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张静琪

昨天写的没有通过,害得还得再写一篇。

四平保卫战也叫二战四平,是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国共双方围绕着东北四平进行的一场城市攻防作战,国军方面有杜聿明担任总指挥,郑洞国亲临一线指挥,共产党方面由林彪指挥,战役结果是以国军攻克四平,共产党放弃四平,共军伤亡八千多人,国军方面约有一万人左右。

四平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作为连接东西南北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并且又是粮食集散地,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四平保卫战的发生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的。抗战胜利前后,东北作为当时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开始吸引国共双方的注意力,东北在抗战中没有经过大的破坏,对于国共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对于进军收复东北,共产党有些先天的优势,一个是东北抗联虽说力量较小,但是作为一只参加了抗战全部过程的力量,还是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何况当时抗联是属于苏军的编制内,有很多人在苏军中都出任一些地方的警卫副司令员的工作。

而八路军距离东北也不远,八路军的冀东部队长期都在尝试向东北,就是当时的伪满洲国地区发展自己的根据地,但是由于当时日军的实力太过强大,在冀东地区长期保持27师团,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太大,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八路军只能出关打一段时间的游击,然后在退回关内经营休整,在关外建立游击根据地始终没有成功。

而抗战胜利以后,八路军冀东部队由曾克林首先出关,向东北进军,在攻克山海关以后,曾克林的部队一下子从不足两千一下子发展到了2万人,同时由于接受了大量的日军仓库,新发展的部队装备非常好,这个消息传到延安,中共中央迅速定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开始向东北输送10万大军还有2万干部,力图控制东北。

东北这块肥肉,国民党也不会不惦记,通过美国的协助,国民党军也迅速调动了6个军到东北,于是形成了国共抢东北的局面。

共产党初到东北,对于形势的估计十分乐观,曾经提出来独霸东北的口号,但是随着国军的到来,这个口号很快就只能是梦想了。当时到东北的国军是国军中最精锐的中国远征军部分,其实力远在东北的八路军实力之上,在山海关等几次战斗,八路军连打败仗,一路放弃了很多的大城市。而国军则是要彻底占领东北。

这一段时间,国共双方都是在一边打一边谈,战争和谈判相配合,这一时期的一些战例表现的非常明显。四平保卫战就是一例,为了配合国共谈判,共产党方面提出了要将四平化为马德里的口号,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城市保卫战。

一般来说,共产党的军队很少进行城市保卫战,这主要是共产党的军队装备差,在这种硬碰硬的战斗中,国民党方面可以充分的发挥火力优势,而共产党方面机动灵活的战术反而不容易发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四平守了一个月,在受到国民党军合围的威胁下,放弃四平撤退到了松花江北岸。

应该说从四平撤退是林彪最黑暗的日子,当时叫民主联军,民主联军人心慌慌,不断有人逃亡,特别是当时民主联军的作战科科长王继芳的叛逃,使得东北民主联军的实力暴露无遗,整个民主联军撤到松花江北岸以后才稳住阵脚,而国军由于兵力不足没有过江,这才给了民主联军宝贵的喘息机会。

而四平保卫战的好处是彻底打消了当时共产党对于和平的幻想,四平保卫战后,共产党开始扎扎实实的执行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从而有了林海雪原中一些列的剿匪传奇。

关于四平保卫战的最高决策,根据黄克诚的回忆,是由毛泽东亲自做出,作出这个决定的目的就是要配合当时的国共谈判,使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地位。


有痰

四平保卫战的总指挥是林彪元帅;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两党为经略东北,在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进行了四次大战,其中发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以作战规模之大,作战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为中外所瞩目。由于四平得失事关中共在东北的最终前途,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临前线,在这座宅院里,驻扎了一个多月,指挥了这场中外闻名的四平保卫战。这场战事,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随后,中共10万大军、2万干部在苏军的默许下悄然进入东北迅速发展,而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军的掣肘。于是,便在美国的帮助下紧急远兵东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冲突。中共希望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但国民党政府认为东北是外交主权接收问题而非内政问题,而拒绝东北和谈。几个月后,苏军开始撤离东北。此时,集中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队打算跟随苏军归国的脚步一路向北,占领全东北,然后再谈东北停战,以军事优势压迫中共在政治谈判中妥协。

针对国民党的战略企图,1946年3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先行占领了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四平街,随后,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卫战略要地四平街为核心的东北大会战,坚决阻止国民党军队越过四平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赖以立足的北满地区,用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扩展政治回旋空间,迫使国民党停战,促成东北和平。国共以上政治意图的实现,都维系在战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于是,东北的战与和,在四平街走到了历史转折关头,举世瞩目的四平街大战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有关四平保卫战的详细情况,欢迎大家到四平战役纪念馆参观,那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当年战斗的细节,场馆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号。


旅游四平

  四平保卫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绝无仅有的一次城市防御战役,在国民党新编第1军及第71军(后期新6军加入),与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之间展开,进攻一方的指挥官是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杜聿明,防御一方的指挥官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此役,国民党方面的一线指挥官是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71军军长陈明仁;共产党方面的一线指挥员是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山东1师师长梁兴初、山东7师师长杨国夫、南满第3纵队司令员程世才、359旅旅长刘转连等。

图示: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指挥官杜聿明、孙立人、陈明仁、廖耀湘

  这场战役的起因说来话长。1946年1月,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地区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其正规军已进入东北6个军,加上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共计31万余人,企图在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后独占东北。4月初,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置3月27日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的协议于不顾,集中11个师的兵力,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企图首先夺占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战略要点,继而进占长春、哈尔滨,以达占领全东北之目的。为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配合国共两党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中共中央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市及中长铁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要求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治委员彭真决心以一部兵力在南满保卫本溪,牵制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收复被匪伪武装占据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集中主力于四平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在这种背景下,四平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帷幕。

图示:四平保卫战共产党军队指挥官:林彪、黄克诚、梁兴初、杨国夫、程世才、刘转连

  四平保卫战虽说是一场败仗,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一仗,迟滞了敌人的北进计划,配合了停战谈判,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东北民主联军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将敌军孤立在几座城市之中,为彻底解放东北地区创造了先决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四平保卫战的失败,就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图示:四平保卫战前夕,正在担负警戒任务的东北民主联军士兵


慕什塔戈

四平保卫战在东北战史上称为“四战四平”。




在东北老年间人们都这样形容:四平大战,八路军(东北民主联军)二进二出四战,国民党军队二进四战。从1946年打到1948年。战争期间,国共双方共投入兵力将近百万。三年的鏖战,东北民主联军伤亡近五万之众,国民党近六万。



过程从苏联进军东北开始。

一九四五年,苏军进攻东北对日宣战。八路军也随后派吕正操、张学思(张学良弟弟)等部率部队出关与日伪决战,并意收复整个东北。



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大批军队、干部从南方进驻东北各地,建立根据地。而国民党也欲接收东北却被苏联限制。为了夺回和控制对东北的掌控。在美国帮助下,国民党也紧急从大西南等各地调兵遣将,强行武力接收,进驻各主要城市施行行政和军事管理。苏联、八路军(东北民主联军)处处掣肘,美国、国民党各处强硬,军事冲突不断。期间美国派马歇尔从中斡旋,结果甚微,整个东北局势己变得不明朗,处处布满了火药味儿。



最终,战争起因从四平开始。

四平。东北松辽平原腹地(现吉林省中部地区城市,那时叫四平街),地处沈阳长春之间,东西南北铁路线和公路交通枢纽必经之处,也是粮食生产聚集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国民党强行接管东北后首先接管了这一地区。

当苏联撤军回国后,东北局势失去了外交制衡,国共双方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战火从南到北终于烧到了四平街。为了掐断彼此贯通南北的战略要地,双方都不计生死,残酷的、载入中国解放战争史的“四战四平”战役开始。



双方总指挥官:

林彪: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

杜聿明: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

一战四平:解放战。

1946年3月17凌晨战斗打响,打到中午,战斗结束,占领四平街。



二战四平:保卫战。

1946年5月18,杜聿明集结十个整编师大举进攻四平。先用重炮狂轰四平外围阵地,军队整营、整团式集团冲锋,督战营架起机枪,只准进不准退。林彪也下了死命令拒敌,战斗一度进入白热化,阵地争夺战接近疯狂。民主联军外围阻击阵地几经易手,双方皆伤亡惨重,在国民党几个整编师玩儿命进攻下,形势对民主联军极为不利。林彪从新调整部暑,撤出战斗,打了一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国民党重新占领四平。战后国民党方面统计上报蒋介石:

伤亡五、六千人,失踪一千多人(跑了)歼敌五万之众。而据第四野战军统计:民主联军伤亡损失接近一万,伤敌近两万。



(我以前曾听过一个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八路讲过,打到眼红时,只管往前冲,国民党兵也在后面跟着冲,再后面还自己人,军装都变色了,打急了,都不知道自己方阵地在哪了。



他说冲得正猛时,就试着后面冒凉风,一回头,就剩自己了。。。。。)

三战四平:攻坚战。

1947年6月,民主联军实力日渐增强,先后占领了长春、吉林等一些中小城市后。为了掐断国民党部队南北呼应的中枢,林彪任命民主联军一纵队司令李天佑为总指挥,再战四平,双方转换攻防角色,总攻于14日晚八点开始。

(据参加过那次战役老人讲,民主联军往上冲时嗷嗷叫,守城国民党兵也嗷嗷叫,城墙上硝烟四起,城墙下牺牲的战友遍地都是)



第一波攻击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打到15日凌凌晨时,城墙下城了死结,进退没了次数(电影中有表述)。最先攻进城后的二个师由于伤亡惨重,撤出战斗。休整后,6月25日,第二攻击波换由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上。苦战几天之后,杜聿明调集重兵驰援,国民党九个师的兵力将民主联军堵在外围阵地,城内守军开始向外反攻,双方阵地焦灼在一起。几天之内,双方经常动用集群冲锋,阵地经常易手,所付代价空前绝后。民主联军经过十几天的攻城伤亡惨重,外围阻地基本失守,牺牲巨大,被迫于30日撤出战场。



(当时阵地间隔里三层外三层,子弹打出去越过对方阵地就能打到自己人,一会夺回来,一会又变了,就这样一拨又一拨)

这场战役由于是民主联军第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经验不足,损失巨大。师长牺牲一人,突击营、连、排长牺牲过半。据四野战史记载,民主联军伤亡一万三千多人,国民党伤亡一万七千多人。国民党上报从头至尾伤亡两至三万人,民主联军15万人。。。。。

国民党守将陈明仁、廖钧获青天白日勋章。



四战四平:争夺战。

第三次四平攻坚战虽以民主联军失败而告终,但却为部队在以后攻城、攻坚作战中积累了经验,期间民主联军改了称号,统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半年多以后,也就是一九四八年,林彪再战四平。

三月份,战斗打响。这次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经过几天血战,扫清外围阵地,1948年3月13日最后总攻开始,从早晨一直打到晚7点整战斗全部结束,四平全面占领。

东北人民解放军野战报记载: 消灭国民党军近两万余人(其中包含俘虏,伤兵),人民解放军伤亡近五千人。



国民党无上报,整师、整旅、整团都被打残了,据俘虏兵口述,没人知道谁还活着,有时候为了吃口馒头,扔下枪就跑解放军那头去了。

四平。经过三年四次的拉锯战,终于落到了人民手中。此后,各地派出的干部、军队接管了这座城市,随着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彻底败退,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四平从此再无战争,一直到全国解放。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四平就是那四次大战以后叫四平市。长大以后才知道四次大战前叫四平街,清朝或满洲国时叫什么就不知道了!


骁勇34

1946年4月5日到5月18号,我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省四平地区抵挡了国民党的多次进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四平保卫战”。

此战我军除少量守城外,主力在四平外围节节抗敌,遏制国民党进攻。

而四平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在中国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1946年春天国民党蒋介石一方面他在重庆和我党谈判东北东北占领问题,另一方面他又调动部队在美国政府的援助下利用兵舰、飞机从空中、海上大量的挺进东北,占领战略要地,企图独霸东北。

4月15-16号,东北民主联军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在四平西南边歼灭国民党87师。

但是在3月18号我东北联军在苏联刚一撤军那会儿抢先占领了四平地区,解放了四平,这个地方战略要地很重要,它位于长春和沈阳的中间,是中长铁路、四梅铁路等的交汇点,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就曾经讲过: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

四平保卫战我军伤亡8千多人,国民党伤亡1万多人,对巩固东北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国民党前前后后调动了新1军、新6军、、60军、71军、93军等向四平发动进攻,而我党以及东北民主联军为了配合重庆谈判取得东北谈判的有利地位,决心死守四平,于是一场惊心动迫的四平保卫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当时国民党的东北司令是杜聿明,东北行营主任是熊式辉,而我党东北联军司令是彪元帅,政委是彭真。


图文绘历史

“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林彪,这个回答虽然正确,但似乎些太笼统。林彪,东野(四野)统帅,在东北哪一场战役离开他都不成立。

“四平保卫战”是指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共双方对四平这个战略要地,前后的四次争夺。其原因毋庸赘言,四平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东北铁路、公路枢纽,又是东北的大粮仓、粮食集散地,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战四平,发生在46年的1月中旬,苏军北撤,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刘翰东率百余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四平守军是伪满洲国残余的“国军”和土匪武装。东总决定收复四平,责令西满军区(后改称辽吉军区)部署夺取四平的战役。

当时西满军区司令员是邓华,政委陶铸,主力第三师的师长兼政委是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一战四平的指官,确切地说是邓华。

“四平保卫战”,准确地说是二战四平。是国民党破坏了国共美三方签订的《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集结了5个军11个师的兵力进攻四平;林彪也调集了东野主力东满、南满和西满的兵力,在四平地区进行的一场会战。国民党军的指挥官是东北保安副司令郑洞国和梁华盛;东野林彪。

此战历时一个多月,终因力量悬殊,林彪未等延安的命令,主动弃守四平。这场大战的转折点是因为国军的一个重装团击垮了程世才的一个纵队(三纵),林彪下决心撤退。

让被毛泽东主席赞誉“比林彪会打仗”的陈明仁扬名的四平之战,是三战四平。准确地说是国军在“保卫”(守),东野是进攻一方。国军守城部队为陈明仁的第71军、第54师、保安第12区17团、辽北省保安第一、第二团、辽宁省保安第一团等。东野攻城部队,民主联军1纵、6纵和西满纵队,攻城总指挥是1纵司令员李天佑、政委万毅将军。双方大战二十天,以陈明仁惨胜,李天佑惨败结束。如果不是东北保安司令部调集了9个师的国军驰援四平以解围,惨败的将会是陈明仁。说林彪在四平败给了陈明仁,有欠公道。要说败,也是败给了国军东北保安司令部、东北剿总。当然了,在国军将军中陈明仁能打仗,毋庸置疑。

四战四平,国军仍是守方,主力为71军和新1军一部加地方民团,指挥官是彭锷。东野攻城主力为1纵、7纵加3纵一部和独立二师。由李天佑、万毅统一指挥。此时,双方攻守易势,9天时间,李天佑就消灭了守军,拿下四平,圆满完成了复仇之战。

四平之战,国共双方都是两胜两败,互有胜负。总之,四平这座英雄之城,在近现代史上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牺牲。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吧!


燕北林丛

四平地处东北,也并不算什么大城市,但却因为国共双方在这里四次大打出手而闻名于世,在整个东北战场来说,四平就像是咽喉之地一般,谁占领了四平,谁就占据了交通,说其是军事重地一点也不为过。



而四平保卫战却是国共两党四战四平中最惨烈的一仗之一,其中东北民主联军在总司令林彪的指挥下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对弈,而国军的最高统帅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这是一场四期生与一期生的军事博弈。林彪尽管出身黄埔四期,但其一生却少有败绩,而他的军事天赋在日后的解放战争中多有体现,败在他手下的黄埔高材生众多,其中尤其一期生居多,但是这场四平保卫战却是以杜聿明的胜利而告终。



在战争开始之初,国共双方就在谈判桌上不断讨价还价,而四平无疑成为了共产党的筹码,对于四平的得失,在这场战役中的政治影响是大于军事意图的,所以毛主席下令林彪死守,并且发出口号:“化四平街为马德里”。而国军集中了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其中新一军和新六军被誉为国军五大主力,而陈明仁也是一员虎将,所以我军面临的敌人是非常强大的。



双方就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开战了,这一仗打的惊天动地,成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力会战,在战争爆发后,战况一度陷入了僵局,而我军更是伤亡惨重,林彪电告中央请求撤军,因为我军伤亡太大,但是毛主席从政治大局出发,命令林彪坚守。仗打到最后,因为四平外围要地塔子山失守,我军的情况一度陷入危局,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先斩后奏,撤军四平,国军胜利的进入了四平。


历史之绝唱

1946年4月初四平保卫战打响,进攻方国民党由东北保安总司令杜聿明任总指挥官,郑洞国任副总司令任前线总指挥,熊式辉人东北行营主任,参与进攻主要部队是陈明仁的71军,孙立人的新1军和后来加入的廖耀湘的新6军,这三支部队全副美式装备,都是抗战远征军的主力部队,曾为抗日立下了赫赫战功,国家的精锐之师,蒋介石为拿下四平真下了血本。

防守方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任总指挥、全权负责东北战场,罗荣桓、彭真任政治委员,参与防御主要部队有万毅的东北联军第7纵队,程世才第3纵队,黄克诚的第3师,梁兴初的第1师,罗华生的第2师,钟伟的第10旅和刘转连的第359旅等,总兵力八万余人。

战争的起因:在重庆谈判后,蒋介石置停战协议于不顾,大举增兵东北,趁苏军撤离东北之际全面独占东北,而我方也趁国民党未站稳脚跟之际,加速占领东北各大中小城市,以达到与国民党在东北能抗衡的战略目的。而吉林四平控制着辽宁和黑龙江两省之间的南北交通咽喉要道,铁路交通发达,又是粮食的集散地,是一块很重要的战略要地,要想控制整个东北,就必须拿下吉林四平,所以蒋介石下了血本、拿出了精锐之师不惜夺取四平。

为此,双方在四平爆发了四次战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1946年3月初的第一次四平战役,由西满军区的第三师第十旅旅长担任总指挥官,率领第十旅击溃并俘虏国民党守城将领刘翰东,顺利解放了四平;而四平保卫战指的是1946年4月至5月,蒋介石为夺回四平,中共对国民党历时一个多月的防御战,由于兵力悬殊再加上四平一缕平地、无险可守,坚守了一个多月后为保存实力,林彪下令放弃四平,分批掩护撤退。

第二次四平战役时,也就是四平保卫战国民党主的攻部队是郑洞国指挥的孙立人新1军和陈明仁的71军,在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抵抗下,挺住了郑洞国的反复进攻,双方进入到了僵持状态。而廖耀湘的新6军负责解除本溪国民党的后顾之忧后,杜聿明下令廖耀湘部挥师南下,加入到四平攻城部队。随着本溪的陷落、廖耀湘部的加入,敌我双方形势急转直下,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很有可能面临着合围的风险,再加上经过一系列防御战,兵力损失严重而无后备支援部队,林彪联军兵力不足以死守四平城,为避免打消耗战保存实力,林彪指挥部队撤出了四平。至此,四平城国民党失而复得。

而在1947年6月的第三次四平战役,林彪率领十几万东北联军再次进攻四平,由于我军巷战经验不足,陈明仁率领的71军以一己之力挺住了林彪联军的进攻,由于双方均损失惨重,林彪被迫停止了进攻。战后,蒋介石授予陈明仁青天白日章并晋升为第七兵团司令,而此时陈诚接替了熊式辉人东北行营主任后,以“纵兵抢粮”为由撤了陈明仁的职,蒋介石介于陈明仁个性不好驾驭但念其有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为查办而是调回南京设了个虚职。

四平战役可以说是抗战后,黄埔精英间的首次正面较量,由黄埔四期林彪对决黄埔一期杜聿明、郑洞国、陈明仁,还有六期的廖耀湘,其中孙立人和廖耀湘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和法国圣西尔军校。解放战争后期,郑洞国和陈明仁都投入了我军阵营。


赛门军略

四平战役是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首场大规模战役。是当时中共中央根据时局发展,争取国共谈判主动权的一场保卫战。指挥本次战役的是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和政治委员彭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就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我党利用苏联出兵东北的有利时机,首先向东北大规模派遣部队,先后控制了北满及南满的部分地区。而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国军舰的帮助下,也向东北派出了以熊式辉,杜聿明为指挥的、大批军队。国共展开了东北的争夺战。

四六年美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对国共两党开始调停,四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国共两党达成东北停战协定。但四月初国民党东北行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开始对我战领的四平街发动了进攻。妄图占领四平,进而进攻长春,哈尔滨控制整个北满。中共中央为争取谈判的主动权,决定针锋相对开展四平保卫战。

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多月,国民党先后投入十个师的总兵力,在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指挥下,向四平发动了攻击。而东北民主联军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真的指挥下,先后投入十五个师(旅)的兵力。双方展开了反复的争夺,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民主联军伤亡8000余人,毙死毙伤及俘虏国民党军队10000余人,为保存实力民主联军主动撤出战斗,5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

四平保卫战,遏止了国民党军队大举向北满推进的势头,争取了在国共谈判中的法码,基本达成了战役目的。为以后东北大规模的解放战争积累了经验,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建设,在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无奈且向上

首先说明一下,我对内战历史不敢兴趣。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

“四平保卫战”应该是发生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四平保卫战的最高指挥官应该是林彪将军。防守方应该是东北的当地武装和东北抗联还有其他武装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进攻方是国民党军,总指挥是杜聿明。最后以林彪带部队撤出四平告终。国军伤亡一万余人,共军伤亡八千余人。国民党方面说自己赢了,我党认为自己也没输。拖住了国民党军在其他方面的进攻,为重庆谈判争取了时间和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