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識|內蒙古馬頭琴

馬頭琴,蒙語稱為“morinhuur”,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清史稿》載:"胡琴,刳桐為質,二絃,龍首,方柄。槽橢而下銳,冒以革,槽外設木如簪頭似扣弦,龍首下為山口,鑿空納弦,綰以兩軸,左右各一,以木繫馬尾八十一莖扎之"。由於流傳地區的不同,它的名稱、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稱作“莫林胡兀爾”,而在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則叫做“潮爾”,還有“胡兀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民族常識|內蒙古馬頭琴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已存在。馬頭琴的由來據說是一位牧人想念死去的小馬,於是用小馬的腿骨作為琴柱,小馬的頭骨作為琴筒,馬尾做成琴絃,最後將仿製小馬的樣貌雕刻的木製馬頭裝在琴柄頂端,故得名馬頭琴。馬頭琴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的文化風情與蒙古族人民的豪爽性格。

民族常識|內蒙古馬頭琴

馬頭琴是一種演奏技巧頗為複雜的樂器,必須注意各部位正確的互相協調,用弓時右手持弓法雖與二胡相似,但卻有差別。由於馬頭琴是多股尼龍弦,右手要使馬頭琴發出純正的樂音,所需的力氣要比二胡大的多,同時需要無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壓力。

馬頭琴演奏技法目前普遍採用以“單音演奏法”為基礎的方法。由於左手中指的運用,給演奏者提供了技術上的方便,尤其在快速演奏時,更顯示出它的優點,同時還吸取了“土爾古特演奏法”和“科爾沁演奏法”的一些優點。既能保持其清楚乾淨的特點,也能保持其獨特的音色,既能不失風格地演奏傳統樂曲,也能獨出心裁地演繹現代樂曲,大大豐富了馬頭琴的表現能力。

民族常識|內蒙古馬頭琴

2001年8月,在呼和浩特舉辦的國際馬頭琴藝術節上,齊·寶力高率領1000多人演奏《萬馬奔騰》,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2005年6月2日,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也被列入其中。2005年8月,當這首氣勢磅礴的《萬馬奔騰》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奏響時,在場的觀眾都被深深震撼了。2008年8月8日,齊·寶力高帶領80名馬頭琴手共同演繹的《萬馬奔騰》,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亮相,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馬頭琴藝術的魅力。馬頭琴原是蒙古族眾多樂器當中普通的一件,但是經過20世紀五十年代以桑都仍和張純華為代表的馬頭琴演奏家和制琴家的共同努力,馬頭琴逐漸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而且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成為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和標誌。


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位於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由天津榮程集團投資建設,其採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它的建成,吹響了榮程文化戰略轉型的號角,以“生命、生活、生態”為發展核心,承載著挖掘、傳承、記錄、弘揚的使命,形成全行業與榮程集團共和、共生、共享、共贏、共榮的高度認知共識和文化行業高地。

民族常識|內蒙古馬頭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