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事件:幣圈神話祛魅,通證經濟崛起?

起風財經:如何看待昨天刷爆屏的李笑來錄音洩露事件?

陳瑞:可能很多人想不到, 監管層和專家們總在講的“投資者教育”,會以“錄音門”形式廣為傳播。但站到中國數字代幣和區塊鏈的發展史中去看,這既非絕對偶然也並非孤立事件。年初私人電話聊天內容在當下這樣的時點被外洩,某種意義上也是早期利益同盟與底層默契破裂的外在表現。

隨著傳統投資者、資本和更多個體的關注和進入,原來幣圈的社群結構、認知結構和與之相伴生的利益結構正在發生改變;再加上Fcoin等規則創新者帶來的“鯰魚效應“,都在促使早期憑藉頭部流量優勢輕易“割韭菜”的入局者們感到壓力並呈現分化。這種分化既考驗入局者們對格局變動的判斷力、預見力,也在考驗人性。

這一段錄音內容涉及圈內不少人,對事主和當事人沒必要過分深究,他們不過是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對幣圈在某個特定歷史時點上的亂象做出了描述。但是,超越話題內容本身去追問事件發展的原動力或許讓我們看到更多——在外部環境因金融秩序整頓不斷收緊、流動性緊縮、“韭菜”前期已被過度收割的大背景下,

幣圈正在從一個增量市場演變成為存量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或許會暴露出更多矛盾

這種暴露即使不在李笑來身上發生,也可能會由其他戲劇性事件來佐證。當然,也會順勢促發更多創新。

起風財經:如何看待李笑來口中的“共識價值”和“博傻理論”?

陳瑞:話糙理不糙。

早期區塊鏈領域比較成功的投資人很多都不是金融科班出身,而是自帶流量的“網紅”,這跟早期入局的追隨者之間正好形成一個共生關係。區塊鏈的分佈式記賬、智能合約等手段,可以把協作中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轉化為技術問題加以防範和化解,但這仍然解決不了人與人之間潛在的心智模式、認知差異,以及基於這些因素的社群分層與社群差異問題。

不能促發“Action(行動)”的共識價值不大,而不同社群的“Action(行動)”促發機制也存在巨大差別。比如,對於科班出身、本身風險識別與防範意識較強的金融圈社群,理性說服的效果更佳;但是這些人社群規模小、說服成本高,顯然不是早期“割韭菜”的最佳選擇。

相反,早期最佳的“韭菜”目標,是規模大、能用財富神話標杆效應和激發認知焦慮等手段就能促發行動的人群。而這些自帶流量的“網紅”大佬,則能通過自身聲望和示範效應,輕鬆實現聚合社群、充當意見領袖,以及完成從輿論引導到行動引導。可以說,共識創造可能,而行動才能真正實現價值。

儘管各色數字貨幣層出不窮,但沒錨定任何實物資產的比特幣,其“幣王”的地位迄今無可撼動,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首發效應。

關於比特幣的未來,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比特幣無可撼動的頭部共識地位和有限數量帶來的天然通縮性,是很多人對它保值增值信仰的基礎;另一方面,比特幣是一種靜態的、不具有生產性激勵的數字資產,因此,隨著未來Token經濟滲透到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並與實體經濟不斷結合,以動態激勵強化社群協同的各種新型數字資產會出現並迭代,居民持有的數字資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元化。

至於這些是否會撼動比特幣的歷史地位,這個誰都說不準。我們能看到的是,

數字貨幣的出現對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和避險資產的地位已經形成巨大沖擊,新物種對既有格局的挑戰是社會變革的常態。

起風財經:昨日事件也引發了對價值投資理念是否值得堅守的爭議,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陳瑞:我個人認為,價值投資沒有錯,但我們看待、考量價值投資的視野和維度,或許需要與時俱進的作出調整。

傳統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做時間的朋友”,強調基於一定的安全邊際,基於對項目未來收益的合理預期進行佈局,最終追求投資回報的可持續性與確定性,看重的主要是經濟價值的回報。而募投管退等環節本身,就內含了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週期。

而在社會“泛傳播化”的大背景下,價值投資的內涵、生髮機制與回報形態都可能發生深刻的變化。比如,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也就是說,情感價值、社交價值、體驗價值等都構成了當代人看重的價值維度,而這些價值維度與經濟價值之間存在著互相轉換的可能。

但是,這種價值識別、價值捕捉和價值變現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尤其在數字經濟時代,信息傳播無遠弗屆且邊際成本接近於零,價值的聚合與衰變週期很短,與傳統價值投資“募投管退”經歷的長週期完全不在一個認知體系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類似這種“價值投資”未來會越來越多,傳統的“週期”概念被碎片化和多階化了,週期的動力機制與衰變因素也完全不同,需要與時俱進的去認知和識別。

起風財經:對於幣圈亂象的化解,您有什麼意見建議?

陳瑞:我在這裡主要提兩點思路。

首先是我們常說的“通證經濟”。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可以交付時間來解決,比如幣圈亂象。大概率講,2017年的幣圈財富神話很難再現了,因為社會土壤的變化和“通證理念”的出現,把人們的視野從簡單的數字資產形態拓展至更為動態化、生態化、生產性的經濟系統。

所謂“通證經濟學”,是加密算法和經濟學的疊加,通證學派的代表元道認為,區塊鏈是新世界的後臺技術,而通證是新世界的前臺經濟形態。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機構都可以基於自己的資源和服務能力發行權益證明,區塊鏈則以技術手段提升通證價值流轉的安全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市場自發形成價格發現功能,為各種服務和權益進行定價,並推動其高速流轉和交易。

以智能合約為基礎,通證經濟創造的創新機遇、掀起的創新浪潮,將遠遠超過先前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的總和。

區塊鏈本質是一種時間鏈,所有的分佈式賬本信息、智能合約等,都是在時間軸線上得以實現的,而“通證經濟”通過一整套的動態激勵體系設計,讓時間軸上人們的很多行為得以通過權利和收益確權協同起來。系統在時間軸線上自激勵、自組織、自生長,系統共識的原動力從流量“網紅”的聲譽背書和意見引領,轉換為個體對自我權益和收益回報的穩定預期;這種時間軸線上的多贏協作與炒幣的零和博弈和類龐氏模式有本質區別。

Token體系的本質是社群創造價值能力的激活與有效運營,其目前尚處在觀念普及階段,我個人認為其未來的重要應用領域之一是與“2C”產業的結合部,通過體系設計把客戶關係管理(CRM)從傳統的成本重心,轉化為基於客戶社群的新型價值創造重心乃至賦能中心,實現用戶反向賦能。

token體系的頂層設計需要前瞻性眼光,要對token生態在成長髮展不同階段的價值創造主體有清晰的預判,預留價值分配模式的動態調整空間

當然,除了協同激勵機制之外,突破邊界的價值跨界流轉或許是更大的生態痛點,這不光是技術問題,也與社會心理土壤、多維價值評判體系、制度環境和生態間競爭博弈等因素息息相關。

其二是多維治理。

ICO為社會創新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但其機制設計上的弊端及其與社會土壤結合後的負面效應也顯而易見。據報道,2017年第二季度,ICO融資總額已經超過VC融資總額,

如果沒有去年9月份緊急叫停,我們很難想象今天國內市場會發展到怎樣的局面

但叫停之後,國內幣圈運營資源大量轉向海外,市場卻依託在國內,風險也還沉積在國內,對這種情況我們卻難以有效監管,從而帶來新的風險隱患。

就像前面所說,立足於“通證經濟”的大視野,這裡面蘊含了巨大的制度創新空間。在互聯網發展初期,由於國內觀念和制度環境導致新浪、搜狐、網易等一批當年的標杆企業在海外上市,我們依託巨大的人口市場所帶來的國內新經濟發展紅利,就這樣被海外投資者分享了。事實上,我們過去二十年的高速成長,很大程度上還是以“世界工廠”這樣的價值鏈低端角色的身份去分享全球化紅利,而錯失了很多新經濟發展紅利的分享。

去年以來,國內對資本市場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讓國內投資者能更多分享到新經濟發展成果。上一輪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是依託人口規模優勢的“消費驅動型”,如今在區塊鏈技術和“通證經濟”的理念支撐下,有望通過促動新型大規模的社會協同,把我們作為十幾億人口大國的人口紅利通過“生產驅動型”(亦即生產關係的重組)再度釋放出來。

當然,更為理想的狀態是,在數字經濟、社群經濟、“心經濟”的大背景下,“生產驅動型人口紅利”與“消費驅動型人口紅利”能雙輪協同,共同推進我們新舊發展動能的轉換。

總之,叫停ICO雖然可以贏得一定的時間窗口緩衝期,但非長遠之計。或許建立國內公開透明、處於有效監管之下的數字資產交易體系和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體系,才是更加明智的政策選擇。

最後補充一點,幣圈亂象與公眾的認知焦慮與盲從心理也密不可分,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資產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以官方權威聲音和規範化的投資者教育體系,去取代頭部流量“網紅”進行輿論引導與認知引領,也應成為多維治理的另一個重要抓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