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会如何?

中原证券王欣

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一百多年来最重要的战争。它影响了中国至少半个世纪,也影响了日本好几十年。

它让中国更穷,它也让日本更“疯狂”,“疯狂”到几近灭亡。

如果当时的清政府没有认“怂”,坚决不赔款,坚持血战到底,那么局面可能会大大不同。

坚持不赔款,日本会继续疯狂开战,但维持不了多久

如果不赔款,恼羞成怒的日本一定会疯狂开战,中国只能应战。从军事实力来看,中国军队在日本军队面前是讨不到便宜的,因为日本军队武器更先进,求战、求胜的欲望更强。

早期,中国军人肯定会吃亏,但这也会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填膺”,还会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一边倒的局面,慢慢会呈现出僵持和焦灼的状态。

这点,可以看后来的解放战争,无论是从人数来看,还是从装备来看,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差距都特别大,但形势慢慢地就扭转了;也可以看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国实力比上美国所率的多国部队弱多了,但还是坚持住了,美帝最后撤军。
这说明,先进的武器装备只是打胜仗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

如果出现僵持的状况,日本的“继续疯狂”会很难持续下去,放弃的几率会很大。就如1904年的日俄战争,虽然俄国输了,但拒不赔款,不同意,最终,日本还是放弃了。

日本为什么会坚持不了太久呢?

坚持对战,日本国内会乱

日本为什么要开战?这后面的逻辑是,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性国家,一直以来靠对外地杀伤抢掠,获得更多的资源。

1894年前的日本,经济动荡,政治不稳,已经出现国内的暴乱了,如果此时没有“输血”的通道改变当时的状况,日本举步维艰。

因此,伊藤博文看准了邻居这个“大绵羊”,意欲通过战争,增加谈判的条件,获得尽可能多地资源。伊藤博文拿起了屠刀,准备收割些羊毛回去。但结果是,羊毛没剪上,割了一大块肉回去,日本人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战争就是拼经济,打仗就是打钱,如果中国坚持不赔款,坚持开战,日本人国库里的钱支撑不了多久的,国内一定会大乱,因为战争让日本国内的老百姓生活不下去。

伊藤博文开战中国,其实就是一场赌博,是看准了清政府的无能。开战没有钱,于是从天皇,到大臣,到民间,捐款打仗,这样的战争一旦进入焦灼,能坚持多久?坚持不了多久的。

如果日本坚持不了多久,中国再一反攻,也许日本的前途会就很惨了。

正是两个亿的赔款,让日本满血复活,也让日本认为战争对“经济”的作用非常重要,于是走上了那条“军国主义”的末路。

坚持对战,坚持不赔款,中国会进入更加良性的发展

坚持对战,坚持不赔款,日本势必疯狂,但只要顶得住,日本必撤。

但如此,中国国内也会发生变化。

一是可能提前走俄国的路(1905年俄战败后,寻求改变),发现政府的软弱,开始革命复兴的道路。那个时候,中国的有志之士还是比较多的,留学欧美日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对于清政府挂“倒挡”、退着走的行为,肯定有人会振臂高呼,开始革命和起义。

二是可能出现大的改革,比如开始君主立宪制,让皇权大大减少,出现如英国般的体制

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比“给日本大量的钱”强。让它发展,我们自己饿着肚子,节衣缩食,顾不上发展,到头来,还要被它侵犯,还要被它屠杀。

事实上,是我们给钱,让日本发展,然后再来收拾我们,这相当于我们给自己挖坑,自己埋了自己。

这些钱如果不是给日本,势必为中国的发展添上翅膀。

日本政府害怕自己灭亡了,举国支持战争,支持从他国快速获得资源。而清政府也是害怕自己灭亡,采取了赔钱赔地,采取了“从自己身上大量割肉”。

很显然,清政府的行为愚蠢至极,大量“失血”,大量“割肉”,最后让自己“赢弱不堪”。

面对强盗,一味的忍让,绝不是上策。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赔款赔地,也绝对是下策。但,日本人早已料到清政府会如此,所以才敢狮子大张口。

所以,只要不赔款,只要敢对战,情况绝不会比赔钱赔地更差


蓝风破晓

虽然个人很希望大清能雄起一次,和侵略者血战到底。但是很不幸,据个人推断,大清会非常惨,除了留下一曲可歌可泣的史诗故事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好的现实结果。

因为甲午战争的敌人,看得见的有日本,看不见的有英法美德等列强在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盘踞,尤其是沙俄在东北外围的虎视眈眈。战败之后清庭的急于求和,首先保住自己的朝廷是肯定的了,至于赔款,可以问百姓要嘛。但是更现实的情况则是,大清无法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抗入侵。几千年的国号轮换历史,加上大清几百年的愚民政策以及满汉分治政策,让很多人内心里难以对清政府产生好感,底层民众对政权更迭已经习以为常。据说有一次英国军舰和清朝的战船开打,岸边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不仅不助威,反而像看戏一样津津有味。这一幕让英国人非常惊讶,直到精通大清国情的人告诉英国军舰的舰长,英国人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国不爱民,视民如草芥的原因!



按照这样的民情基础,清政府敢血战吗?

除了对老百姓的不信任之外,清政府也在提防着汉人势力。晚清的军队,也就曾左李带出的兵能打,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汉人。大清的军机处,清一色的皇族贵胄,这就是证明。李鸿章再怎么位高权重,他始终被军机处的王爷们管着,就是这个原因。一旦血战之后失败,汉人势力一旦生变,则大清朝廷亡矣!百姓受苦没事,在大清眼里,他们本就是来伺候自己的。大清朝廷可不能亡!



这是国内的危机。而来自外敌的危机则更加深重。一旦血战,大清胜则国力大损,沙俄必会吞并东北;大清败,日本也不剩几口气了,沙俄还是会吞并东北!可不要觉得东北在沙俄手里会比在日寇手里要好。沙俄和后期的苏联比日本更具扩张性,好杀残忍的程度可不比小鬼子差。1945年进入东北干翻关东军的时候,捎带脚的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恐怕不比日本鬼子要少。如果苏联占领东北,二战之后以战胜国身份的苏联会不会把东北吐出来很难说。


这不是要感谢小日本。苏联和日本的对比只是煤炭和煤球的区别而已,没有谁比谁更白。

而西南边的法国,进一步从云贵两广一带再往深的内陆推进是个大概率事件。东南这边的英美德荷比西等列强,只会要求更对的殖民领地。可以预见到的是,最后肯定会爆发沙俄和英美德等国的抢地盘战争。因为有沙俄在那里,大清成为帝国战场的命运根本就避免不了。现在的乌克兰就是重复了一百年前的大清命运。


照这么说,打又不能打,忍又忍不了。就没别的办法吗?以我看就真没有。忍则丧权辱国,打则国破土裂。晚清的情形就是这样,这不是以今日之民族爱国热情就能拯救的。这是历史大势。只能忍辱负重艰难求变,直到伟大领袖毛爷爷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才迎来了命运的彻底改变。所以,精神上,支持大清血战一次。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上,某些苦难历史要改写成另外一种艰难岁月而已。


独钓寒江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多年了,黄海上的硝烟还没有散尽。

那场决定中国近现代的国运走向、中国万万不能输的战争,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观察家,不管是炮舰还是工业实力,都不会认为中国都会输掉战争。然而,好像是魔咒一样,往往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问题,这场战争引发的历史转折,不管怎么解读都不为过。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日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日民间心理基础的奠基石,以至于偌大的大清王朝失去了“中兴之世”,陷入了任列强宰割的亡国境地,清王朝彻底失去了政权的合法性,成为过渡政权,而中国人则需要用接下来半个世纪的牺牲来为当初的战败洗刷屈辱。

(甲午海战)

战前,中国有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世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并没有落队,在很多工业指标上,晚清政府的表现可圈可点。

“中国近代矿业已开始用机器采煤,仅开平矿务局,至1889年年产量已达24.7万吨,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1890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抵制洋铁入口,开工兴建汉阳铁厂,至1893年全部竣工,该厂设备先进,拥有十个工厂,3000多工人,号称东亚第一铁厂。所生产的铁除了供应本国外,还出口到美日等国。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成立了电报总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设了电线,总长度达到一万数千里,连厦门、台湾之间都架设了海底电缆。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来。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近代化的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东亚第一铁厂)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

日本虽然在甲午战前的20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已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

如果只从这些数据来看,或者从避免现象来看,日本敢于挑战蓬勃发展中的大清帝国,已经让世界各国大为惊叹,而最终日本能战而胜之,更是宣告了大清帝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各种指标看起来吓人,却不禁一战之力。日本戳破了大清帝国外强中干的玻璃纸,此后的列强再无忌惮,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明治维新)

那么,导致大清帝国战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政权合法性。

1、神意、宇宙秩序、绝对观念……如“君权神授”、“奉天承运”等;

2、来自人的契约,如公民选举、公民对宪法原则的同意等;

3、对价值准则的反射式认同。

实际上,清朝一直没有很好的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核心关键的问题上,清王朝一直掩耳盗铃,激烈的民族矛盾贯穿了清王朝的始终。

到了晚清时期,封建帝制逐渐脱去了神秘的外衣,“奉天承运”虽然还写在圣旨上,但是不管统治者还是臣民,都只将他作为了一个历史的惯性罢了。彼时,世界上的君主立宪政府、共和政府不胜枚举,只有沙俄帝国与大清帝国还在坚持封建君主专制,彼此惺惺相惜,但是在社会已经形成了信仰危机。或者说,由于大清帝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使得大清帝国一直没有完全取得传统汉民族王朝的政权合法性,这从满清200多年来不断的农民起义、会党起义中就可见一斑。而传统上,中国政权是没有社会契约基础的,作为最大的无神论社会,政权也没有宗教基础,也不存在公民选举的政治传统。

至于第三种政权合法性,对价值准则的反射式认同,意即在全社会形成的政治道德观。中国社会对“打江山坐江山”的传统观点的认同,以及政权以服从“为民做主”、“为人民服务”、“吊民伐罪”等正义性质的宗旨来交换人民的拥护。说的直白一点,对内能够发展民生,提升国民幸福感;对外能够抵御外辱,提升国民自豪感。清王朝执行的“愚民”、“文字狱”等政策,实在难以与这一点搭上一点关系。

(文字狱:愚民政策)

晚清政权缺乏政权合法性,即使得晚清统治者在面临大争之世时,应对外界危机往往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应对甲午战争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争时,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首鼠两端、前倨后恭的特点来。如甲午战争爆发时,群情激愤,举国喊打喊杀,此为盲动,意欲借助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积累政权合法性的经验值;可是战事一败再败时,清政府却匆匆选择议和,不惜放弃重大利益,来挽回摇摇欲坠的政权。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追求的目标是“富国强兵”,不管是左宗棠还是李鸿章,他们做的基本都是军工企业。随着国家财用的匮乏,李鸿章兴办的很多“官民协办”的企业,最终都执行了“国进民退”,竭泽而渔。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攀上了新高,而晚清社会民生却难有起色。清王朝的社会底层,依然到处充斥着阿Q、孔乙己这样的人。因此,清王朝即便是有着世界一流的军备和训练,却没有办法提供一流的兵员。晚清的中国,徒然拥有4万万民众,其真正能够参与国事的,也只是那一小部分精英。如此,清军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败之下,怎能复起?

(手持钢鞭将你打的阿Q)

于此可见,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使得这三种政权合法性皆无。“反清复明”作为政治口号,与其视为人民群众怀念明朝,不如视为群众在要求当政者的合法性。那么,在晚清政府信仰危机(民众觉醒)出现后,清王朝是如何做的呢?

统治者选择了以政权有效性来代替合法性——即清政府是眼前现实,别无选择,人们只有服从。然而,有效性并不等于合法性啊。一个具有有效性但缺少合法性的政权是可以存在的,甚至能维持相当时间,然而前提是要取决于有效性的程度。对仅仅基于有效性的政权,一是公众会无止境地要求其有效地承担一切责任和解决一切问题;二是一旦有效性下降,社会不服从马上就会成正比地上升。而合法性却是相反,它往往不是在有效性强的时候体现,而是在有效性不够的时候体现。

有效性获得的是服从,合法性获得的忠诚。据此,就不难理解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看到的是一群表情麻木的群众,“民不知有国,而国亦不知有民。”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当清政府越来越陷入到了深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时,其政权有效性也不存在了。在“东南互保”时,清政府已经陷入了名存实亡的境地。之所以清政府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一直熬到1912年才寿终正寝,是因为列强们侵略和征服中国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代理人的需求。至此,清王朝已经丧失了合法性和有效性,只是作为过渡政权而存在。中国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社会末世中,步履蹒跚地迎来了近现代的惨淡命运。

有鉴于此,清王朝的政权性质,已没有办法在王朝末世重新建立起政权合法性(皇族内阁的出台,标志着清王朝最终的丧失民心),战争的目的对于清王朝而言只是政权有效性的延续。在缺乏民众普遍的忠诚的基础上,清王朝缺乏将战争进行到底的意志,是清王朝输掉甲午战争的最大原因。

由于清王朝的战争意志的选择建立在无法更改的政权性质基础之上,因此,甲午战争的结局也就难以更改。


而知而行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对赌国运的一战,战争的胜败决定了50年东亚历史的走向。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场战争,清朝战败了,向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向日本割让台湾。

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日本借助这笔巨额赔款,迅速发展了自己的现代化军事工业,正式成为亚洲强国。成功的控制了朝鲜半岛,为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政府因为战败,需要赔付大量的白银,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整个国家都很难发展现代化工业,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同时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对殖民地的占领,彻底把中国推向了更深重的黑暗之中。



清政府是一个落后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把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范汉人夺权和稳固自己统治上去了。

清政府没有建立起一套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系统,因此在指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终导致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清朝的军事系统缺乏自己有效的情报系统,既做不到知己,也做不到知彼,因此导致清政府一败再败。

前边说了,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对赌国运的一战。因此日本投入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物资短缺,甚至爆发了很多的农民起义。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日本人也打不下去了。日本政府希望尽快的结束战争,推动中国赔款,来安抚国内的紧张局势。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中了枪伤,拖延了谈判的时间。日本天皇就如坐针毡,紧张的不得了,就是担心拿不到大量赔款,稳定不了国内的紧张局势。

如果清政府坚持和日本人打下去,就像1904年日俄战争时候的俄国一样,清政府完全可以把日本消灭。

1904年日俄海战争时,俄国战败。沙俄皇帝拒绝赔款,并且声称,实在不行就接着打下去,最后日本也没有什么办法,就只有接受了。因为当时日本饿死了很多人,根本也打不下去了。


如果甲午战争,清政府继续打下去,日本军队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中国继续打下去,他们将会面临严重的物资短缺和后勤保障问题。如果退回国内,动荡的社会局势会更加严重,可能会导致日本政府倒台。

如果清朝政府趁机向日本发动进攻,日本国家可能就灭亡了,什么天皇也就不存在了。

在大多数的战争中,更长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和对峙。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谁心理脆弱,先认输谁就败了。

只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太怂了,没有勇气和日本人继续打下去,争夺东亚的霸主地位。


新知传习阁

嗯,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指责那些签订和约的人为卖国贼,理由也是如此:为什么不血战到底?偌大的中国还打不过区区的外来侵略者?不仅是甲午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可以提出同样的问题。

虽然近代中国每一次战争面临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还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侵略者卡住了中国统治者的脖子,处在一个随时可以要了他们的命的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控制了南北漕运,这是清政府的经济命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打到了大沽口,随时可以进京推翻清王朝统治(皇帝已经跑到热河了),甲午战争是日本军队驻扎在山海关,也是随时可以进京,八国联军侵华干脆就把北京给占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在上述情况下,统治者能血战到底吗?血战到底的下场就是失去江山。当然,中国肯定还在,没有那个外来侵略者有能力吃掉中国,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丢掉了江山即使中国还在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第一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此割地赔款也值得。

其次,中国虽大,但当时国家贫穷落后,民智未开,交通不便,单纯的大和人多很难转化成战场上的战斗力。所以,第一,清政府能动员起来的战争潜力非常有限,更不可能将总体上的能力用于某一局部。而西方(日本)人在技术和组织上明显领先于中国,故可以在局部形成足以令清政府求和投降的压倒性优势。第二,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也不可能出现20世纪那样的人民战争,中国的民族主义也许在少数有知识有见识的群体里产生了,但普通民众还远未达到这个地步。八国联军进北京并未遭遇困难,也没有什么游击战发生,这就是证明。所以,中国很大,但那个时候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应有的力量,血战到底管不管用且不说,它根本就不会发生。


进击的女武神

首先历史没有假设。


(本次回答由人人车赞助发布)

(人人车是国内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二手车C2C交易平台)


小小鸟也有未来

如果血战到底,日清两个政权都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先看清朝,

如果继续和日本血战下去,本来就贫穷的北方地区就会面临经济到军事奔溃的境地。如果北方崩溃了清朝也就失去了威慑全国的力量,当时南方各省已经不怎么听慈禧的了。如果你是慈禧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停战,至于赔款,全国一起分担,强行把其他地区绑到清廷这辆破车上。这就是所谓的保大清不保中国!

同样,八国联军进北京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为什么慈禧不打了?为什么慈禧不往南方跑?搞清楚了南方各省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

再看日本,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有三分之一的采购来自国外,再加上日本资源贫乏,战争导致了国内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已经影响到很多行业的发展。

另外,日本人在战前虽然叫嚣打败清朝,其实他们是没有底气的,比如开战前日本天皇还很犹豫。历史上对中国的崇拜,也让民间存在着很强的恐中情绪。直到战场上的胜利不断传来,才让民众开始为战争欢呼雀跃,并且“帝国万岁”成为流行语。

所以,甲午战争是日本的立国之战,如果胜利,说明维新变法的道路是可行的,全国上下的努力是值得的,天皇才会被民众继续支持。假如战争持续,必将拖垮日本经济,进而唤起民众对中国的恐惧。那么日本最终会在战争中自我崩溃,从而继续萎靡下去。

这种萎靡对中国未来是有好处的:首先在未来半个世纪我们会少一个邪恶的侵略者;其次,英国会和中国结盟对抗其他西方势力;最后,二战会继续以欧战的形式存在,而中国趁西方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展,会提前进入发达时代!

所以,从清廷的角度来说,不能再打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说应该打下去。


历史风暴

结果都是不容乐观,双方都会深陷泥潭,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发动的战争,胜则成为强国,败则亡国,倘若当时清政府拒不赔款,日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必然会再起战争。



先看看日本当时的情况,日本当时举国发展军队,当时国家财政的60%都用来发展军队了,国内各行各业都已经是山穷水尽,百废待兴。天皇捐出了个人财产,大臣捐出十分之一的俸禄。



再来看看中国方面,当时的清政府国内矛盾突出,北方清政府和南方汉族大臣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人民矛盾,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所有的矛盾都像是火药桶,只需要一点火影,当时的清政府一定会被炸的土崩瓦解。



1895年战败后的大清国拒绝赔款,血战到底,当时的日本定然会侵略中国,这一战一定会变成一场持久战,日本派兵入侵中国,然后东南自保会提前到来,国内抗日起义也会层出不穷。日本国内民不聊生,中国方面清政府很可能会因此失去统治权。国际上当时的俄国一定会入侵我国东北,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列强也会坐山观虎斗,从中取利。无论对当时的中国和日本都是面对着亡国的危险。



当时清政府积极的派李鸿章议和,原因也正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已经是众叛亲离,一旦发生意外很可能会土崩瓦解。而日本方面在李鸿章遇刺后也是态度积极,生怕因此李鸿章回国拒绝赔款。因为日本也明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再战下去国家肯定承受不了。



历史没有假设,所有的一切看似偶然,实则也是必然,珍惜现在,砥砺前行。


我是越关

甲午战争发生于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公元1895年),对战双方分别是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大清与日本,其战争结果是大清战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国历史上屈辱的马关条约,那么如果甲午战争后,中国不赔款而是血战到底会怎样呢?

其实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日本命运的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工业和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经济却是一塌糊涂,为了拜托经济危机,日本便盯上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所统治下的中国,当然日本发动这场战争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世界证明自己,使日本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如果中国不赔款而是血战到底,那么绝对会成为日本成为列强任人宰割的警钟,因为这场战争已经赌上了日本的国本,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虽然全军覆没,但是南洋,福建水师仍然可以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决一死战,并且中国还有几百万的陆军,别忘了19世纪末的大清的武器装备可不是大刀长矛了,当时的清军已经基本全部装备着西方的各种先进武器,步枪,大炮,机枪,全部都来自于英美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武器,如果中国不赔款,而是血站到底,日本绝对会遭受灭顶之灾,因为以日本当时的经济水平根本支撑不了军队长时间作战。

如果中国不赔款而是血战到底,日本会因为经不起长期作战而战败投降,中国可以趁机向日本索要赔款和割地,中国甚至还会跻身为世界列强之一,而日本将会遭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联合宰割,日本将会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小迅游戏解说

对于假设类的问题,答主向来是很有兴趣回答。因为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但是假设中包含着历史的想象力,这是对于历史学研究最宝贵的部分。

假如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不赔款,血战到底。那么日本就会打到北京城,清朝皇室逃到西安,南方纷纷骑兵勤王,光绪皇帝可能权力增长,获得民心,但皇帝和太后的矛盾会加剧,一旦战争结束可能突然爆发,慈禧如果坚决主战可能会暂时默许光绪。日本占领北京,被列强干涉;转而攻占东北,受到俄国的干涉;又攻占山东,受到德国的干涉,又陷入义和团的汪洋大海。国内首先出现MB,继而出现BB,日本被迫撤出中国,国内爆发起义,民治维新的成果可能会被消耗殆尽,被列强瓜分。

但是中国因为不是凭借的军事能力打败的日本,日本又是久疲之国,所以并不会获得很多战争赔款,而且东北和山东被俄国和德国趁虚而入。但因为中国毕竟上战胜国,又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一定的胜利,还有洋务运动的遗产,皇帝和太后又颇得民心,尤其是民族主义者的民心,民族主义可能会超越维新主义和GM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南方和北方,新与旧开始合流,共同致力于中华富强,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措施将会提前实现,中国领土依旧完整,将再有

20年的发展机遇,如果改革成功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后会是君主立宪制或者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成功,之后出现的民国可能底子会更好一些,我们在历史上的境遇也可能会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