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下,國人奴性十足,面對外辱沒有了血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用戶56551328944

其實,我覺得這個“鍋”不能全讓清朝來背,其實從明朝開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就已經逐漸沒落。

為什麼?首先就是從明朝開始,傳統中國趨向於了專制。第一就是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錢穆先生說“自秦以來輔佐天子處理國政的相位,至是廢去,遂成絕對君主獨裁的局面”。

第二個是明代對士大夫也使用嚴刑峻法。比如,很多人都熟知的廷杖,鞭刑等等。

第三個原因是明朝後期,因為宦官權力日重,導致有明一代出現了諂媚之風。比如明代後期張居正權傾一時,有一次張居正臥病,南方官員都紛紛獻媚慰問,可見中國人獨立精神的失落。

明朝釀下的苦果,到了清朝更加發揚光大。錢穆稱清代是“狹義的部族政權”,所以清代統治者沒有很強的自信心。於是就採用高壓的文化政策,最著名的就是修《四庫全書》和大興文字獄。

乾隆一朝,隨著政治、經濟的提高,乾隆“立功、立言和立德”的“三不朽”已完成了兩個,乾隆決定要開始“立言”。於是,要求全國各地貢獻圖書。但是,對於那些汙衊或者詆譭清朝,甚至疑似汙衊和詆譭的書都被銷燬。對於作者也處以極刑,所以雍乾時期,很多大臣都不敢說自己的意見,更有甚者(如張廷玉)連與官員的通信都統統燒掉,因此,就更加失去了人格獨立。

清朝設立軍機處以來,大臣的地位進一步下降。雖說軍機處是整個政府的核心,但是軍機處只有實施政策的意見,卻沒有制定政策的權力,整個政策都歸皇帝決定。

政治上的這種弊端慢慢就反應到了學術上。清代學術,今文經學或者說公羊學大盛,文人只注重考證詞章,注意對文字的辨析,對於義理多不談論,那麼,慢慢的,人們就失去了反思問題的能力。最終,造成了國人精神的徹底失落。


兮兮說事兒

既然題主說了,是對抗外侮的時候,那就不得不說國家凝聚力。

不僅是滿清的統治之下,明王朝在敗亡的時候,國民都沒有多大的反抗(為了自己目的另立中央的除外面)。為什麼呢?

因為人是很聰明的。刀槍軍馬殺過來,老百姓太有血性就死路一條。有人說了,那不是漢奸思想嗎?

先別急,我們先看看,一個道理,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好,在明末的時候,國家為老百姓付出了什麼?稅上加稅、流寇四起。流寇是什麼?不滿稅制的老百姓。但是如果真的就是一般流動的老百姓就也算了,寇是會搶殺劫掠的。老百姓沒有安全感,誰會去維護和支持明朝政府?

到了清兵入關之後,治安相對好轉了。只要守著滿族人的規矩,就沒有什麼性命之憂,日子還過得更舒服。這時候,奴性就顯出來了。那麼,這奴性是哪來的?是外來民族強加給老百姓的嗎?不是,是前朝通過惡法惡治強塞給老百姓心裡面,滿族人把它誘發出來了。

到了滿清末期也是一樣。滿族人不把漢人平等看待,為什麼要讓漢人把他們當自己人來維護?漢人當皇帝是惡吏欺人、滿人當皇帝也慢慢惡吏滿天下了。現在洋鬼子來了,憑什麼就要讓老百姓拼死去維護那個腐朽的統治?

老百姓一邊被壓榨,一邊還要去維護壓榨他們的人,那是不是奴性就更足了?

滿清倒臺了之後,軍閥混戰,同樣的是縱兵劫掠。水旱蝗湯,把中原的老百姓害得更慘了。那鬼子來了的時候,你能指望中原的老百姓能和政府一心嗎?

奴性永遠不是敵人灌輸給老百姓的,是統治者的不公平對待,嚴重地剝奪老百姓的利益,才讓國家凝聚力下降到不齊心抵禦外侮了。

如果敵人來了之後,課的稅比之前統治者還低,提供的福利還高(就如明末清初),那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有“血性”去復國。想要讓老百姓心心念著你、維護你,就多分點利益給國民吧。


大貓貓17

奴性往往意味著無骨氣,道德弱,無底線,無信用,不看中品格,狡詐善變,

血性則意味著有骨氣,道德感強,太看重底線,太看重信用,說一不二,寧死不屈。

但血性的有時候太好面子,不會繞彎,不懂用手段,這很不利。

所以,很多有血性的都死去了,自然那些奴性的基因就更能流傳下來了。奴性的文化儘管沒臉擺到檯面上,卻能厚著臉皮地無孔不入地延續下去,劣幣驅逐良幣!

而且!血性之PK奴性,並不能佔到多少便宜!君不聞,橫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臉的!奴性的人可以為了實現目標什麼招數都用,你殺他爹,他還得跟你要碗湯。奴性的靠的是擺脫道德束服、以討好主子為目標的套路,沒有心肝,靠的腦子;而血性的是要在道德束縛下,諸多不便,被心拽著拼體力,更多要靠運氣。

以上可知,自然奴性的是勝算多了。自然選擇呀。


但看到有這麼多網友關注我的回答。我還得說一句:奴性和血性不是絕對的,我的概念僅是在具體的一些事情上的抽象化的說法。的確如有網友所說的,這兩種往往是混合的。

還有,對於歷史,我們應該是有勇氣去正視它的。我認為,不能說,在生命受到威脅時,選擇一定程度的屈服的人就是奴性,絕對不是那個意思。

說到清朝的外辱,有時候不是一死了之就OK的事情。所以,我給出那個插圖,也是有這方面的含義。


消業人

如果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三疊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先說尚武精神。春秋戰國時代,那些爭雄競長的大國,個個都強悍好戰。《詩經·秦風·無衣》的“注”中就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班固在《漢書》中也說:“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連今天說著吳儂軟語的吳越地區,在先秦時代也是一片氣質剛勁的土地。《淮南子·主術訓》篇說:“越王好勇,而民皆處危爭死。”班固這樣描寫這片土地的尚武遺風:“(吳越)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我們再來看看後來的中國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意外地發現,中國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他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驚訝地發現,這個帝國裡最聰明的人看起來都象女人:“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要是你對他們尊敬禮讓,他們便會比你更加謙和。”居留中國的幾十年裡,利瑪竇也看過上流社會的人打架,不過其情景卻讓他啞然失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他們很少殘殺,他們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這種爭鬥的方式。這不僅是由於他們沒有什麼真正的男子陽剛之氣,主要是,他們大多數人連小刀之類的兵器都沒有”,“這些男人們不惜每天花費兩個小時來梳理他們的長長的頭髮,考究地整理他們的服飾,他們就這樣悠閒自得地打發著美好的時光。”

我們再來看看俠義精神。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的光芒最燦爛的時代。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端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他們如同珍視眼珠一樣珍視自己的個人尊嚴,對“平等”兩個字甚至達到了敏感的程度。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即使在座位安排這樣的小事上,他們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及至明清,“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力,淪為權力的附庸。春秋時代的俠客們天馬行空,無視法律規範,只聽命於自己的良心。而《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卻個個自稱“罪民”,以向權力規則屈服為榮。第四十五回鑽天鼠盧方初次見到包拯,對身邊的展昭說道:“盧方乃人命要犯,如何這樣見得相爺?盧方豈是不知規矩的麼?”於是自上刑具,而“眾人無不點頭稱羨”。

春秋時的俠客傲視王侯,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而《三俠五義》第四十八回寫五鼠面見宋仁宗,這些英雄好漢見到皇帝,都“心中亂跳”、“匍匐在地”、“觳觫戰慄”,所謂的“江湖自由身”與權力一遭遇,立刻顯出十足的奴性。“鑽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盤桅鼠”、“混江鼠”這類寵物式的命名,他們也都欣然接受。

如魯迅所說,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極終目的,他們的結局也確實是一個個慷慨赴死而去,而清代小說中的俠客,卻個個成了地主官僚,黑白兩道都吃得開。如《三俠五義》所寫,雙俠丁兆蘭、丁兆蕙家裡廣有田產,實乃地產豪紳,五鼠則是陷空島漁霸。

我們來看一看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精神面貌。

《詩經》裡面有許多篇章,大膽地描寫愛情,甚至性愛。先民們的天真爛漫和心無雜念,如同狂風暴雨洗後的天空,高遠而純淨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詩經裡面充滿了生命的歡欣,充滿了野性、活力、大自然和美。所以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然而宋代以後,詩人們的才性、閱歷、學識均大幅崩塌。他們畫地為牢,處處模仿著過去,重複著過去,以詩寫得象唐或者象宋沾沾自喜。遇到花朝或者月夕,或者其他任何人生情境,他們都已經形成固定的解釋方式、感受方式和表達方式。他們以拾前人餘慧為榮,不敢越藩籬一步。明清五百年的詩壇,沒有一點激情和衝動,沒有一點真性情,甚至沒有一個真表情。

中華民族最大的創造不是“四大發明” 而是專制技術

宋代以前的中國人,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創造著,體驗著,發現著,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

宋代以後的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整個民族只剩了一個外殼,沒有了靈魂。社會如同一潭死水,散發出腐爛的氣味,從上層到下層,人們都既狡猾又愚昧,既貪婪又懦弱。用湯因比的話來說,這種生活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著只是因為它已經僵化了。”(湯因比《歷史研究》)如果說這幾百年中國人有什麼進步,那就是在政治厚黑學和民間騙人造假術上的進步。

因此,宋以前的中國人和宋以後的中國人,其實是兩個物種。其差別就好比一個好罐頭和一個變質罐頭的差別,或者說是石墨與鑽石的差別:雖然同是由炭原子構成,性狀卻已經完全不同。中國人的性格歷史如同黃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見底,漢唐是中游,雖泥沙俱下,畢竟有波濤洶湧之雄大氣象。明清是下游,經常斷流,奄奄一息了。

這個變化的過程,為什麼如此?因為專制制度的演進。

黑格爾說中國是個“停滯的帝國”,湯因比說中國幾千年裡處於“僵化狀態”。如果因此而認為中國的傳統社會沒有發展,那無疑是錯誤的。幾千年的中國史其實就是一部專制技術發展史。

專制制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一種制度。為了讓這一家一姓能夠千秋萬代享有全天下的膏脂,它盡最大可能地壓縮社會其他人群的權利和利益,盡最大可能地消滅一切對專有權力的覬覦和挑戰,盡最大可能地維持穩定,保持現狀,防止社會發展變化。套用魯迅在《春末閒談》中的比喻,專制技術就是掠奪者刺在中國社會神經上的一根毒針,它使得中國社會麻痺、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於它肆無忌憚地敲骨吸髓。

因此中華民族最大的發明創造不是“四大發明”,而是專制技術。這一技術,有高深的理論,有精密的設計,有龐大的體系。

從韓非子到董仲舒,它背後有許多理論提供者。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確立郡縣制度,是這一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開始。漢武帝“獨尊儒術”給秦始皇創立的硬制度,配合上了非常適用的意識形態體系。

唐太宗完善了科舉制度,把社會的智力資源統一到“皓首窮經”這一條路上來,有力地從制度上控制住了知識分子的頭腦。清代諸君,則大興文字獄,在人們頭腦裡直接建立監獄,終於把專制制度推上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停滯”“僵化”,正是專制制度所要達到的目標,正反映了專制技術不斷髮展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孟德斯鳩說:“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專制的原則是恐怖,專制的目的是平靜。”(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因此專制技術發展史的另一面,或者說這種技術成果的體現,就是一部漫長曲折的國民性演變史。


眾曉生

我只想說這個問題非常的臉譜化,如果國人真的奴性十足,面對外辱沒有絲毫血性,那麼抗日戰爭是怎麼勝利的,這是把淞瀘會戰,遠征軍緬甸作戰,抗美援朝等都忘了咯?當然,如果你非要揪著是清朝統治下,那麼是把鴉片戰爭陳化成吳淞抗英,林則徐虎門銷煙、鄧世昌中日甲午海戰、三元里抗英、劉永福黑旗軍抗法這些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戰爭都忘了咯?

當然,很多人認為清朝統治下的國人奴性十足是因為在這危難之際見到了太多的賣國求榮,太多的不平等條約,甚至當時作為中國權力巔峰的慈禧每次遇到外國侵略者要麼撒腿跑,要麼畢恭畢敬,要麼就割地賠款不眨眼。

但是我們首先需要知道的,也是從人性來說,作為統治階級,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清王朝來說,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才是他們必須要考慮事情,而不是在乎割幾塊的,賠多少錢。如果單以此就抓住“清朝統治下的國人沒有血性”是非常臉譜化的,畢竟華夏民族面對外來侵略者的時候,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唐有和親,宋亦有賠款稱臣。

我們再退一萬步說,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並由此進入了資本主義,再加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得他們具備了領先地球其他區域國家整整一個文明的實力。清末我們所經歷外敵入侵的屈辱,並不止中國一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都經歷過,也都有賣國求榮的和各自的民族英雄。甚至當我們看到無數的義和團團民在身上畫符衝向拿著當時最先進火器的八國聯軍的時候,除了佩服他們的英勇以外,更加令人吃驚的,應該是兩個文明的相差竟然可以在某一刻達到如此的懸殊。其中最有說服力的一點,當初汪兆銘建立偽政權,是因為他深信中日兩國的力量相差之大,毫無勝算。

所以,這裡並不是為那些奴性的人開脫。只是說,在面對外來侮辱毫無血性的時候,除了人性本身的原因以外,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就是當兩個文明整整相差一個量級的時候,同樣會影響人性的判斷。


三觀粉碎機

奴性是怎樣煉成造就的?歸咎於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薰陶灌輸,怕民眾不安多事,教化人們保持中庸之道,處事為人站立中間,保持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辱而不羞,怒而不爭,能忍則忍,忍到最不能忍時才叫高人,才是中庸之道的高手,魯迅先生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壯漢被一壞人謾罵,汙辱,毆打致傷痕累々,並不見還手,還罵一招一式,壞人打累打夠後要揚長而去,並問壯漢,為何打你罵你不還手,以你的體格蠻可以打敗我,壯漢自我解嘲道,我是正人君子保持中庸之道,不和你這類人一般見識”!一個小故事足以說明儒家中庸之道的怯懦,無能!滿清統治時也借鑑吸收了儒家思想,灌輸孑民,樂見子民無爭,無異,無反骨,樂於歸順何樂而不為之,現成的老師,現成的教材只是借來一用,可收到天下太平無事之功!其功只防了內卻末防到外面的挑釁,因此當外夷入寇時潰不成軍,不堪一擊也!


鑫挺83563181

滿清搞文字獄之類的愚民,弱民統治,後果是嚴重的, 以下以農民起義為例說明其惡果。

我們看到歷來先進開放的封建國家,利用宗教迷信發動農民起義是少之又少,比如唐、宋、明。明末雖然剝削沉重,但是明代人並不愚昧,起義雖然規模大,持續時間長但是沒有利用宗教迷信搞農民起義,因為這根本就沒有社會基礎。而滿清就不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鐵血統治。中國人從一生下就被迫拖上一根辮子。從精神上閹割掉了鬥爭精神。文網密佈,空氣是窒息的,愚民是空前的。人們普遍愚昧、麻木、懦弱。要反抗只能用宗教迷信這類鴉片來刺激中國人麻木的神經。從清中後期起所有的農民起義和農民運動都帶由宗教和極端迷信的特點。太平天國、義和團莫不如此。 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就是利用所謂“拜上帝會”發動起來的。洪秀全利用宗教(也有人說是邪 教)成功組織了農民起義。但是利用宗教迷信這種東西並不適合建立穩固的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也是它,敗也是它。洪秀全完全沉迷於此,國政日非,最終落得害人害己,國破家亡的下場。 義和團雖然有反帝愛國運動的內容,但是卻是滿清社會封建、愚昧、迷信、封閉、保守的一次大暴露。義和團群眾拆毀鐵路,路杆。迷信什麼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竟有多人跑到袁世凱那裡用身體試試槍彈的厲害,死不悔悟。雖數十萬之眾,但是用引魂旌、雷火扇、陰陽瓶、如意鉤等八寶什物與八國聯軍的長槍大炮對陣。 這種試圖以落後、保守、愚昧,對抗現代文明,拒絕一切西方文明的傳入,其失敗也在所難免。

民既如此,官又如何?鴉片戰爭中,戰功卓著,名將參贊大臣揚芳見到英軍炮火厲害,竟然想出了一條奇計,遍收民間馬桶,婦女用的穢帶載於木筏之上,抵抗英軍進攻。當然敗得很慘。時人嘲諷說:“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作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他是怎樣看世界的呢?道光20年8月初4,林則徐給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奏摺寫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連這個清末站在我們民族最前沿的人都鬧如此笑話,其他人可想而知。


沙克C

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培養是什麼樣的人,是奴才。當政權受威脅時又談血性,有因必有果。奴性和血性不可兼備,後人對前人作此評價有失公均,客觀。家國天下,作為百姓家破人亡,心中己再無國天下,


劍指窮人

你們回答的太哆嗦,什麼國家怎麼了,國家滅亡了,還有什麼家,我個人認為不是這樣,應是一個政權代表國家,政權沒有了,人民永存,這個政權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人民服務的,那這個政權將永存,否則它將被內部先進的勢力和外部的勢力所滅亡,人民永遠是人民,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紅旗一965822707

清楚記得小學看電影《火燒圓明園》,外國兵侵入某王府,三爺指著翻譯官說,我認識你,你不是以前府裡的奴才嗎?身為大清人,為什麼不知感恩呢,要幫外國人。

翻譯官說,我5歲時候父親因小事被王府打死了,母親也因此被王府賣到妓院了,妹妹也被餓死了,請問清朝對我有什麼恩?

_----當時人民對清政府已經沒有了的需求和期待,等待著它被打破,甚至冷眼觀看外力對請政府的打擊。外國只不過利用了這一點。一定不要忘了當時的特定歷史。

中國人沒奴性,中國人有血性,但中國人也有尋找追求幸福的自由,也會放棄那個剝削人民不為人民的清政府。也要為吃飽,少壓迫而做出選擇和無聲的抗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