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尽锐出战,“顽疾”当治

「声音」尽锐出战,“顽疾”当治

有的地方扶贫干部驻村少,几乎不入户;有的地方人在位、思想不到位;还有的挂联单位不重视,派出的不是精兵强将……媒体近日报道了云南省师宗县着力整治扶贫领域存在的上述典型问题——通过监督问责督促驻村干部、基层组织、挂联单位主动扛起脱贫职责。

毋庸讳言,师宗县着力整治的这些问题,并非一时一地的个案,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长期以来是扶贫领域一大“顽疾”。有的单位光想着自己人手紧张,要么派一些“啥也不会干的”滥竽充数,要么让派出的扶贫干部干“兼职”,以单位事务为主,以驻村帮扶为辅;有的干部驻村不为扶贫,只为去“镀金”;还有一些扶贫干部,人虽去了,但却不接地气,叉着腰跟村民聊完就走,等等。

不能俯下身、沉下心,不舍得下“绣花”功夫,甚至连贫困户的家门都不进,如何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又如何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扶贫时心不在焉、人浮于事是外在表现,根子还在于没有“看我的”“跟我来”“一起干”的责任担当,缺乏走进门、问对人、办好事的能力水平。

试想,扶贫干部如果不了解实情、不听取民声、不思考对策,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凡事等靠要,帮扶对象的脱贫目标任务如何完成?

如果带着畏难情绪、怯战之心,自己先在脱贫攻坚战中乱了阵脚、做了逃兵,还怎么带领困难群众奔小康?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精准扶贫看干部。要带领贫困户一起走上小康路,扶贫干部自己首先不能“迷路”“掉队”。这就要求,扶贫干部必须肯干实干,把责任扛上肩,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真正沉下身子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绝不能浑浑噩噩、尸位素餐。否则,不良作风一旦蔓延开来,就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强化监督问责,有助于让基层党政机关担起责任,倒逼扶贫干部转变作风。

脱贫攻坚是啃“硬骨头”,既需要走心,也需要给力,不尽锐出战不行,不下“绣花”功夫也不行。扶贫干部还要能干会干,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带着大家想办法、找出路、断穷根。

说到底,老百姓真正需要的、贫困户真心欢迎的,不是“填表格、开会,自己一天到晚也很忙”却不出活、不顶用的庸碌之辈,而是走得进百姓家门、听得懂群众心声、找得到致富门道、交得出满意答卷的实干家和带头人。

「声音」尽锐出战,“顽疾”当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