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

那日,我們從阮涌尾入旨亭街過阮涌尾二巷、皮鞋巷來到中山路與和平路交叉路口,李翠薇在和平路尾稍稍休息,我到果巷中拍攝老房子照片,等我從中山路上邊拍邊走過來時,看到她衝著我又是揮手又是高聲地叫:“李老師,快過來!”我知道,她肯定又有新的發現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拐彎處的梳頭婆

快步走過去,循著李翠薇的手指的方向望去,我不由得叫出聲來:“挽面的。”“東莞人把‘挽面’稱作‘絞毛’。”她馬上糾正道。果然在和平路尾與中山路的轉彎處的騎樓下,有一位五、六十歲的大姐正準備給一位女孩做美容。

據說以前從事絞毛這個行業的人都是女性,她們不論年紀大小,統一被稱為“梳頭婆”。東莞民間有一俗謎:“四腳相碰,四目相向,一人咬牙根,一人在忍痛。——猜一生活行為。”謎底就是絞毛。

我們打量著這個小攤檔。攤檔上擺放的東西很簡陋,一張有點破舊的桌子,兩把普普通通的四腳平凳。七、八把塑料梳子雜亂地放在桌面上,桔紅的、粉紅的、深藍的、淡藍的——這讓我有點納悶,這麼傳統的小手藝竟然不用木梳、牛角梳……也許,低成本也是她所追求的吧。桌邊放著一把剪刀,剪刀的一邊塑料柄破了,但是看樣子主人早已習慣了,沒捨得丟棄。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莞城中山路上梳頭工具

還有一隻毛刷,黑色的,長長的毛……最為顯眼的還是一個大鐵盒子,盒子內有一藍色的塑料盒,盒子被分成兩個隔,一隔內有一大一小兩團粗粗的棉線。另一隔內則是三塊大小比較接近的白色粉團。李翠薇在旁邊說:“這就是我們的小說《青絲,為誰梳起》中提到的七姐粉。”“哦!原來真的有美容功能哦!”我笑著應道。鐵盒內還有兩把剪刀,三把剃頭刀,一黃一白一粗一細的兩根骨簪……

梳頭婆已經開始工作,她用花布帶將女孩頭上烏黑的的秀髮束起來。雖然她的年紀有點大,但動作異常靈活而機敏,中分的頭髮有點灰白,身材有點發福了,一襲寬大的短衫罩在身上,一條老藍布的九分褲子,光著腳板……這種赤腳的樣子是那樣的東莞化、生活化……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工作中

女孩的身上罩了一件藍色的工作圍裙,靜靜地坐在高凳上等著絞毛。梳頭婆也花眼了,瞧!正在擦拭著那副銀白色的金屬老花鏡。她帶上了眼鏡,立馬進入了工作狀態。她認真地給女孩的臉上搽上七姐粉。女孩的臉上頓時煞白了。放下粉,梳頭婆把盒子裡的棉線頭拉了出來,一口叨在嘴裡,左手大拇指一挑,右手纏著白色膠帶的大拇指、中指也將線繞在指頭,頓時,右手前出現了一個三角形。

阿婆首先從塗了粉的額頭開始,三角形的棉線在她的手中運動如飛,隨著三角形的收放縮小,女孩的額頭瞬間光潔起來……

小攤檔旁邊坐著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這位剛剛請梳頭婆理完髮的阿婆見到我們便打開了話匣子,熱情地用地道的東莞方言與我們說著昔日街頭梳頭婆的故事。”看來,這個古老的職業還真是有存在的必要。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在絞毛

“以前這樣的梳頭檔裡還有一個裝了清水的瓷罐,瓷罐裡面泡了一片藤刨花。”阿婆笑著對我們說道,“用那片藤刨花泡出來的水梳頭,頭髮又亮又滑,還能保持形狀,比你們現在的髮膠好多了!”“那現在怎麼不用了呢?”我們追問道。“呵呵,上哪裡找那樣的藤啊,以前在大嶺山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現在不行嘍!”阿婆直了直身子,深邃的眼神彷彿又把她帶回到年輕時的那個年代……

李翠薇有意識地坐在長長的連椅上,正在‘絞毛’的女孩的妹妹正在望著姐姐,李翠薇就和妹妹聊了起來:“你常來絞毛嗎?絞毛疼不疼呢?”女孩笑了:“嗯,常來的。不疼!尤其是經常絞毛的人就更不會感到疼了。我們一般一個月來一次。因為沒有公交車直接到這裡,所以有時可能兩個月才能來一次。”女孩很認真地說。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仔細地絞毛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打量這一對姐妹……她們的年齡都不大,卻十分喜歡這傳統的美容方式。這兩個女孩都是東莞人,都在某大公司上班,平時工作特忙,根本就沒有時間,只能抽休息的時間來此做一下簡單的美容。

梳頭婆的絞毛程序已經從額頭轉向臉頰、唇、下巴……只見梳頭婆口中叨著長長的棉線,敏捷地從剛才說過的鐵盒中拿出一個小夾子,靠近女孩坐下來,開始修眉毛。只見梳頭婆兩手左右翻飛,很快女孩的臉上出現了兩彎細細的柳葉眉……又換工具了,梳頭婆居然拿起了一把鋒利的剃頭刀,輕輕地在額頭、兩鬢滑過……看來梳頭婆已經開始絞毛的掃尾工作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打赤腳的老莞人

可是,我們卻猜錯了。只見梳頭婆認真地整理了一下女孩脖子後的頭髮,用花布帶紮起來,原來梳頭婆還要幫女孩的脖子後面絞毛。梳頭婆的脖子有節奏地一伸一縮,手中的棉線也隨之靈巧地運動了起來……很快,梳頭婆又祭起了剃頭刀,女孩低著頭,一動不動地任憑梳頭婆大顯身手。不一會兒,女孩的脖子已經光滑如玉了。解開頭上的花布帶,女孩來到了梳頭婆工作臺前懸掛的鏡子前整理一下凌亂的頭髮,重新紮成了馬尾辮……她滿意地輕輕擦去臉上多餘的粉,並沒有馬上洗臉,李翠薇有點疑惑地盯著看。梳頭婆有點賣弄地告訴李翠薇說:“過半個小時後,洗臉才最好。那時被絞毛的毛孔才會癒合。才不容易發炎。”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專注神情

女孩的妹妹坐到了梳頭婆的面前……梳頭婆告訴我們,她今年六十歲了我原來在東莞中學的食堂工作。以前在學校工作時,她經常給一些食堂裡的女工絞毛。“八幾年的時候食堂承包。我就出來了。閒在家裡一段時間。後來就在和平路這兒看到有個絞毛的婦女,就拜她為師正兒八經地跟她學起了絞毛的手藝。”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光溜溜脖子

梳頭婆果然快人快語。我也樂了:“老闆娘,我一定替你好好宣傳一下你的手藝,讓東莞人都知道和平路有一個梳頭挽面的高手。”梳頭婆爽朗地笑了起來,她朝工作臺邊的廊柱上努著嘴說:“呶!那兒是我的電話。”隨著看過去,果然見到一個號碼:22211145。旁邊還有一行字:“九毛電話。”後來我才知道東莞話“九”跟“絞”是同音的,呵呵,又學了一句東莞話!正在這個時候,遠處又過來了幾位婦女女孩,小攤檔前頓時熱鬧起來,絞毛的生意實在是太好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李翠薇斗膽體驗“絞毛”

看著梳頭婆有點自豪的樣子,李翠薇似乎動了心,決定“臭美”一下,體驗這一古老的美容法。 “後來,師傅家裡有事,全家都搬到香港去了。這個小攤檔也就給我了。”梳頭婆仍在繼續著她的故事……其實絞毛這一美容法,我在2006年初到廣東普寧時就注意到了,只是苦於沒有親眼目睹全過程。絞毛,主要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吧……絞毛,又叫挽面,也叫絞臉、扯臉……聽普寧的朋友說:“廣東女孩子在十五、六出‘花園’的時候就可以挽面的。還有女孩出嫁時,這是一定要挽面的。挽的意思在潮汕方言中就是拔的意思。”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一毛不苟地絞起來

聽剛剛挽過面的女孩講:“絞毛後,臉上的汗毛不容易再長出來。還能保持臉上皮膚的光滑。如果用剃刀刮臉,就很容易讓臉部粗糙,且汗毛越來越粗,生長也越快。”又聽梳頭婆侃侃而談:“以前東莞的理髮店門口都貼著‘女人恕不接待’的字樣。當時在大西路、振華路、和平路、中山路……街頭巷尾出現過不少專替婦女服務的梳頭檔。早期的攤檔主要是給人梳頭的多。呵呵,其實經常會有一些新娘或婦女來我這裡開面、梳頭的。”梳頭婆的話把我的思緒彷彿帶回了從前那個古風淳樸的歲月……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絞毛之餘還要動刀哦

“嘶——疼啊!”我扭頭過去,只見李翠薇的美容已經結束了。她一摘下紮在頭髮上的布帶就迫不及待地掏出紙巾一邊擦著眼淚一邊說道,“眼淚都疼出來了!”“第一次絞毛是這樣的啦,過個把月再來就不會這樣啦!”坐在一邊的阿婆笑著說道。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梳頭婆絞毛美容

舊時東莞的女孩在出嫁前一天必然要開面。注意此處叫開面,不叫挽面,更不叫絞毛。開面又叫修容禮。給人開面的梳頭婆一定要是“好命人”,必須具備夫妻雙全、兒女雙全,最好是四世同堂的中、老年婦女。開面後,就把髮髻梳成新娘髻,再插上釵鈿首飾……“呵呵,你那時開面了沒?”我忍不住打趣道。“沒有。那時候似乎沒有了這個行當。”李翠薇認真的說道:“我在香港倒是見過這樣的梳頭婆,她們主要是挽面、修眉,聽說這個行業近年在臺灣也悄然興起了。”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絞毛美容後神情

原以為現在“絞毛”這一美容之法在東莞已經式微,誰知今日所見所聞,方知別開生面,生意紅火著呢!我們真心期盼這一古老的美容法能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讓更多的人領略到這一美容的無盡的魅力……


本文選自《東莞城跡》

老手藝|東莞街頭的梳頭婆

一本東莞人必讀的書—《東莞城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