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手機、新能源汽車都不見起色,給格力的董姐支幾招!

說起董姐,想必在企業圈裡漂的,不知道她的人可能並不多。

江湖傳聞: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

即使針對她存在各種爭議,但一項共識是,格力做到1500多億的體量,有她的一份汗馬功勞。

不過,直到2017年,格力的營收中,空調依然佔了83%的比例。

它並不是只做空調,這些年裡,在董姐的張羅下,早就進入了手機、電飯煲、空氣能熱水器、淨水機、空氣淨化器、壓力鍋、洗衣機、晶弘冰箱等新戰場,甚至還有專門的工業製品系列。

據說董明珠曾經有個夢想:希望大家坐著格力造的車,打著格力的手機,控制家裡的空調溫度,享受格力帶來的美味佳餚。

遺憾的是,除了空調業務繼續保持高歌猛進的態勢,而無論是手機、晶弘冰箱、空氣能熱水器,還是淨水機、電暖器、電飯煲等生活電器,表現都不是非常出色。

最近面臨的一個大麻煩是,董明珠個人重磅投資的銀隆新能源,居然連續遭遇麻煩。輿論質疑聲眾多,多認為格力多元化不順、造車夢遇阻。

一家名叫“格隆匯”的機構,在一篇文章裡甚至用了“董明珠,一個終將離去的悲情英雄”這種標題。

那麼,董明珠苦心經營的格力帝國,到底面臨哪些問題,又如何破解,“NM知本產融服務區”今天專門為她支招。

01

時間推回到2015年的時候,在中山大學演講的董明珠突然宣佈,格力手機已經做出來,自己已經在使用。

同年的5月份,格力手機投放市場,正式銷售。

據公開資料,一代機的配置很低端,不過帶有遙控功能,可以遙控格力自家的空調。這在當時的手機市場上,還很少見。

一年後,在“董明珠公開課”上,2代機發布,其外觀與配置受到圈內人士的認可,不過價格也漲到了3000+。定價向高端機看齊,董明珠同樣表現得自信心十足,不過賣得不溫不火。

即便進程遠不如預想的順利,格力也未放棄手機夢,2代機之後問世的是“色界”,配置差別不大,但價格卻一如既往地傲驕,高達3200元。從網上銷量反饋來講,離一部成功的手機還有極為遙遠的距離。

總的算下來,格力手機開售至今,已經有3年的時間。誇下海口“華為第一、格力第二”的董明珠,雖未表態放棄手機戰線,但心態平和了許多。

做客吳曉波訪談節目時,她坦言:“你像我們手機,我覺得我現在做的很開心,很好,因為我們自己生產,我規模不大,小規模企業也能銷售掉就行了,它把自己養活就可以了。”

口氣有些變化,很佛系,想當初,董姐可是要衝擊前幾名的。

早年說起格力手機,可能有些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董明珠的開機簽名照,與眾不同的開機畫面。

當時就這一做法,還曾引發爭議。可惜對手機的銷量並沒有太大的幫助,畢竟大多數年輕人對這種做法是不會買賬的。

後來,格力曾在公司內部強推手機。網絡上流傳出格力電器《關於使用格力手機通知》的郵件照片,內容為:根據幹部會議精神,春節後全體員工需使用格力手機,請抓緊落實。

2017年初,董明珠曾表示,去年,公司員工每人送一臺格力手機。

針對各種質疑,當時董明珠霸氣回應:“我就一句話,就是強制了又怎麼樣?你是我的員工有什麼理由不用我的手機,你對自己的產品都沒有信心,憑什麼讓市場認可?”

如今,格力手機的影響力連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都無法趕上,在一二線梯隊拿不到排名,市場認可度幾乎沒有顯著提升,不知道下一步還有怎樣的出招。

“NM知本產融服務區”為董姐支兩招:

1、不要僅僅依靠格力一家企業的力量造手機,多拉幾個投資大咖進來,最好是資源能夠互補的。

華為自己在做手機,成功了,它走通了不代表其它企業都行。聯想做手機,很多年,風風雨雨,還是沒有進到前五名。小米做手機,融了幾輪資,形成了強大的團隊,並且背後有眾多投資機構加持。

2、高端機與中端機一起做,格力的品牌效應,不足以支撐3000元以上的價位。這是純粹高端機的戰場。

而且格力的空調痕跡太深,放到市場上,絕大部分人都非常認可格力的空調,這是好事,也帶來了衍生效應,就是提到格力,別人就會認為是做空調的,跟手機沒什麼關係。

可以參考華為的做法,為不同檔次的手機,設定不同的子品牌名稱,同時用華為作為背書。

2016年時,董明珠盯上了珠海銀隆。

不過在當年10月底的臨時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否決了格力電器對珠海銀隆的收購議案。

據報道,董明珠當場發飆:“格力人從1個億、從1%利潤都沒有甚至虧損的企業做到今天,達到13%的利潤,是靠你們來的嗎?”

消息傳出,迅速霸佔各家頭條。銀隆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一時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裡的網紅。

隨後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她公開宣稱:今天在這裡,我還是跟大家宣佈,雖然我們沒有收購銀隆成功,但是董明珠一定要做。

憑藉在圈內強大的人脈資源,拉來了王健林等大佬,以30億元的價格,拿下了珠海銀隆逾20%的股權。

後來又繼續增資,以17.46%的持股比例,董明珠個人成為珠海銀隆的第二大股東。

入股之後,董明珠全面發力銀隆,一如往昔的戰鬥力,四處為銀隆站臺,在成都、天津、蘭州、南京等全國各地建銀隆產業園,投資總額高達700億元。

後來有消息傳出,2017年5月,珠海銀隆籌備衝刺IPO。

在外部擴張的同時,董明珠發起了對銀隆內部的改造。

格力背景的員工成為多個核心業務部門分管副總裁。在銀隆創始人、原董事長魏銀倉辭職後,2018年3月,格力前高層賴信華出任珠海銀隆總裁。

在2018年兩會上,董明珠接受採訪時提到:“在我看來,很多問題都是想象不到的。包括管理粗放、對品質的追求。我認為,部分汽車企業,多少存在一些問題。它對每一個部件的標準、對品質的控制的強化意識,都需要快速改變。”

當外界普遍認為董明珠將帶著銀隆大幹一場的時候,意想不到的危機卻突然爆發,而且是連續性地爆發。

部分園區停產、拖欠員工工資、工廠員工離職、拖欠供應商貨款等情況,先後被曝光。

據《財經》雜誌報道,根據供應商給的信息,銀隆拖欠金額超過12億元。不過,這筆錢並沒有一直拖著,銀隆正在逐步歸還。

之後,又有媒體報道銀隆河北武安工廠大面積減產。《財經》雜誌一篇報道提到的消息是,銀隆武安工廠高峰期有約2000多名員工在工廠,去年冬天開始減少,目前只剩大約500名員工。

同時,董明珠引進的“格力系”管理層,以及延續自空調行業的嚴格標準,被部分供應商認為是不瞭解電動車行業。

緊接著,被董明珠看好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再被曝光實則存在製造成本高、電池能量密度低導致體積增大等問題,已被美日淘汰。

還有一個大的變數是,5月30日,廣東證監局披露了截至3月31日已報備擬上市公司輔導工作進度表,備受關注的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公司在列。信息顯示,2018年1月17日,其上市工作輔導狀態更新為輔導終止。

如果單看洶湧而來的輿論信息,不少人可能覺得銀隆可能面臨停擺的危機,真是這樣嗎?我們還是來看財報。

格力電器4月26日披露的與銀隆公司關聯交易公告的信息顯示:2017年,珠海銀隆營收87.52億元,淨利潤2.68億元。2016年,銀隆營收與淨利潤分別為78.98億元和8.36億元。

截至2017年底,珠海銀隆資產總額為315.12億元,負債總額237.67億元。

同時援引第一電動網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4月,銀隆旗下的珠海廣通累計新能源客車產量為878臺,位列第六。電動汽車資訊網統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珠海銀隆銷量為499輛,位列第七。而2017年一季度,其銷量僅為12輛,最終全年銷量3355輛。

就這樣的經營狀況,肯定不差。一些評論人員或媒體在報道時,甚至用了造車夢碎這樣的形容詞,在輿論方面給銀隆雪上加霜。

“NM知本產融服務區”分析認為,在銀隆改革這件事情上,董明珠可能操之過急,動作過大,缺乏過渡期,導致眾多問題同時爆發。

問題既然發生,必須儘快解決主要問題,包括供應商的欠款、清欠可能存在的員工工資等,同時將解決進度及時公佈媒體,避免負面輿情擴大。

有些本身潛力不錯的公司,可能因為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最終導致客戶信任危機,一旦客戶環節出現問題,市場信心遭遇破壞,局面就更難扭轉。

02

在董明珠的多元化部署中,生活家電也被視為重點,推出了大松電飯煲、淨水機等產品,但是,經數年孵化,在總營收裡的比重依然不高,難當擴大格力帝國版圖的大任。

根據2017年的數據,1500億的收入中,生活電器的收入為23億元,僅佔1.55%。

放到其它公司身上,生活電器能做到年營收23個億,算得上一等一的好手,但對格力來講,要想同美的、海爾等同臺競技,這個數量級的收入又顯得過於單薄。

畢竟美的小家電業務已經成功引爆,2016年該業務板塊的收入已達到432億元,遠超格力。

2017年的變化更大,力推外延式擴張的美的,收購庫卡、東芝白電業務後,將收入分成了消費電器、暖通空調以及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等三大部分。

其中的消費電器,包括小家電、大家電中的洗衣機與冰箱,僅這塊的營收,2017年就有987億元,增速高達30%。

另外,機器人業務也為美的集團貢獻了270億元的收入,佔比達到12.2%。

格力的在新戰場上的行動並不遲緩,2012年佈局冰箱,2013年推大松生活電器,勾勒的版圖也並不小,而且連董明珠親自走到一線,為產品代言,但就目前的戰果看,比美的差了不少。

本來兩家公司前幾年的差距並不大,2015年美的收入1393億元,格力是1005億元;2016年,美的1598億元,格力1101億元。但到2017年時,差距才拉大到900多億。

很明顯,決定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多元化是否成功。

生活電器之外的戰場上,格力收穫也不太理想。

截至2016年,格力在自主研發、機器人等方面累計投入40億元。然而,2016年,智能裝備業務在格力電器的總營收中佔比僅為0.15%。

今年初,中興危機爆發後,芯片問題受到空前關注,一向豪氣干雲的董明珠放言:哪怕投資500億,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

其實在4月26日的時候,格力電器宣佈2017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11年來首次不分紅,其中就強調了要用於智能裝備、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可見,格力在探索芯片技術與推進多元化戰略佈局方面,是鐵了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尋找多元化出路的過程中,雖然每次的決策失誤後,董姐都沒有氣餒,反而顯得鬥志昂揚。

不過,董氏獨大的一言堂風格過於明顯,而格力管理層裡其它成員的存在感非常稀薄,這是董姐有必要注意的。

老對手美的,是比較好的學習對象,老掌門何享健幾年前已充分放權,每條戰線都有高手主持。華為同樣如此,消費者業務全權交給了餘承東打理,做得風生水起。

“NM知本產融服務區”的建議是:

格力應該收縮戰線,砍掉一些盈利能力差,並且缺乏核心優勢的業務,重點選擇兩三條有潛力的新品類,投入核心資源予以打造。這樣的成功可能性會更大一些,對格力來講,風險會更低。

畢竟格力掌握在手裡的現金,2017年顯示有1000多億,有這筆錢,外加上空調業務依然能夠保持幾年優勢,打贏幾場漂亮勝仗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

NM知本產融服務區,愛和華旗下,商業財富深度分析,產融發展謀略,賦能所有在奮鬥路上的企業家與創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