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盡銳出戰,「頑疾」當治

「声音」尽锐出战,“顽疾”当治

有的地方扶貧幹部駐村少,幾乎不入戶;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還有的掛聯單位不重視,派出的不是精兵強將……媒體近日報道了雲南省師宗縣著力整治扶貧領域存在的上述典型問題——通過監督問責督促駐村幹部、基層組織、掛聯單位主動扛起脫貧職責。

毋庸諱言,師宗縣著力整治的這些問題,並非一時一地的個案,種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長期以來是扶貧領域一大“頑疾”。有的單位光想著自己人手緊張,要麼派一些“啥也不會幹的”濫竽充數,要麼讓派出的扶貧幹部幹“兼職”,以單位事務為主,以駐村幫扶為輔;有的幹部駐村不為扶貧,只為去“鍍金”;還有一些扶貧幹部,人雖去了,但卻不接地氣,叉著腰跟村民聊完就走,等等。

不能俯下身、沉下心,不捨得下“繡花”功夫,甚至連貧困戶的家門都不進,如何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又如何做到精準識貧、精準施策、精準脫貧?

扶貧時心不在焉、人浮於事是外在表現,根子還在於沒有“看我的”“跟我來”“一起幹”的責任擔當,缺乏走進門、問對人、辦好事的能力水平。

試想,扶貧幹部如果不瞭解實情、不聽取民聲、不思考對策,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凡事等靠要,幫扶對象的脫貧目標任務如何完成?

如果帶著畏難情緒、怯戰之心,自己先在脫貧攻堅戰中亂了陣腳、做了逃兵,還怎麼帶領困難群眾奔小康?

常言道,村看村,戶看戶,精準扶貧看幹部。要帶領貧困戶一起走上小康路,扶貧幹部自己首先不能“迷路”“掉隊”。這就要求,扶貧幹部必須肯幹實幹,把責任扛上肩,從一件件小事做起,真正沉下身子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絕不能渾渾噩噩、尸位素餐。否則,不良作風一旦蔓延開來,就會影響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脫貧攻堅工作。通過強化監督問責,有助於讓基層黨政機關擔起責任,倒逼扶貧幹部轉變作風。

脫貧攻堅是啃“硬骨頭”,既需要走心,也需要給力,不盡銳出戰不行,不下“繡花”功夫也不行。扶貧幹部還要能幹會幹,開動腦筋、集思廣益,帶著大家想辦法、找出路、斷窮根。

說到底,老百姓真正需要的、貧困戶真心歡迎的,不是“填表格、開會,自己一天到晚也很忙”卻不出活、不頂用的庸碌之輩,而是走得進百姓家門、聽得懂群眾心聲、找得到致富門道、交得出滿意答卷的實幹家和帶頭人。

「声音」尽锐出战,“顽疾”当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