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

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3電池廠已被淘汰

在6月27日召開的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表示,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總體產能利用率只有40%,呈現出結構性產能過剩。他同時指出,2015年到2017年,1/3的電池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3電池廠已被淘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

電池總體產能利用率僅40%,兩極分化明顯

在政策利好和市場繁榮的推動下,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市場發展迅速,但是,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出現了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並存的現象。

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3電池廠已被淘汰

陳清泰強調,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市場兩極分化非常明顯。“高端優質產能供應不足,低端產能訂貨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呈現出了結構性的產能過剩。”他說。

動力電池淘汰賽加速,兩年內1/3企業已出局

陳清泰介紹,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一直被幾個大企業佔據,

2017年,排名前十位的企業出貨量佔到80%。

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3電池廠已被淘汰

動力電池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將逐步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日韓企業也將進一步向中國市場發力,中國將成為動力電池競爭的主戰場,歐美企業也是潛在的強大競爭者。

“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陳清泰說,“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動力電池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

動力電池出貨量佔全球65.4%,整體性能不斷提高

據統計,2017年,中國動力型鋰電池的出貨量達到39.1GWh,佔鋰電行業總體規模約50%。其中,汽車動力電池的出貨量達38GWh,佔全球汽車動力電池出貨量的65.4%。陳清泰預計,隨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發展,鋰電池的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同時,中國動力電池產品的整體性能和競爭力都在不斷提高。陳清泰介紹,中國動力電池技術水平快速提升,部分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超過240Wh/kg,電池單體成本從2012年的每瓦時5元降到每瓦時1元左右。

強化監管,把鋰、鎳、鈷等作為戰略資源

陳清泰指出,全球鋰、鈷、鎳資源呈現寡頭壟斷的特徵,中國的鋰資源雖然豐富,但稟賦不佳,利用率相對較低,而鎳、鈷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較高,長期來看存在資源安全風險。

同時,近年來,鋰、鈷等上游材料的價格迅速上漲,車企因為購置補貼退坡也需要轉移成本,這樣一來,雙重壓力壓在電池企業頭上,這些企業的資金壓力很大,其中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出現經營困難。

因此,陳清泰建議:

第一,國家應該制定中長期資源規劃,把鋰、鎳、鈷等作為戰略資源加強資源的勘察、評價、開採和資源回收利用的工作,加強市場監管,引導價格理性迴歸,鼓勵企業在全球佈局上游資源,降低資源風險性。

第二,要嚴格把控資源開採及電池生產項目

。在開採環節,要制定強制性標準,提高礦山企業的准入門檻,杜絕大礦小開採,提高資源回收效率和環境保護的標準,還要關閉不達標的企業,提高資源總體利用水平。同時,強化電池產業的技術標準和監察力度,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第三,加快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要從戰略高度來佈局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制定相關技術、安全、環保標準,研究出臺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激勵機制。

保持研發投入,掌握並創造核心技術

陳清泰特別提到,6月15日,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宣佈,將與豐田汽車和松下等企業啟動新一代高效電池“全固體電池”核心技術的開發,意在舉日本全國之力推進研發,力爭從中國手中奪回電池產業的霸權。

以此為契機,他強調,拼生產規模只是淺層次的競爭,只有不斷掌握並創造核心技術,才能確保始終站在世界的前沿。關鍵是要凝聚優秀的人才,保持足夠的研發投入。“(NEDO)這種既競爭又合作的格局會激勵中國的企業加倍努力。”他說。

陳清泰: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僅40%,1/3電池廠已被淘汰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陳清泰還簡要介紹了自己在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的調研,他說,“我很高興,也很感動,中國科學院在幾十年前就有這樣一個佈局(鹽湖研究所),早期為國家開發,從鹽湖中提取鉀,為解決中國的農業肥料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期的積累又為我們今天在鹽湖中提取、製備鋰奠定了基礎,應該感謝他們為鋰產業發展奠定的基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