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为什么被誉为“东方马德里”?

shoujiweitu2961


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克林(开国少将)的冀东军区第十六分区是最早进入东北的部队,短短三个月时间,所部从2000余人扩编到四万大军,依托东北权力真空状态和苏军比较配合的条件,兵强马壮一色日式武器。当年9月乘坐苏军飞机前往延安汇报情况,加速了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案出台,抽调各地10万大军和2万干部进军东北,原定去山东军区已经走到河南的林彪接到急电也转赴东北指挥所有出关部队。

(曾克林将军)

然而苏联人在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压力下变卦了,不再允许八路军进入日本人的仓库拉走武器弹药,而许多山东和苏北的部队接到的通知是留下重武器甚至部分轻武器,徒手到东北换装新武器,从而出现了“老兵老枪、新兵新枪”的意外局面;同时,由于东北的部队来自若干解放区,既有八路军,又有新四军,编制、序列、作风和通讯方式全然不同,未及林彪着手整顿,国民党“东北保安总司令”杜聿明的美械部队已经打上门来了,11月15日,国军第13军和第52军占领冀东军区守卫的山海关,进入东北的大门已经敞开。

林彪与最先到达的山东军区黄克诚和梁兴初等将领商讨的结果,是东北寒冬将至,而来不及整编的各路部队面临无党组织、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冬装的“七无”困难局面,应以暂时不正面硬顶的方式来避敌锋芒。11月22日,国民党军推进到兴城和葫芦岛一线,三天后杜聿明占领辽西重镇锦州,由于苏军还没有撤离沈阳,到1945年底之前,杜聿明的部队只能抵达沈阳南郊,而就在此时,重庆谈判和由美国人出面说项的“国共军事调处”开始了,东北枪声暂时停息。



1946年春苏军撤离,杜聿明进驻沈阳,鉴于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拿下长春和哈尔滨,蒋介石立即命令国民党军予以“收复”,兵分四路攻占北满铁路的重要节点、长春的门户四平,而林彪在接到延安电示后,也表态“坚决与敌决一死战”,于是后来颇受争议的四平保卫战开打。

此时东北国军已大量增兵,参加抗日远征军的新一军、新六军和第71军调来关外,加上原有的两个军已达五个美械或半美械军(负责二线守备的滇军不计),从4月8日晚四平外围战打响,前敌指挥郑洞国集中新一军、第71军两个师开始攻城,而东北民主联军也先后调集了8万人马死战不退。由于国军兵力不足,到4月27日四平仍然在民主联军手中,战场双方形成对峙,郑洞国急电要求杜聿明增援。



与此同时,延安的电报也到达林彪手中:“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增加一部分守军,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此处代指在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与左翼群众抵御佛朗哥反动军队的进攻,从1936年7月坚持到1939年3月艰苦卓绝的守城战斗。

按主席的一贯用兵方略,从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存”,但四平保卫战的一反常规,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当时在北平“军调处”的双方代表正在激烈谈判,已经到手的地区任何一方不会轻言放弃,而四平正是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筹码,它的坚守使国民党军队无法夺取北满(吉林大部和黑龙江全部)的广大地区,不仅在谈判桌上有利,也很有可能达到尽量争取控制区的战略目标。



但是前线将领对双方的火力差距是清醒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都之前未曾了解过美械装备的火力优势,战端一开,林彪业已敏锐地认识到我军作战存在的不足,尤其缺乏城市防御的经验。反观国民党新一军等王牌部队,在步炮协同、空地协同和攻坚经验上都非常老道,唯一的弱点是近战拼刺刀,说白了,八年抗战我党军队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还不够适应这样的大兵团正面硬拼,而林彪严重需要的就是整训部队适应战争新模式的时间,且战且退“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才是正确的战术思想。

更坏的情况是,进攻南满本溪得手的新六军、第71军88师、第52军195师已经驰援四平,后续部队第93军等部也兼程赶来,1946年5月15日杜聿明以十个师的兵力发动全线总攻,其中廖耀湘指挥新六军用钢板铺路,以600多辆汽车和坦克组成快速纵队强行突击,令该方向上的民主联军第3纵队猝不及防,连连后撤,至4月18日,国民党军队完成对四平北部咽喉塔子山的三面合围。此时,四平我军有被封闭进而全军覆灭的危险,林彪当机立断,一边请示一边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历时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



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消灭国民党军队万余人,自身也付出了8000余人的伤亡,是特定情况下进行的一次被动的城市防御作战,虽然东北民主联军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迟滞了杜聿明所部的北进战略,对及时巩固北满根据地是有意义的,从而使双方的战线最终对峙在松花江两岸。


度度狼gg


把四平称作马德里是1946年3月第一次四平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之间通电时的说法——“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这一仗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刚刚由从内地开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约10万人组成的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了8万兵力在兵力兵器都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与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式装备的新编第1军血战一个多月。

按说一贯以不打无把握之仗、擅长运动战特别是在兵力兵器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绝不拼消耗的毛泽东,却为何要在四平这个无险可守的城市打一场得不偿失阵地战呢?

这还得从当时全国形势乃至局部的国际局势着眼去分析,不然根本不会明白毛泽东这位集集建党、建军、建国于一身的伟大领袖在考虑东北问题上那敏锐、远大的战略眼光和一番良苦用心。

先说东北,自300年前满清王朝立国,东北的地缘战略位置便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政权和领土稳定。进入19世纪,无论是沙皇俄国还是日本都将控制东三省作为制衡中国乃至整个亚太的基石。特别是沙皇俄国一直将打通欧亚大陆出海口作为其一贯的国家战略,从17世纪中叶的彼得大帝时期一直持续到苏联斯大林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姿态进入亚太,更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地区复杂的局势。根据二战结束前的美苏雅尔塔协定,规定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38度线以北作为苏军的作战区域,苏军担负消灭这一地区日军的作战任务。作为交换条件,外蒙古独立于中国之外,旅顺、大连港作为苏联租借地同时拥有贯穿东三省的中长铁路使用权。不难想象,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刚刚摆脱日本人统治14年的东三省很可能再次沦为不久之后美苏冷战的一个角斗场,而习惯于用主权换政权的蒋介石国民政府极有可能默认这一事实,那么东三省将会逐渐沦为一个半独立状态亦或是苏联版的“伪满洲国”也未可知!

美苏这一决策既越过了当时行使主权的国民政府,同时连已经在中国政治舞台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也无从知晓。中共进占东北的战略决策是在雅尔塔会议之前的中共七大上确立的,而中共这一决策则是美国、苏联、国民政府也无从得知的。等到中共从广播中得知苏联出兵东北的消息,高瞻远瞩的毛泽东敏锐的判断出东北问题的复杂性,于是命令就近的八路军部队迅速调兵遣将以配合苏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的名义迅速向东北进军,为了加上力量,甚至从千里之外的江淮之地将新四军最精锐的第3师数万人马从山东半岛用最原始的木帆船跨越渤海运到东北。

中共的这一行动完全出乎美苏预料,一下子将美苏潜在的矛盾激化了,打乱了美苏双方的战略计划。美国人以为中共进军东北是受苏联唆使,于是也鼓动并帮助蒋介石国民政府出兵东北。懵逼的苏联人一面拒绝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大城市,一面鼓动中共高层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而毛泽东则临危不乱,一面亲自赴重庆谈判,一面命令进入东北的部队利用苏联驻军不晓得潜在的国共内战,灵活行动,不占领苏军控制下的大城市,而去占领苏军控制不了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用自己惯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来应对一切变局!

只是,中共在东北尚未站稳脚跟,国民党军的十几万大军在美军海空掩护下也在秦皇岛登陆向东北开进。苏联根据《中苏条约》对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未加阻拦。而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虽有十万之众,却分散在各地忙着开辟根据地、建立基层政权,根本挡不住国民党军的推进。国民党军利用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的时机迅速抢占了大量的东北大中城市。等到1946年年初,国民党军进入东北的部队已有25万余人,控制了中长铁路中南段的大部分地区,继续向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四平及四平以北刚刚创立的北满根据地进攻。

形势显然对东北民主联军十分不利!自从国民党军进入东北以来,民主联军一直是且战且退,而国共双方针对东北问题的谈判也越来越激烈,同时美国和苏联也一直在注视着东北。因此,作为中共方面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需要一场胜仗。

于是双方在四平这个城市开始了双方军队进入东北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主力会战。东北民主联军8万余人以劣势装备在无险可守的四平与装备精良的10万国民党军血战,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将国民党军将国民党军的推进迟滞了一个多月,为后方根据地的建设赢得了时间,最主要的是就东北和战问题与国民党方面的谈判赢得了筹码。四平之战结束前后,国民党高层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东北之际,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就率部在山东发动攻势行动,威胁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蒋介石被迫从东北战场抽调两个军进入山东,东北战场因此暂时沉寂,而遭受重大损失的东北民主联军则有了宝贵的喘息时间,更重要的是统一了思想,彻底丢掉和平幻想,开始大规模的、脚踏实地的建设根据地,巩固后方的工作。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果断进军东北很大程度上是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这一根本利益出发,而四平之战无疑是立足东北的关键之战。就这个意义而言,四平之战已经超越了内战这一范畴,而是美苏冷战的一次短暂碰撞。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被誉为东方马德里的四平是一座英雄城,作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四平市的是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辽宁省吉林省跟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与外界往来通常的交通便利也让四平市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还有物流节点城市。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战时兵家征战的必争之地,四平市就是这样。所以要问四平市为什么会被誉为东方的马德里,简单直白的说,就是因为在四平有过四战四平、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等几大有名的战役,这些战役为后期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者可以这么说吧,没有这些战役辽沈战役很难取胜的。位于铁西新华大街附近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就十分详细的介绍了这些战役并且展有当时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文献,在那里可以了解到更全面关于四平的历史。以上内容为悟空问答吉林新鲜事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吉林新鲜事


既然提到四平是东方马德里,那就要看看当年西班牙马德里保卫战是什么情况?有哪些地方和四平保卫战相似。


首先西班牙马德里战役的爆发背景和四平保卫战相似。


当年的西班牙国难当头之际,共产党号召全体西班牙人民团结起来,与叛军斗争到底。成千上万痛恨封建君主制度和法西斯主义的人参加到这场保卫马德里的战争中。虽然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只有旧式步枪、猎枪、手枪、刀、手榴弹等,但共和军因为有了他们的参与而充满着生机。

当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想独占中国,率先接手各地控制权,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在百姓支持下浴血奋战,终于把政权夺了回来,交到了人民手里。


其次是位置重要性相同,马德里是西班牙通往欧洲的要道,四平是东北的交通枢纽要地,所以两地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再者两场战役的对抗次数和激烈程度相似。


两场战役都是有四次交锋,战争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有大量的军队和人民在保卫战中牺牲,在战争紧要关头,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如马仁兴等。


最终都是以人民军队以弱胜强,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迹。

结合以上几个相似之处可以看出,四平就是当年的马德里,所以被誉为东方马德里。



关于四平的那些事,可以关注老萨,可以私信我,老萨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四平那点事。


交通广播蛮子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交通大优越性,决定了四平的战略地位,四平是东北的重要军事基地,,在解放战争期间,四平战役名闻中外,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马德里"。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四次大战役,历时两年,第一次是四平解放战,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40万兵力,累计战斗52天,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被歼灭,我军也牺牲了3万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四平又被誉为"英雄城"。

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歌中唱道“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四战四平街,威名全国扬,我们越打越硬,越战越坚强,跟着英明的毛主席,嘿!勇猛地向前进!”仍传唱至今,先辈们的物产注意革命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