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說起蒙古族,大家的第一印象不外乎為人比較豪爽,大膽,勇敢,直率。對待客人非常熱情。

其實蒙古族也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音樂更是草原上的明珠,象徵著美好和自由。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馬頭琴音樂就是蒙古族的三大音樂遺產之一。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樂器,

它是以琴首雕有馬頭造型得名的,非常有特點。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馬頭琴又稱成吉思汗的樂器,也叫潮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

蒙古語稱“

莫林·胡爾”,是蒙古族常用的弓弦樂器。

用硬木製作,音箱有倒梯形、長方形等多種,有大有小。

大的琴長120 米,小的琴長70釐米。

音箱兩面蒙馬皮或羊皮,皮上繪有圖案。

張兩根馬尾弦,弓在弦外。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蒙古族馬頭琴的歷史很悠久,它是從唐、宋時期的胡琴發展而成的,

在蒙古族形成的時期,它就已經存在了,在成吉思汗時流傳到了民間。

根據《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記載,在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時期,蒙古民族樂器是以彈撥樂器為主的,當草原遊牧音樂迅猛發展後馬頭琴便得到了廣泛的普及,並且成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間樂器了,那時它就成為了蒙古樂器的主角。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到了元朝,馬頭琴則慢慢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容之一了。

馬頭琴可以用來獨奏、合奏以及為民歌、史詩伴奏,既提供娛樂消遣,

在民俗與信仰方面也具有特殊功能,發揮著傳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等社會功能。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馬頭琴音樂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及草原風格。

演奏時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挾於兩膝間,右手持馬尾弓拉奏。

可奏雙音,音量較小,用於獨奏、與四胡等樂器的合奏及民歌、說書的伴奏。

為民歌伴奏時,多用三度、四度顫音模仿歌唱。常模擬馬的嘶鳴。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對於馬頭琴的誕生,來源於一個蒙古民間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蘇和與他心愛的小馬駒之間的故事至今仍是小學課本上的重要內容。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蘇和與白馬》。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對於民族藝術的傳承,就不得不說到那些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努力的民族藝人。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齊·寶力高先生是著名的蒙古族馬頭琴大師,

1944年2月2日出生於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的後代,

原莫力廟第五世活佛,國家一級演奏家、世界馬頭琴大師。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齊·寶力高先生作為出色的蒙古族馬頭琴大師,

為馬頭琴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在這裡對他表示尊敬!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如泣如訴的大漠之歌----馬頭琴

馬頭琴作為蒙古民族的傳統樂器

已深深紮根於牧民們的生活中

它時而高亢,時而低沉的樂聲

象徵著蒙古人對自然和生活的認知

馬頭琴,在草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