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見的牲口,爲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過去農村裡廣泛的飼養騾子來代替人力,這是驢和馬雜交的產物,結合了驢和馬兩者的優點。騾子幹起活來耐力十足,又不缺乏速度,但凡養過的人家都對其稱讚有加。農村裡雖然養的騾子非常多,但卻沒有人或很少會吃騾子肉。這源於其的生長習性,大部分的騾子基本無法產下後代的緣故。

在農村裡騾子基本上有兩種,最常見的就是馬騾。馬騾是公驢和母馬雜交的後代,體現較大和馬近似,但叫聲向驢,不過也會和馬一樣打響鼻。耳朵也比較長,尾巴和鬃毛都近似於馬和驢之間。馬騾的更容易飼養,抗病能力強,幹活耐力持久,因此在農村裡廣泛的飼養。一頭騾子的價值甚至比馬和驢更高,但可惜的是馬騾通常能使用20年左右。要是在外面看到個頭像馬,但耳朵卻比較長,這多半就是馬騾。

農村常見的牲口,為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另一種就驢騾,是公馬和母驢雜交的產物。驢騾體型更像驢,結合了驢的優點和一部分馬的優點,在一些山區農村裡廣泛的飼養,驢騾食量一般力量也大。稍嬌小的體型對於崎嶇的山路更有優勢,並且一頭驢騾可以使用30年左右,這是其他牲畜不能比擬的。對於驢騾老家裡飼養的比較少,自己也很難分辨清楚和驢有什麼分別,聽老人講騾子的毛要比驢和馬的長。

農村常見的牲口,為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不管馬騾還是驢騾子基本上不會生育,要是有騾子下了崽在當地肯定成為了奇聞。其實騾子也分公母,只是因為染色體不成對,很難進行正常的分裂。還有騾子的力量主要在腰部,後面的盆骨不能開合,所以也不能產仔。人們不吃騾子肉也因為騾子不能生育的原因,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總怕吃了騾子肉也導致無法生育。

農村常見的牲口,為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說騾子不能生育並非絕對的事情,早在古代的時候就有了騾子產子的記載。聽老人說過這樣的事,一千頭公騾和一千頭母騾中只有一對能生育,並且有“騾騾之子,千里駃騠”的說法。另外也有記載,公馬和母驢所生的後代為“駏”,公驢和母騾之間產生的後代叫“驉”。在現在國內外也偶然會聽到騾子產子的新聞,在2012年看到過一篇報道,承德圍場的一家農戶裡養的母騾子順利的產下了一頭騾駒。

農村常見的牲口,為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其實過去農村裡條件有限,而家裡飼養的這些大型的牲畜,到了一定的年限都會賣來換錢。騾子也是如此,並非人們不吃騾子肉,只是大都沒有機會吃。常年見不到油腥味人們,有肉吃就不錯了,誰還會真的在意這些呢。另外來講,過去農村裡曾經大量的飼養騾子,到後來這些騾子肯定都被吃掉了,總不至於因為騾子不能生育都埋到土裡吧。

農村常見的牲口,為什麼人們從來不吃騾子肉?

農村裡不吃騾子肉,更多是一種趨吉避凶,對於未知事物恐懼的表現,也是人們討一個吉利的說法。而現在農村裡基本上都見牲畜了,騾子更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想吃了還不一定會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