和產業一樣,也有自身的運作規律和週期屬性。市場資金充裕時,如果企業發展速度過快,過於依賴外部資金,導致貸款、債券、信託融資的總體規模過高,一旦遭遇市場需求、行業週期以及宏觀環境的變化,往往容易出現債務風險,爆發資金斷裂危機。

業內人士分析,中技集團在2018年突然掉進債務陷阱,應該是在面對新的大環境時,企業缺乏現金流及債務管理上的有效應對措施。

造血才是核心

前幾年,利用噴湧而來的廉價資金,中技想通過資本運作來推動產業整合。結果,棋至中盤戛然而止。這一現象既引人扼腕,更值得深思。

有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坦言,“資產荒”時,資金追著資產跑,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很容易被眼前的機會所吸引,儘可能擴大負債端來衝資產規模、衝業績空間。可當“資產追逐資金”時,現金流減少,資產價格下降,進而引發一連串問題。

在此過程中,顏靜剛本人的角色頗有些悲情,據公司透露,他目前正竭盡所能解決債務危機,同時積極配合監管機構調查。而中技這幾年籌措的鉅額資金,也都是用在了企業的轉型和發展上。

但歸根到底,現金流是公司的血液,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產生效益,才會推動發展。而現金流的長期穩定,還是要依靠上市公司自身的造血功能。

由此得出一條明晰的商業啟示:產業拓張和深耕的戰略方向固然沒錯,但實施中卻絕不能依賴激進的槓桿和超高的負債,企業需從根本上扭轉偏重市場份額、追求擴張規模的思路,真正做到風險防範和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