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拉開全面開放廣州新格局

全球城市:拉開全面開放廣州新格局

南端,廣州南沙龍穴島的集裝箱碼頭貨如輪轉。這裡是廣州連接世界的“海上通道”之一。

北端,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上空“銀翼”飛舞。這裡聚集了75家中外航空公司,通航全球210多個航點。

一南一北,大開大合,吞吐著一座千年商都的開放胸懷。

開放是廣州的基因。千百年前,“南海一號”“哥德堡號”等從廣州出發,駛向世界。40年前,無數中國企業在廣交會上接受市場的啟蒙和磨礪,走上全球化開放發展之路。

如今,伴隨著“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廣州正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以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昂揚鬥志,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開放新局▶▷

打造大灣區核心增長極

6月25日,南沙政商“國際營商通”一站式海外企業服務平臺上線,將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一站式企業服務。“以後新加坡企業想落戶南沙,‘足不出戶’就能完成商事登記!”新加坡廣東會館會長何國才高興地說。

得益於貿易便利化改革和不斷打造國際化、法制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目前,南沙已落戶99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和103家總部型企業;認定全球、區域或海外總部數6個;落戶自貿片區內的外資企業1372戶,註冊資本1747.7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廣州發展的重大機遇。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南沙重任在肩。

南沙新區開發建設工作領導小組2018年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在服務“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找準定位,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找標杆,著眼長遠,科學謀劃改革開放創新,對標雄安新區,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南沙自貿片區建設。

6月,廣州發佈《廣州市關於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這意味著廣州將要出爐國內最開明的無人駕駛路測法規,用實際行動歡迎全球無人車企業前往落地。

“此前,北京、上海也向我們伸出‘橄欖枝’,但廣州南沙率先開放區內道路供我們開展無人駕駛試驗,願意共同打造無人駕駛示範區。”小馬智行COO胡聞坦言,當前地方政府政策開放、創新的力度,成為吸引企業落戶紮根的關鍵因素。

正是廣州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大膽突破的勇氣,令其始終挺立在時代發展的潮頭。

連接世界▶▷

以“開放”擁抱開放

圓桌的一邊,麻省理工(MIT)、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一群履歷耀眼的“學霸”正組團帶著美國前沿技術項目回國尋求落地。圓桌的另一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政府部門,高新科技園區、風險投資及孵化機構對“學霸”們“有求必應”。

7月5日,在“聚焦IAB 到黃埔去”的IBM、MIT-CHIEF創新創業團隊圓桌會上,雙方熱烈探討投融資及落地發展可能。

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廣州通過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以開放姿態“擁抱開放”,構建起多層次的雙向投資和貿易合作網絡。

廣州於日前發佈《廣州市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促進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及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從加工製造、投資設廠到高新產業、創新技術,越來越多像玖的數碼、匯量科技等創新公司向全球輸出“廣州智慧”。

與世界互聯互通加速了創新要素的流動,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廣汽集團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美國舊金山灣區,繼於硅谷成立研發中心之後,今年廣汽在美國西海岸地圖上再紮下一枚圖釘——廣汽洛杉磯前瞻設計中心正式揭牌運營

從在硅谷、波士頓、特拉維夫等國際創新城市設立辦事處,再到企業從一個灣區走向另一個灣區,廣州這片開放熱土不斷地孕育、發展,昂首闊步走向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在連接世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廣州的開放精神和國際化情懷。在不斷強化創新發展“引領極”的作用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重要創新引擎。

更高視野▶▷

再當開放“領頭羊”

“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不僅是國家重託和厚望,更是廣州以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開啟新一輪發展的內驅動力。

《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提出,廣州目標願景是“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質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

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說,廣州要從重要國家中心城市再出發邁向引領型全球城市,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要求、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持續強化開放動力。

4月26日,國內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廣州白雲國際機場T2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進入“雙子樓”時代後,白雲機場今年旅客吞吐量有望突破7000萬人次,國際航空樞紐能級加速提升。

以南沙作為“灣區中心”,深化粵港澳協同發展、互利共贏,一片開放的“土壤”正加速吸納全球“養分”,期待種出創新“大樹”。

一個兼容幷包的開放生態,不但要“引進來”,更要讓國際高端資源要素在廣州“無障礙”集聚與配置,並深深紮下根來。

5月,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准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再迎來“大傢伙”——北大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落戶廣州知識城。“此次合作將更好地服務灣區經濟發展,讓全球創新要素‘放心’來廣州。”簽約儀式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相關負責人對合作充滿期待。

“變革賦予新日月,繁榮開放更無前”。廣州正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國際航運、航空、科技創新樞紐能級,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在世界舞臺上寫下別樣精彩的廣州故事。

■專家點評

未來可從四個維度凸顯開放新優勢

進入新時代,廣州如何以更高的視野,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培養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在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看來,近年來,通過三大國際樞紐的建設、對標國際先進的營商環境打造、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等措施,廣州已為新時期的全面開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過,廣州在制度的創新、服務貿易自由化、外資利用水平、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準則等方面,與全球頂級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短板。”在張光南看來,廣州要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應在廣度、深度、高度和溫度這四個維度做文章。

“開放的‘廣度’,即開放區域和領域都更加寬廣,實現貿易、金融、投資、人才和技術等全領域開放,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張光南說,“‘深度’表現為充分利用改革創新平臺,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實現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能力更強的開放型環境。‘高度’要求對照國際規則,形成具有廣州特色的區域開放合作新經驗。‘溫度’則表現為從過去的重在‘惠商’,到現在的‘惠商和惠民並重’,配套現代產業基礎建設完善的商務與生活基礎設施,以開放促進城市建設和環境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