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首先大家應該聽過德國的工業4.0,這個概念是德國在2011年提出的,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具體是什麼,網上已經說了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主要說下3.0和4.0的區別:3.0簡單說即自動化,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一些企業通過儀表操作的各種設備;4.0即智能化,就是自動化+信息系統(大數據)。

中國製造2025跟4.0其實是一樣的概念,在美國呢,它叫做“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在韓國、法國都有其他的名字,中國政府在這個層面上,跟世界製造業先進國家走在一起、思想一致,真的是大讚!!要是我們趕不上時代的潮流,就真的要被髮達國家所拋棄,人家不帶我們玩兒那麼我們具備了4.0的條件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有以下幾個方面:1、90後,90後這個特殊的群體,不太喜歡幹髒活累活,只喜歡電腦遊戲,Internet(ps:雖然我也是90後);2、環境汙染了,北京到處都是霧霾;3、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這點很自豪的說,我們把德國落開的不止兩條街,感謝阿里、騰訊的飛速發展;4、眾多出色的工業企業,小米、華為等等 作為我國的國情,顯然大部分企業還處於3.0\2.0的階段,如何實現彎道超車,從2.0跨到4.0,不是不可能,但是顯然要想好方向,例如3D打印,就可以跳過高端數控機床精度不足的缺陷,切記不能囫圇吞棗,一概而論.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2025》?

基本方針

1、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2、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3、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製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4、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5、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特朗普政府所忌憚的《中國製造205》,發佈於2015年,這是中國首次將建設製造強國作為戰略目標提出,明確要“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聚集,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工信部曾表示,實施《中國製造2025》,建設世界製造強國,是吸取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

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10大重點發展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目前中國製造整體上在全球處於什麼水平?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做過這樣的判斷:

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在製造業基礎及最前沿科技創新方面仍將處於領先地位。第二梯隊中,德國、日本等國家地位將進一步鞏固。

“中國現在處於第三梯隊,目前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及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他表示。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也曾表示,當前,中國製造面對的三個格局仍然沒有改變: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整體上仍處於中低端的格局沒改變;三是前堵後追、兩面夾擊的外部競爭環境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製造2025技術路線圖編制組專家也明確指出,當前我國製造業的重點領域還有很大一部分與世界強國存在較大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