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爲什麼?

比利時和日本的比賽中,大家再次看到,比利時所有球員都在場上圍成一圈,互相加油鼓勁。這是他們在世界盃上,第四次出現這樣的場景,也就是說,每一場比賽,他們都會這樣做。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過去的比利時,在戰績不佳的時候,人們往往認為他們不團結。

的確,比利時擁有很多出色的球員,整體人員配置合理,發揮不好自然會引來各種猜測。

根據比利時媒體過去的報道,由於各種原因,比利時國家隊一直存在壁壘分明的幫派,目前是以阿扎爾以及德布勞內為代表的兩群球員,他們之間曾經有過一些不愉快的傳聞。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現在,因為有不少來自其他地方球員的加入,例如以盧卡庫為代表的球員,仔細一看,幾場比賽,站在球員中間的“訓話”的,都是盧卡庫。雖然場上隊長是阿扎爾,但盧卡庫更像是球隊的領袖。或許,作為“外來人”,盧卡庫有條件成為球隊團結的“潤滑劑”,他作為球隊的精神力量象徵,也更有說服力。

當然也是因為前鋒盧卡庫,他能夠用荷蘭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甚至斯瓦西里語進行交流;之前的隊長孔帕尼也擁有運用五種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比利時既沒爆過荷蘭三棍客段子,也沒出過象法國集體罷訓醜聞,但每次一出征就自帶不團結緋聞呢?

這一切,要從比利時的歷史說起。

【強行聯姻的比利時人民】

首先說個背景知識,現在比利時的人口一共1000多萬,世界上唯一一個按語言劃分居民居住地域界限的國家。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比利時政區圖 省級劃分

其中56%住在北部的弗拉芒地區,挨著荷蘭,當地居民說荷語;34%住在南部的瓦隆地區,挨著法國,當地居民說法語;還有10%住在首都布魯塞爾及周邊地區,說荷蘭和法國雙語。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比利時行政區劃圖 比利時大區與社區劃分圖

2010年鑑於荷蘭語黨派與法語黨派無法就語言糾紛達成一致,重啟雙方談判的努力未果,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二世決定接受萊特姆首相領導的內閣集體辭職。

2010年-2011年,比利時經歷了長達541天的“無政府”時期。戰亂之後的伊拉克曾創下過249天無政府的世界紀錄。1977年,荷蘭也曾208天無政府,但與比利時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之所以一個國家會說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是由他們的歷史上一段著名的包辦婚姻決定的。

在歷史上,弗拉芒人和瓦隆人壓根就是倆不同民族。之所以以前倆民族沒鬧啥事兒,因為他們作為不同的城邦一直不停的換統治者,鬆散統治之下民族情結不突出。比如,他們14世紀被勃艮第王朝統治;15世紀和荷蘭、盧森堡組成西屬尼德蘭,歸西班牙統治;1713年又劃給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1794年奧地利被法國擊敗,比利時又被割讓給法國。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然而,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帶比利時走上了另一條道路。那次會議決定,把弗拉芒和瓦隆這兩個地區劃給荷蘭。這兩個地區的人民當然不甘心走上殖民地道路,然後兩個宗教、種族、語言完全不同的地區就決定:既然咱倆都不接受包辦婚姻,那咱倆就抱團獨立吧。

在法國七月革命的鼓舞下,1830年布魯塞爾人民起義爆發。10月18日,比利時宣佈獨立,並把自己定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然後,他們腦洞大開的選擇了一個德國人——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的王子利奧波爾德作為他們的第一任國王。嗯,給比利時人跪了。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然而,獨立之後的比利時人發現,當國家只剩下兩個民族時,大家所有分歧和競爭都會被擺到檯面上,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和睦共處了。

【荷語還是法語,這是個問題】

最早獨立的時候,瓦隆區靠近法國東北工業區,有煤有礦有能源,工業發達。而弗拉芒人民的祖輩主要是種瓜種菜或者做小買賣,經濟遠不如瓦隆。那時候,弗拉芒人的中產階級如果想走向上流社會,就得先去學個法語,因為荷蘭語那時候連官方用語的地位都沒混上。於是,瓦隆就嫌弗拉芒拖後腿一直想著要獨立。

後來弗拉芒區通過商貿漸漸富了起來,人口也逐漸超過了瓦隆區。經濟地位提高之後自然就開始要求政治地位,於是弗拉芒地區對於“把荷蘭語變成官方用語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事兒說法語的瓦隆人當然不同意,雙方經過長期扯皮之後,比利時政府決定——不管了!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1932年,比利時政府做出了一個撂挑子的決定:

A.瓦隆和弗拉芒都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荷蘭語和法語都成為比利時的官方語言。

B.從比利時西部的科特萊克至東部的奧伊彭以北,以這條線把國家分為南北兩個賽區,北區說荷蘭語,南區說法語。

C.將首都布魯塞爾作為雙語區。至於布魯塞爾郊區說哪種語言暫不做規定,每10年做次普查再決定(好隨意)。

二戰結束進入後工業時代,瓦隆的資源也挖完了,他們逐漸變成了汙染重又沒有發展前途的老工業基地,反而弗拉芒區的金融貿易越做越大。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一般原理,比利時的肥皂劇也跟著翻轉。弗拉芒區表示,“俺們現在也嫌瓦隆拖後腿,俺們也要鬧獨立。”滿滿都是媳婦熬成婆的即視感。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弗拉芒是否獨立的問題,在之後的50年中一直就沒解決。2009年前後還鬧大了一次,當時弗拉芒人要求擴大自治權,而瓦隆人要求繼續維持現狀。由於兩邊誰也不妥協,於是比利時政府再次撂挑子不幹了,然後比利時就進入了長達541天的無政府狀態。大家也別指責比利時政府沒有責任感,這是一個為了熊貓放在哪個動物園都能上升到國會對噴的神奇國度,政府真的不好乾。

而且,比利時國內瓦隆人和弗拉芒人的巨大矛盾,遠遠不像民族矛盾那麼簡單。在弗拉芒人眼裡,瓦隆人都是懶蛋,天生閒散不願意工作。而瓦隆人則認為弗拉芒人都是奸邪肖小,而且沒骨氣,在歷次歷史事件中一言不合就投降。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就是這麼恨對方。

【想說團結,真的不同意】

話題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會聯想到朝鮮和韓國的三八式分裂,加泰羅尼亞人和巴斯克人的尋求獨立,還有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滲透入骨髓的相互看不上,但是至少他們還有統一的語言啊。如果朝鮮半島統一、英國四大足協合體,至少球員們在國家隊用朝鮮語和英語是完全可以交流的。

但這事兒放到比利時,就完全不同了,因為比利時國家隊是需要翻譯的。

細心的球迷可以回看一下,開場國歌的時候,比利時有些球員是不唱的。這並不同於厄齊爾不唱德國國歌的民族情結,是因為他們壓根就不會!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因為絕大部分弗拉芒就只會荷蘭語,而瓦隆人只會說法語,所以比利時國歌《布拉班人之歌》有法語、荷蘭語和德語三個版本,如果世界盃上放的是瓦隆人的法語版,所以弗拉芒人只能一臉懵逼的站著了。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比利時國家隊也一直存在著弗拉芒幫和瓦隆幫的競爭。曾經的比利時功勳教頭蒂斯有句名言流傳相當廣:

“千萬不要召瓦隆人進國家隊,無論他有多麼優秀。”然後他自己說到做到,從來我沒有招入過純瓦隆人。好在,他的繼任者範西姆斯特沒這麼一根筋,他執教比利時國家對之後,一些瓦隆人和移民也陸續進入了國家隊。

不過,像比利時政府的組成一樣,要想帶好隊伍,比利時國家隊的主教練也必須要選個和兩個幫派都交流的人。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曾經國家隊主帥威爾莫茨的執教能力一直受人詬病,但他卻能夠完美的扮演一個和事佬的角色。因為他是個瓦隆人,但是他娶了個弗拉芒媳婦,而且他會雙語。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值得慶幸的是本屆主帥羅伯託·馬丁內斯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萊里達省巴拉格爾,又大顯身手於英超。最主要是外來人不偏袒。

【比利時國家隊的構成】

現在的比利時隊的構成,簡單來說就是:打南邊來了幫瓦隆人,打北邊來了幫弗拉芒人,中間坐著幫的布魯塞爾人,周圍圍滿了看戲的移民後裔。為了幫大家進一步瞭解,下面列舉一下比利時國家隊以及一些我們熟悉的比利時球員的民族構成。

歷屆大賽比利時球隊不團結,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

弗拉芒人:維爾馬倫、維爾通亨、阿爾德維雷爾德、德布勞內、米尼奧萊、梅爾滕斯

瓦隆人:阿扎爾、維特塞爾、西芒、卡拉斯科

摩洛哥後裔:費萊尼、查德利

剛果後裔:孔帕尼、本特克、盧卡庫、巴舒亞伊

肯尼亞後裔:奧裡吉

科索沃後裔:賈努扎伊

西班牙後裔:米拉拉斯

馬裡和弗拉芒混血:登貝萊

印度尼西亞和弗拉芒混血:納因戈蘭

庫爾圖瓦:爹是瓦隆人,娘是弗拉芒人。

總的來說,叫維爾什麼範什麼的都是弗拉芒人,一聽就是法語名比如阿扎爾就是瓦隆人(之所以不叫哈扎德就是因為在法語中這個H不發音)。如果還區分不出來,那就看他們的履歷,弗拉芒球員大多出身於荷甲的青訓體系,而瓦隆小甜菜都是在法甲完成的養成。

雖然不能說民族問題就決定了球隊的團結指數(不然我們56朵花還怎麼玩),但是弗拉芒和瓦隆之間那些吵吵鬧鬧的事兒的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這支球隊。

而且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上有個國家叫荷蘭,他們的國家隊擅長內訌;世界上有個國家叫法國,他們的國家隊也擅長內訌。而比利時,一半法國一半荷蘭,那他們的內訌指數……

你懂的。

(注:本文所說的法語和荷蘭語,更確切來說是瓦隆語和弗拉芒語,類似於荷蘭語和法語的方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