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遠去的台灣之光(下)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HTC的董事長王雪紅有句名言,“我的一切都是神的,我已經很滿足了”。

離神近了,離人就遠了。

而HTC終究要活在人間。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變局

“2011年12月18日,開放購買三小時,十萬臺小米手機銷售一空。這個鋼鐵一般的事實說明,剛剛誕生的小米在銷量上足可以比肩國內一線品牌了。”

2011年12月20日,雷軍指著自己身後的大屏幕得意地說。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當天,雷軍對外宣佈,小米公司獲得第二輪9000萬美元投資。

一個春風得意,一個悵然若失。

對比鮮明。

在美國的禁售給了HTC當頭一擊的同時,在國內市場,“中華酷聯“和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依靠”物美價廉、接地氣營銷、線下渠道推廣“等發展方式迅速搶佔了市場。

長期以來,HTC過於關注高端手機市場和美國市場,卻對蓬勃發展、增長迅速的中國、印度市場重視不足的問題,給了HTC沉痛的一擊。

“HTC不知道如何製造一部較為廉價的手機。他們的基因裡沒有這個概念。”Gartner首席分析師這樣評價道。

而HTC的CFO張嘉林曾表示。“HTC的目標是高端的用戶,不會像小米那樣推出低價機。”

在HTC看來,品牌形象比銷量更加重要,HTC試圖利用旗艦產品創造光環效應,從而拉動中低端手機的吸引力。

2012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5,三星也推出了面向高端市場的Galaxy S3,繼續定位高端市場的HTC也推出了HTC One X,但口碑平平,質量問題更是飽受詬病。

而在中國市場,打出“國貨當自強“口號的本土品牌“中華酷聯”等對HTC步步緊逼,壓縮HTC的渠道空間。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而面對衝擊,慌忙中打出“HTC是民族企業,要實現中國夢”這張民族牌的HTC,卻顯得有些誠意不足。

或者說,彼時習慣了昂起頭顱對待中國市場的HTC,並沒有認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傲慢

在2012年之前,節節上升的HTC一直致力於打造國際化品牌形象,與國產品牌劃清界限。

對待國內市場上,HTC總顯得有些漫不經心,甚至可以說有些“歧視”。

HTC One發售後,國內引入的國行單卡版HTC One被發現居然降低了配置。幾個月前就發售的國際版HTC One搭載了高通驍龍600處理器,而幾個月後的國行單卡版反而降低了一個檔次,搭載了APQ8064處理器,價格卻只相差了400元。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HTC的區別對待,傷透了中國消費者的心。

在輝煌時期,HTC曾經大幅擴張手機產能,但美國和國內市場的失利導致HTC市場份額下滑,手機產能過剩。庫存成本不斷上升。

2012年上半年,HTC的業績出現下滑,HTC隨後將其在2011年購入的Beats股份回售給Beats,以彌補HTC當時在國內外業績下滑帶來的損失。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而HTC終究為自己在中國市場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在國產智能手機爆發,國產手機廠商紛紛發力搶佔中低端市場的同時,HTC才姍姍來遲推出了專門為大陸用戶設計的“龍”系列手機,售價在2000元以內。

但與中興、酷派、華為、小米、聯想等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相比,HTC在性價比和質量上並不具有優勢。

國內的消費者對於HTC的傲慢並不領情,甚至有些用戶因為HTC區別對待而報以嘲諷的目光。

得民心者得天下,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用戶和消費者的支持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民心。

而HTC,正走在失去民心的路上。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原因

HTC衰落之後,不少人對HTC中國區的管理層無視甚至放任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表示不解。

但實際上,面對中華酷聯、小米、魅族等大規模的行動,HTC中國區並非熟視無睹,但提交給臺灣總公司的方案卻遲遲得不到回覆。

HTC臺灣高管並不熟悉大陸的市場情況和文化,在競爭來臨時只保持了一貫的高冷態度。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另一方面,HTC產品系列拗口的名字、定位不清和糟糕的廣告讓本就步履艱難的HTC雪上加霜。

營銷策略的失敗,成為壓倒HTC在中國市場業務的另一根稻草。

王雪紅曾在2013年承認,HTC在2012年的營銷做得很糟糕,不專業,出現問題時修正又很慢。

除了HTC的傲慢和失敗的營銷,HTC臺灣總部管理層的混亂也加劇了HTC的衰落。

有人曾評價HTC的董事長王雪紅稱,“花在教堂裡與上帝交流的時間比在公司多”。

管理的混亂導致HTC人才大量流失,2013年到2014年兩年間陸續離職的高管多達十人。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衰落

2012之後,HTC推出的HTC One、Butterfly等系列產品在海內外的銷量均不理想。

高端市場難以和蘋果、三星爭鋒,中低端市場又面對中華酷聯、小米、魅族等的擠壓,縱橫一時的HTC進退維谷。

2016年HTC推出新旗艦HTC 10,和搭載驍龍820的國際版相比,HTC在國內推出的售價高達3799元的HTC10 Lifestyle卻只配備了高通驍龍652和3GB的運行內存。

與之相比,小米等品牌配置相仿的產品價格卻只到HTC的一半左右。

一片差評之後,國內手機消費者對HTC一直以來價格過高、區別對待的不滿也終於爆發,HTC 10 Lifestyle銷量慘淡。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HTC的民心,幾乎消失殆盡。

質次價高、區別對待的HTC在中國市場折戟沉沙。

從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業績持續下滑的HTC開始出現虧損。

及至2016年,HTC全年營收只有781億元新臺幣,不到2011年巔峰期4658億元新臺幣的17%,市值更是從335億美元縮水到只有20億美元,只有巔峰期的6%左右。

從公司成立到市值338億美元(約合2200億元),HTC用了十四年。

從市值338億美元元到市值僅有20億美元(約合130億元),HTC只用了六年。

根據IDC發佈的數據,2017年9月,HTC全球市場份額只有0.68%,徹底跌出世界智能手機廠商前十。

到2017年,20歲的HTC只給眾人留下一個寂寥的背影。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VR

2017年開始,持續的虧損之下,難以支撐的HTC開始了壯士斷腕。

2017年三月,HTC將其在上海的製造工廠以6.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引得很多媒體稱“HTC淪落到靠賣土地為生”。

2017年9月,HTC將旗下曾參與谷歌Pixel手機業務的團隊以11億美元的價格打包出售給谷歌,約2000名員工加入谷歌陣營。

有消息稱,HTC將兩次出售的收入都投入了VR領域。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在手機業務萎靡不振的今天,HTC押注VR領域,更是號稱要成為“VR界的蘋果”。

但對於HTC來說,昔日獨領風騷的HTC淪落到要以曾經的手下敗將為學習目標,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VR市場同比增長200%,其中VR一體機第一季度出貨量9.4萬臺,HTC以33%的市場份額領跑。

2018年5月,HTC發佈了自身新的旗艦級HTC U12+,搭載最新的高通驍龍845,售價5999元。

從價格上看,這款旗艦機與vivo和OPPO最新發布的高端旗艦產品並沒有任何價格優勢。而從綜合性能和設計上相比較,U12+甚至略有不如。

根據HTC公佈的數據,2018年3月HTC營收27.7億新臺幣,摺合人民幣約5.98億元,同比下降46.7%。

這也是HTC在過去的十二個月中第十一次營收同比下滑。

在VR業務方面,2018年三月,最新的“Steam硬件和軟件調查”顯示,HTC Vive用戶下跌至44.06%,連續兩個月被競爭對手Oculus Rift超越。

在全球VR市場,面對谷歌、索尼兩大對手的競爭和其他競爭對手的陸續入場,這也給HTC在VR業務上佈局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王雪紅曾稱,未來HTC的手機業務和VR業務的比重將是50%對50%。

但現在看來,“兩條腿走路”的HTC走得並不穩當。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反思

HTC,遠去的臺灣之光(下)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句話用在企業身上恰恰相反。

一個企業想從默默無聞到出類拔萃,往往需要經歷很多個成功的選擇和關口;而一個企業的衰落,可能只需要一個錯誤的決定。

HTC的衰落,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管理、營銷的原因,但根本在於公司戰略的錯誤。

失去美國市場給HTC帶來了長久的打擊,以至於今天的一蹶不振。但同樣在美國市場失利的華為,卻正走向新的巔峰。一度在印度禁售的小米,如今正成為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

與蘋果、三星相比,同根同源的HTC本有著天然的優勢。

而面對國內的本土手機品牌,HTC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技術和實力上的領先。

但HTC的傲慢最終將HTC推下了懸崖。

世界上當然沒有長盛不衰的企業,但HTC本應走得更遠,而不是在二十一歲的年紀回首過去的榮耀。

前人的錯誤,我們在緬懷的同時,也當引以為鑑。

落幕的英雄已經逐漸遠去,而後來者正在前行的路上。

別了,HTC。

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