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徐树铮?

卫华夏炎黄666999

他有什么功劳?徐树铮实际上是外蒙古最终脱离祖国走向独立的罪人。

居然还敢与汉武唐宗相提并论。对历史一知半解,也来滥竽充数,混淆视听。

希望看到的网友警惕起来,不要让那些表面上的东西蒙住了眼睛。



大家了解历史的都应该对外蒙古的情况有所了解,外蒙古是在清朝时候完全归属于中国的统治,每一代清朝皇帝都实际上还兼任着蒙古大汗的头衔。而在清朝,对蒙古的统治也并非像其它内地省份一样,而是类似于现在的自治区的形式。就是说,蒙古各部落从法理上承认属于中国的统治,地域属于中国的领土,而在管理上相对有着高度的自治权。

一、因驱逐走向脱离

辛亥革命,推翻晚清统治,缺乏政治经验的革命者提出这样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还把各少数民族驻京代表全部驱走。

鞑虏?蒙古人非常失落。从民族历史的角度上,蒙古族要比满族更符合这个称呼吧?既然祖国要驱除我们了,干脆我们就走吧。

于是,这些外蒙王公贵族和喇嘛们开会商议,由当时的八世活佛哲布尊丹巴领头,蒙古帝国(包括外蒙古和现在的内蒙古)脱离祖国,宣布了独立。

这就是外蒙古从国家分裂的初始。

所以说,不要看你义正辞严,口号喊得震天响,“鞑虏,鞑虏”叫声高昂,给中国造成最大祸害的就是这帮没脑子又欠抽的嘴货,清朝花了多少代才收服的民族,花了多少兵力和钱财才征服的土地,从这一刻起,就走上了与祖国分裂的道路!

谁是败家子?



二、独立,还是自治?

鞑虏要独立了,革命政府又不同意了。而当时的沙俄政府也不予承认。

1915年,三方签订了 《中俄蒙恰克图条约》。

按照条约,外蒙承认中国政府的宗主权,但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方面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只是在外交上,未征得中国政府同意下,没有独立签订任何条约的权利。

这就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了。

中国政府得到的,仅仅是名义上的宗主权,中央政府派往外蒙的都护使(也叫办事大臣)表面上还节制蒙古,实际上政局已经被沙俄主导了。

以区区一介驻蒙办事人员,想干涉当地事务,用脚后跟都能想到那个牵制力能有多大一点点。

所以,这个“自治”条约,对于中国来说,是相当屈辱的。



二、重归怀抱的希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沙俄政府被推翻,外蒙古的脱离势力遭到重创,失去背后的靠山,各个方面也陷入窘境,中国有了把蒙古重新纳入掌控的最佳良机。

外蒙古又酝酿“撤治”、愿意投靠中国政府,有经济、政治、外交等复杂原因。

“独立”以后,汉商被驱,外蒙古在经济上几乎全部依赖沙俄。但十月革命,沙俄倒台,苏联又陷入长久战乱,商贸断绝,而外蒙古本身生产能力很差,物资就极度匮乏,很难支撑下去了。

当时,外蒙古理论上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但实际上,实权却被那些黄教大喇嘛掌握着。双方存在着很大矛盾,而按照当年清朝的统治方式,王公贵族们是有很大实权的,所以这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又想建立如以往一般的政治架构,一些内蒙古王公就又与北京政府联系,宣示效忠。

外蒙古活佛,蒙古王公,北京政府三方又开始交集,回归的曙光冉冉升起。



三、只差一步回祖国

当时,驻蒙古库仑的都护使名叫陈毅。

这个陈毅,不是后来那位共和国的元帅,但他也是个很有能力,很爱祖国的人,我们不能忘记他曾经为了蒙古回归而作出的努力。

陈毅是晚清名将陈湜之孙,1917年,他被任命为库仑都护使。

当陈毅敏捷地发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他就向外蒙高层提出了撤销自治,并允许中国军队入蒙驻扎。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当时,外蒙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哲布尊丹巴活佛也同意了。

于是,陈毅就拟了个外蒙撤治六十三条,内容基本上就如同清朝治理时期的模式,这个模式对蒙古族王公们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就获得了大多数王公们的支持,活佛哲布尊丹巴也表示认可,活佛又加了一条:优待活佛家人,这就是“六十四条” 。

但却遭到了喇嘛们的反对,他们控制外蒙议会否决了“六十四条”。

眼见情势有利,陈毅向北京政府要求派兵来蒙,阻止外来势力干涉,威慑喇嘛集团。

同时,在陈毅的策划下,哲布尊丹巴和王公们坚决支持撤销自治。几次提交国会被否决,就解散了国会,回归的希望就在眼前。



四、沽名钓誉匹夫勇

糟糕的是,派来了这个徐树铮。

徐树铮到了外蒙,马上就全盘否定了“六十四条”,还把陈毅软禁起来。

不顾北京政府的严厉斥责。徐树铮武力威逼哲布尊丹巴活佛和众王公们在口头上宣布撤治。二十多天后,徐树铮率兵回京,还把将陈毅押了回去。

所有的努力顿时就泡了汤!



五、物是人非,渐行渐远

直皖战争爆发,徐树铮被免,陈毅再次被启用,“六十四条”恢复。

但徐树铮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外蒙古从上至下,都对北京政府完全丧失了信任。

做为中央政府,没有半点威望和信用,朝令夕改,令人难以信服。同时,受到徐树铮武力胁迫的是活佛、所有王公贵族和喇嘛,他们对中央政府再不寄信任,从此就义无返顾地走向独立的道路。

于是,一片大好形势变成了彼此的对抗。



六、莫把大罪当功劳

本来,按照当时的形势发展,外蒙古撤治回归,是相当有希望的。

蒙古各方都有愿望,而陈毅因势利导,不仅做通了活佛和众王公们的工作,还乘机搞出了“六十四条”,牵制和约束住了各方势力。蒙古已经稳步走在了回归的道路上。

事情就坏在这些没有脑子的人手里,看起来壮怀激烈,实则祸国殃民。

外蒙古可不是一个首领说了就算的,而是许多利益集团组成的集体。这里面肯定会有不同的团体由于自己的利益或者反对,或者赞成,或者骑墙顺风。按照陈毅的办法,“六十四条”就是建立一个机制,赞成派和骑墙派就能充分利用这个机制抑制和约束反对派。至少,蒙古就再也不可能独立了。

但徐树铮这么一来,彻底把赞成派和中间派也推向了顽固派,他们从此以后,在脱离中央的意见上保持了一致。

陈毅要求派兵,是为了威慑顽固派喇嘛,而徐树铮却用来威逼已经倾向于回归的活佛。本来哲布尊丹巴活佛是坚决同意撤销自治的,可徐树铮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使哲布尊丹巴活佛彻底倒向了反对派。

就算你徐树铮有本事武力统一,那至少应该率兵驻守外蒙古,苦心经营,扶持势力、建立新的机制。只呆了二十多天,干了一堆烂事,哪有半分益处?

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蒙古归服于中国的统治之下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中国因此曾经付出了多少血泪和努力,财力和物力,想尽了多少办法才达到这样的成果,岂是你一介匹夫,两千人马,用二十多天就想搞成的?

徐树铮这次鲁莽而不负责任的行动,为后来外蒙古“二次独立”埋下了炸药包。



对于这件事情,时任外蒙都护副使秘书孟渠这样评价:

“外蒙二次独立,实因徐以兵力压迫之所致。武人跋扈,不达蒙情,可胜叹哉。”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徐树铮,一介沽名钓誉的匹夫而已,罪过深重,有什么功绩敢与汉武唐宗相提并论?


馋嘴肥猫1

徐树铮,北洋军阀皖系名将,字又铮,号铁珊,又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人,为区别于同时期的另一大佬徐世昌,人称"小徐"。

徐树铮早年考中清朝的秀才,1901年在山东投奔袁世凯,开启了军旅生涯。1905年至1910年留学日本,后成为段祺瑞的心腹。

徐树铮的确有功劳,但要说汉武帝唐太宗之功劳,一个字——扯!

徐树铮作为军阀将领,参与国内军阀相争自然是不可避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在三造共和中的作用倒是可以说一说。除此以外,徐树铮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出兵外蒙古,因此被誉为“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收复外蒙古第一功——智勇将军”。

然而,史实并没有那么令人血脉偾张,这位收复外蒙古的名将,其实也是丢掉外蒙古的罪人。

蒙古一次“独立”

外蒙古归属于中国当然是因为满清政府的关系,满蒙联盟是清朝立国的一大基础,为了巩固这个联盟,清朝不遗余力地笼络蒙古、消灭反对派,并且与蒙古进行深度的联姻等等,给予蒙古很高的自治权力。

到了清末,沙俄不断渗透,外蒙古独立派的实力不断增长。在沙俄支持下,俄蒙联军甚至解除了清朝在外蒙的武装,夺下了库伦。

这是1911年末的事情,当时清朝忙着应付南方的革命党起义,根本不可能对此作出反应,除了表示不承认以外,没有其他措施。

接着,一众王公喇嘛在库伦宣布独立,拥立外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建立大蒙古国政府。并在沙俄支持下派兵攻下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革命党的反应

革命党的领导人们不知道领土是个好东西,一股脑地照搬朱元璋当年的口号,大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殊不知朱元璋的《谕中原檄》后面还有:“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清末民初,甚至有人建议放弃关外土地,只保留明朝的疆域,幸好被压了下来,清帝退位诏书上说的也是“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然而当革命党跑到北京的时候,很快就把驻留在北京的蒙古代表驱逐了,有人还挨了打。

袁世凯的“努力”

然而国弱遭欺,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换来一句:“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

当然,中国还可以任命都护使,负责处理外蒙古的相关事宜,那这个相关事宜是什么呢?根据条约规定,外蒙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方面完全自主,只是在外交上,未经中国政府同意,不得独立签订任何条约。

也就是说,外蒙只是奉行中国为名义之宗主而已,比起清朝驻军当地的控制力度,一个都护使外加几个属员,能干什么?

第一任都护使陈箓(lù)1915年上任,兼任库伦办事大员,他好歹还给中国争取到了总统册封哲布尊丹巴的权力,还算有点成绩。

但此时的外蒙,几乎相当于一个独立国家了。

收回的希望

外蒙自己的实力是很弱小的,关键是在他们背后的沙俄,还有奉行大陆政策、眼红满蒙的日本搅局,外蒙收复看起来遥遥无期,但沙俄的崩溃带来巨大的转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但此时的苏俄还很弱小,国内外反对势力极大,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获取弱小国家的支持,列宁宣布废除一切对外不平等条约。

由于俄国内战,他们没空再管断外蒙,断了奶的外蒙在内忧外患之下,很快陷入财政困难、社会混乱境地,库伦当局难以自保,开始向民国政府求援。

1918年初,苏俄红军和白军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激战,严重威胁到外蒙的安全。北洋政府第二任都护使陈毅(不是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趁机劝说外蒙政府请求中央政府出兵。

但是外蒙并不是铁板一块,理论上最高统治者是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但实际上实权却被黄教大喇嘛掌握。双方就要不要请中央政府出兵产生了分歧,而当年清朝驻军外蒙的时候,王公们是有很大权力的,所以他们想回到从前。

1918年5月28日,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同意由内地调派骑兵两营、步兵一营,携带山炮、机枪,协助外蒙巩固边防。

北京陆军部遂指派绥军骑兵第四团高在田所辖的两营部队从归绥(呼和浩特)出发,经察哈尔进入外蒙,第一批部队于9月14日抵达库伦。

自此,中国在得到外蒙首肯的情况下,打破了《中俄蒙协约》“中国政府不能在外蒙驻军”的规定!

徐树铮出场

当时北洋军阀正在混战,徐树铮也很忙,一边组织“安福会”大搞国会贿选,一边跟孙中山的护法军大打出手,中间还擅自杀了北洋元老陆建章(冯玉祥的舅舅)。

徐树铮实在太嚣张,以至于当时还跟皖系联合的吴佩孚都很不满。

然而,外蒙驻军依旧不足,苏俄暂时退场,但还要俄国人野心不死,日本人也虎视眈眈。1919年春,谢苗诺夫等人还策划在日本扶持之下成立“大蒙古国”,日本欣然应允,他们于1919年6月上旬派代表逼迫库伦当局表态。

库伦当局因此焦虑不安,担心外蒙成为下一个朝鲜,他们于1919年6月20日派车林多尔济来向陈毅报告情况,说明外蒙古的险境,虽然没有明说,但请求增兵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北洋政府于6月13日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主管增兵外蒙古事宜。

陈毅的努力

另一边,陈毅了解到外蒙古当局的意向,抓住时机跟外蒙古当局磋商增兵问题,得到了肯定的回复,陈毅一边回应外蒙当局,一边电请据北洋政府迅速增兵,一战功成。

在此情形之下,外蒙取消“自治”形势一片大好,倘若北洋政府能够妥善处理此事,也不至于落到今日海棠叶残、金瓯痛缺!

然而,徐树铮却直到1919年9月才派出了驻在宣化的一个团,而他本人,直到10月29日才姗姗来到库伦,视察驻蒙军队。

嚣张依旧

慢是慢了点,但好歹驻军了,外蒙自治也算取消了,孙中山也由衷称赞他可跟陈汤比肩。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徐树铮就是一个嚣张的人,在哪里也不会消停。

在徐树铮动身前,北洋政府一再叮嘱他:“筹边使所部军队对蒙方并无直接责任,蒙事仍由都护使完全负责”,你只管驻军,其他事还是交给陈毅。

结果徐树铮一到库伦就对陈毅百般挑剔,当北洋国务院经过讨论决定外蒙撤治之事仍由陈毅主持之时,他竟然擅自下令在都护使衙门外设立岗哨,限制陈毅的人身自由。

暴烈措施

在徐树铮到达之前,陈毅已于9月底跟外蒙当局拟定了《外蒙取消自治后中央待遇及外蒙善后条例》草案,还经过了北洋政府的核定,只是库伦当局内部王公和喇嘛对“优待佛人”这一条还有异议而已。

但是,徐树铮一来,全盘否定,什么优待,外蒙必须实行省化。然而,外蒙一旦推行省治,利益损害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蒙古王公,偏偏他们就是最为积极支持取消自治的!

暴烈措施的基础是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确保没有干扰的平稳环境,但当时的中国,哪一条都不符合,自己把支持自己的阶层搞死,小徐的政治素养真是非常高超。

徐树铮的行动并没有得到北洋政府的支持,但他却一意孤行,在没有请示任何人的情况之下提出了自己拟定的八项对蒙新条款。

而且徐树铮不是说说就完事的主,他“雷厉风行”,1919年11月14日甚至亲自带兵前往外蒙“总理”巴特玛多尔济的住处,强迫其签字确认,巴特玛多尔济断然拒绝。

这一切,跟他当初明目张胆枪杀陆建章别无二致,嚣张跋扈!

搞完跑路

虽然徐树铮很过分,但是北洋军已经进驻,在陈毅的劝导下,外蒙方面还是同意了先撤销自治,然后再和中央商定各项优待条件。

1919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正式接受外蒙撤治请求。

虽然撤治了,但徐树铮依然打算推行自己的新条款,将对蒙优待虚化,他这种毫不留情的铁腕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蒙古上层王公的人心,至此,外蒙统治集团彻底倒向反对派。

按理说,徐树铮你这么硬,敢把拥护势力推向对立面,你至少要保证对外蒙的强大驻军吧,然而,徐树铮身在漠北,心在北京,22天后他就走了。

接着1919年12月27日他又被派来,1920年1月24日回北京,期间也就巡视了一下外蒙边务。1920年5月10日他再次前往库伦,到6月15日回京,这次倒是做了一些商业上的实事。但三次加起来才3个月,局势能稳定吗?

当时处于军阀混战,驻蒙军队多为皖系,随着局势的变化,徐树铮带着他们回到北京,投入到对直系的斗争中,然后战败,遭通缉。

二次独立,金瓯缺

徐树铮走后,外蒙驻军仅剩4000人!

蒙古上层王公蠢蠢欲动,他们做了两方面打算,一面号召蒙古民众加入旧俄白党恩琴的军队,使得这个只有几百人的残军发展到万余人。另一面则成立社会主义政党,跟苏俄搭上了线,试图依靠共产国际建国。

事实证明,苏俄跟沙俄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一样的狼子野心。

在外蒙闹腾的时候,邻近的华北和东北,是拥军数十万的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

,他们一共派出了数百援军,真是“声势浩大”。

面对外蒙军队大举进攻,1921年3月后,中国政府军战败撤离买卖城,从此中国军队再没有进入外蒙古!

徐树铮

直皖战争后徐树铮试图扶植段祺瑞东山再起,但均遭失败,不得已出国游历。1925年回国后,又想联合孙传芳和张作霖反对冯玉祥,把冯玉祥惹毛了,新仇旧恨一起算,命张之江在廊坊将徐树铮劫持枪杀。

总评

徐树铮饱读诗书,也擅长军事,但其嚣张跋扈,对于政治和外交,并不擅长,却擅自处理了最为棘手的外蒙问题,直接促成外蒙的迅速分离。

如果没有徐树铮的激进之举,不能说外蒙一定不会分离,毕竟日俄都不是好鸟,国内又军阀混战,但不何至于来得这么快。

徐树铮在民国绝对是被骂惨的人物,但在当下民族主义情绪发酵之际,徐树铮以其收复外蒙古的功绩而耀眼,在某些心目中的地位被无限抬高,并大肆宣扬。

总而言之,徐树铮是一个形象复杂而颇具争议的人物,世人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都是毁誉参半,但看起来誉之往往太过,毁之又经常失实,简述起来,或如学者王彦民所说,徐树铮"有爱国之心之行,亦有误国之处"。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徐树铮有汉武帝唐太宗之功劳的说法我没听说过,不过在和孙中山接触中,孙中山曾以陈汤、班超相称许。说实话,徐树铮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除了一直追随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外,在其它军阀中树敌太多,最后被冯玉祥派人暗杀了。

徐树铮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人物,是北洋军阀皖系名将,是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的得力干将,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每次都离不开徐树铮的鼎力相助。以至于段祺瑞感慨道:"吾三造共和之功,实皆(徐)兄运筹赞襄之力居多。"



段祺瑞的三造共和:段祺瑞联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为一造共和。其次,段祺瑞推翻袁世凯,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此为段祺瑞“二造共和”。最后,推翻张勋复辟王朝,17日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此为段祺瑞三造共和。

我觉得题主把徐树铮比喻成汉武帝和唐太宗,估计是和徐树铮用武力胁迫外蒙古撤销宣布独立有关。这个事是这样的,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南北军阀为谁来接替大总统之位发生了战争,国家眼看重新陷入混乱局面,徐树铮力争武力统一南北局势,而临时大总统徐世昌要和平统一。当时国内国外反战的情绪高涨,没人愿意打仗了。徐树铮为了"给武统"找一条出路,来证明武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重振皖系政治声望,他就想到了武力胁迫外蒙古撤销独立这个办法。一方面捞取政治资本,一方面显示武力征服的作用。

话说辛亥革命时,外蒙古乘国内自顾不暇的时候,在俄国庇护下,先宣布独立,后迫于外蒙百姓不愿意独立的缘故,改为自治,中华民国享有宗主权的空名。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发生了动乱,外蒙的王公和喇嘛受到了震动,于是又想回归中国,但是在回归的问题上和北洋政府讨价还价,此时段祺瑞指派徐树铮带兵武力进驻外蒙古。

徐树铮于1919年10月23日自京启程,10月29日抵达外蒙首府库伦(今乌兰巴托),随后对外蒙当局施压,徐树铮于11月14日夜晚直赴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住处,出示他新拟8项撤治条件,逼其签字;徐树铮的意思很明显,先签字,有什么事好商量,或者外蒙先提出撤销自治,再商定条件,并警告"总理"巴德玛多尔济:“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指外蒙“皇帝”哲布尊丹巴活佛),执事虽老,亦当随行!”徐树铮果然厉害,他说,如果不签字,把皇帝抓起来还不算,别看你老了,照样一起抓走。



"总理"巴德玛多尔济听了以后吓得战战兢兢,第二天便赶紧召集王公和喇嘛开会,拟出了请求撤治的呈文,马不停蹄地交给徐树铮,徐树铮随后立刻将呈文送至北京。11月22日,大总统徐世昌批准外蒙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这件事看似大长民族自豪感,但也留下了外蒙第二次独立的口实,本来外蒙是自愿回归中国的,由于徐树铮的介入,使自愿变成了强迫。过了一年左右,外蒙古在俄国庇护下,以受到北洋政府的威胁为借口,再次宣布独立建国。

徐树铮对外蒙古回归是否有功?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可能是历史对他轻描淡写的主要原因吧。

撰文/秉烛读春秋


秉烛读春秋

汉武帝?唐太宗?≈徐树铮?

民国初年徐树铮出兵外蒙古确实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做出来重大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把他拔高到汉武帝、唐太宗的高度,就吹捧的有点过了。

看当年汉武帝、唐太宗的功绩:

汉武帝刘彻

汉朝初年的白登之围让汉朝开始了持续60年的对匈奴人的妥协,因为匈奴拥有骑兵四十万,占据整个北方草原,并对西域地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是当时北亚第一强国。汉武帝任内改变对匈奴的妥协,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并对强盛时期的匈奴人以毁灭性的打击,仅名将霍去病就消灭十几万匈奴战士。此后300年,汉匈之间虽然时战时和,但基本上已经变成了汉朝的藩属国。最难得的是以此建立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到今天最大的民族还被称为汉族。

唐太宗李世民

开启了大唐盛世的人。在唐朝初年,北方最大的国家是突厥,他们的势力东到太平洋,西到里海。估计也占有西伯利亚,因为唐灭突厥后有西伯利亚的丛林部落来长安进贡。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生生被李世民打的魂飞魄散,并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此后,北亚地区尽归唐朝,李世民也被草原各部成为天可汗!

以上两位帝王的功绩是打败北方最强大敌人,不知道当年徐树铮是否做到!估计徐树铮连想都不敢信吧!

最后,夸一个人太过了会起反效果的!

为什么历史书那么轻描淡写?

相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来说,徐树铮的成绩并不突出,连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人都有可能从书中去掉,徐树铮这样的能提一下就已经不错了!这个世界上能够青史留名大书特书的毕竟是极少数!


历史风暴

徐树铮,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国家立过大功的人,但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军阀混战时期,以至于功绩被低估、被歪曲、被遗忘,后人更是不记得他在那个年代,曾经是一个有着纵横才气,政坛上翻江倒海的人物。 民国初年,中国外交史上的大事之一,就是宣布独立的外蒙古一度复归,而复归之功,当属徐树铮。1918年,对外蒙局事已关注多年的徐树铮提出了一整套的治蒙方案,他认为对待蒙古,格局一定要大,要采取全方位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19年,正值俄国十月革命,国内混乱无力支持扶持的外蒙独立势力,北洋政府借此良机,决定收复外蒙古,当年10月被任命为西北防军总司令的徐树铮率兵出关,随即到达库伦(今乌兰巴托),为震摄对方,他虚张声势,选成大兵压境之势,同时恩威并用软硬兼施,迫使外蒙自治官府取消自治归属北洋政府,1919年11月22回,外蒙正式回归,随后徐树铮回北京通电全国,引起了空前的反响,此后,他又多次入蒙,按照之前的设想和思路治理,使外蒙局面换然一新。但此时,由于直皖矛盾加深,他所依靠的段祺瑞势力渐弱,1920年,徐树铮被徐世昌免职。 说到徐树铮,不能不提他与段祺瑞之间的关系。1901年,袁世凯麾下大将段祺瑞慧眼识才,将徐树铮留做秘书,从此,徐开始辅佐段祺瑞,徐树铮一生追随段祺瑞,两人成为知己,情谊之深,在民国政坛绝无仅有。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在此期间,作为谋臣的徐树铮为段祺瑞谋划了很多精彩的计谋。1922年,直皖战争失败后出京的徐树铮与孙中山会晤,两人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势。据说孙中山劝徐树铮留下,做他的参谋长,但徐未答应。1925年,徐树铮回到北京再见到段祺瑞时,两人互相跪拜痛哭,不久,徐树铮离京南下,在河北廊坊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所杀,没过几天,事愿俱违的段祺瑞通电下野。段去世时,留言子孙,每年家祭,祖宗牌位旁,要摆上徐树峰的牌位,给徐树铮磕头。


爱石头的专业户

徐树铮生在晚清江苏,早年中过秀才,后来辗转被段祺瑞赏识,送去日本深造军事知识,回国后成为皖系军阀高层,也是段祺瑞左膀右臂。他一生干的主要大事:三造共和,统一外蒙古。

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段、铮二人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撤销帝制以后,段祺瑞升任国务卿(总理),徐树铮为副秘书长。第二次是袁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还是总理,徐树铮升任秘书长。第三次是段祺瑞决策失误而下台,徐树铮利用张勋复辟的机会,使段祺瑞以“三造共和”的功劳又登总理宝座。所以,段祺瑞三任总理,徐树铮功不可没。

1917年,代总统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总理段祺瑞主张武统,府院之争再起。1918年,安福系(徐树铮掌控)操控选举成功,最后由徐世昌任大总统,但段祺瑞仍在徐树铮等辅佐下操控实权。

皖系政坛上得意,战场上失利。1919年,徐树铮为了挽回皖系到谷底的声望,把目光转向了外蒙古。

徐树铮一到,打发原谈判代表陈曦回国,推翻此前达成所有协议,到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住处,撂下狠话:“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执事虽老,亦当随行!”8天后,徐世昌拿到了由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签字的撤治呈文,至此,外蒙古终于回到北洋政府治下。皖系声望因此高涨,连孙中山都赞他为“当代班超”。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统治外蒙不到一年的徐树铮赶回。皖系战争失利,彻底瓦解,徐树铮的“安福系”解散,自己也去日本避难。1921,本就迫于武力归顺的外蒙宣布独立。

1921年,徐树铮回国,为段祺瑞和孙中山合作牵线,游走于各个军阀之间,意图东山再起。反反复复后,段祺瑞任傀儡政府总理,命在巴黎的徐树铮为政治专使。徐树铮带着 15人考察团,转遍了欧美各国,会见各国元首,于1925年12月回国。

回国后,徐树铮发现段祺瑞果然由“段厉公”变成“段哀公”,想扶他上总统位。徐树铮劝说张、孙两家息兵,一起对付冯玉祥。冯玉祥六年前舅父陆建章正是被徐树铮所杀,新仇旧恨一起算。派人在火车上刺杀了徐树铮,又安排陆建章之子陆成武出来对此事负责,声称为父报仇!

段祺瑞痛不欲生,大呼:断我肱骨!却无可奈何。提供棺材收敛徐树铮遗体,安葬徐树铮于萧县凤家山之原。次年,自己也受三一八事件牵连下台,隐居天津。至此,皖系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纵观徐树铮一生,长袖善舞在复杂的各个军阀间,一生都在为段祺瑞和皖系谋求控制权,他的个人能力不可否认。但也因此急功近利,外蒙的“文统”变“武统”,为后面的再次独立埋下隐患。所以,拿徐树铮一生和汉武唐皇相比,实在没有可比性。所幸的事,不管北洋军阀怎么混战,最终也没有人卖国,也算是最后一点底线吧。


如是史社

历史发展虽是独立的但记录是由人书写的,自然会掺杂一些个人、时代的因素在里面,诚然徐树铮有功但他的功劳与汉武唐宗相比还是差了许多,都说秦始皇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外形,汉武帝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肌理,汉族之名也因汉武帝的强势表现汉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唐朝盛世的开启是由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始也,现如今唐人街也成为海外华人居住的代称,汉唐两个朝代汉武帝与唐太宗是绕不过的坎,也是后人自信的来源,这样的不世之功不说徐树铮难比,历史上能相提并论的也寥寥无几。

观徐树铮之功最大的莫过于迫使外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回归中央管辖,而不是中国仅享有宗主权的空名。收复外蒙古,维护领土统一也称得上是极大之功,可惜最终的胜利果实并没有保有住,外蒙古还是脱离了中国的统治。

民国之乱无所谓对与错,徐树铮效忠段祺瑞也是各为其主,所以至于他其它之功在后人看来也只是为了维护皖系的利益而已,最终随着皖系退出历史舞台,徐树铮也慢慢被人遗忘,以至于现如今提起徐树铮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或者是再说白一点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自然就没必要在史书上大书特书了。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功过参半,功过是非自有人评价,但是每个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不同,也许他就是为了军阀,为了段祺瑞而不遗余力的工作,有时也会出现失误甚至不良影响,唉人活着很累,做的事有时也是身不由己,都有两面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