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連載(二):畫出情緒很管用,父母正確解讀孩子行爲更重要

文/桐陽媽

原創連載(二):畫出情緒很管用,父母正確解讀孩子行為更重要

大家正在唱著歌,悲傷突然停下來。

喜悅問:“你怎麼了?”

悲傷說:“情緒是被允許的,我們天生自帶的。我想到評價叔叔的討好妹妹,她媽媽告訴她哭是不好的。每次她哭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就知道哭,你還會什麼? 不許哭,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憤怒急忙說:“我也碰到一次,評價叔叔說:倆孩子正好相反,討好是悶葫蘆一個,問啥也不說。倔強像頭牛那樣倔強的很,愁死了。”

這時候,爸爸過來了:“交通現在還沒好,恐怕這次旅行┉”

還沒等爸爸說完,憤怒接上話:“爸爸這次旅行叫情緒之旅。”

媽媽說:“很多人認為情緒是不好的,認為哭是脆弱,沒出息,怎麼讓他們認識情緒呢?”

恐懼說:“那些三四歲孩子,語言詞彙還不豐富。說這些憤怒,恐懼呀,他們肯定聽不懂。”

媽媽說:“雖然媽媽學習了好多年,從成人走到兒童世界,還是比較困難,總是習慣用大人的思維考慮孩子的問題。要不你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辦法?”

悲傷驚訝:“讓我們想辦法?”

媽媽給孩子們傳遞了信任的眼神:“你們發揮自己的才能,相信你們能夠有好方法。”

四個孩子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

悲傷說:“我們先告訴她,哭是可以的。我想到的詞,大家別笑我啊。”

恐懼說:“說說看,沒人笑你。我們又不是評價叔叔。”

悲傷說:“我們告訴她哭就像尿尿,拉便便一樣,尿尿就是把多餘的水排出去,便便就是把不消化的拉出去,哭就是把情緒表達出來,哭和尿尿一樣,把情緒流出來,就不憋著了,心理就舒服了,哭是可以的,想哭就哭。”

恐懼說:“尿尿和便便不是髒話,這就是每天經歷的,不要有羞恥感。”

憤怒說:“可是有時候憤怒的時候,不想哭呀,想跺腳,想摔東西。這個我體驗最深了。”

喜悅若有所思:“認識情緒,不僅僅是哭,要把這四種基本情緒都表達出來,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圖畫書。”

憤怒驚奇:“圖畫書?”

喜悅說:“對,把情緒畫出來。每一種情緒畫一幅畫。大部分孩子都喜歡圖畫,憤怒用什麼代表呢?”

憤怒說:“這個我最清楚,憤怒的時候就像火山爆發。”

悲傷說:“悲傷就像下雨。”

恐懼說:“恐懼就像黑暗,天黑了,不敢出門。”

喜悅說:“喜悅就像太陽,陽光明媚。”

說畫就畫,孩子們各自畫了圖畫。

憤怒畫了火山爆發,又畫了一幅憤怒的臉。

恐懼畫了黑夜,又畫了一幅恐懼的臉。

悲傷畫了下雨,又畫了一張哭泣的臉。

喜悅畫了太陽,又畫了一張笑臉。

喜悅說:“通過這些圖畫,我們完成了給情緒命名。這樣三四歲的孩子,一看就知道是那種情緒。其實每個孩子心中代表情緒可能不一樣,也不一定畫出咱們這樣,可以畫成紅色代表憤怒,藍色代表悲傷,黑色代表恐懼,黃色代表喜悅,只要能表達出情緒就可以了。”

原創連載(二):畫出情緒很管用,父母正確解讀孩子行為更重要

孩子們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拿給媽媽看。

媽媽稱讚 “大家的創意,真是非常好,孩子們,是不是體驗到了,不沉浸在情緒裡,能夠開發智力。”

恐懼說:“其實恐懼沒那麼可怕,做起事情來,啥都忘了。”

悲傷說:“讓孩子們認識情緒了,允許情緒了,可是有些父母經常發脾氣,一件事反覆問,反覆批評,反覆評價。父母會把孩子拉低的。”

恐懼說:“悲傷,你現在特別敢說,我也向你學習。父母內在有情緒,不說原因,反覆的發洩孩子身上,看起來是孩子不聽話。”

憤怒說:“兒童瞭解大人也難,大人經常也不表達情緒,說是愛孩子,其實也是在不斷的控制孩子,要求孩子,那個時候我怒火中燒,覺得大人好假。”

媽媽非常驚訝:“原來你們心中對大人看的這麼清楚。謝謝你們,你們是鏡子,媽媽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

喜悅俏皮:“我們陪著媽媽一起成長。”

媽媽說:“有時候,大人對孩子們有情緒,是他們不瞭解孩子的行為,孩子語言跟不上,不是通過哭,就是通過鬧在表達。大人就會認為這孩子怎麼這樣,怎麼說了還是不聽呢?也就是有些行為,父母們剛開始是忍讓的,可是孩子一直在鬧騰,父母終於忍不住了,開始爆發了,當然相互受傷了。

憤怒說:“我小時候經常跺腳,在地上打滾,就是表達能力欠缺,不是不想告訴父母,語言真的跟不上。”

悲傷說:“我們也的讓大人瞭解我們呀?”

媽媽鼓勵地眼神:“怎麼讓大人讀懂孩子的行為?”

悲傷拍著胸脯:“我們四個把自己小時候的行為描述出來,讓大人正確的解讀。”

憤怒說:“對呀,這是個好主意。我先說自己,什麼時候會憤怒?

別人搶走我的玩具。我就想打他。想大聲吼。鞋穿不上,我就很憤怒。我會把鞋摔的到處都是。襪子穿不好,我就會把襪子扔掉。玩具沒拼好,我會很生氣,會把玩具給摔了。如果爸爸說,爸爸幫你拼好,這個時候我會更生氣。”

喜悅說:“原來你摔那些玩具,不需要拼好。扔鞋子,脫襪子不是故意的,是對自己生氣啊?”

憤怒說:“對啊,我所有的行為都不是故意的,我受到挫折了,體驗到自己無能,我只需要看見我的憤怒,安慰我,理解我,鼓勵我下次還可以,而不是要一個拼好的結果。

所以,只要爸爸說,你看我重新給你拼了一個,已經好了,我就更生氣,不是我原來的,不是我自己拼的,我會再一次摔了,喊著,不要,不要。”

悲傷說:“憤怒,你說的太對了,一次小朋友把我的玩具摔壞了,我傷心流眼淚,奶奶說,我再給你買個新的,這有什麼好哭的。”

憤怒說:“其實只需要說,把你的玩具弄壞了,你很難過,你就好很多,對不對?”

悲傷說:“對呀,我不需要新買的,只需要奶奶看見我的難過,抱抱我就好了。”

恐懼終於忍不住了:“當打針的時候很害怕,姥姥和我說,打針不疼,勇敢點。我就更害怕看到護士姐姐,拿著那麼長的針,我怎麼勇敢呀。”

喜悅終於理解了大家的感受:“姥姥和你說,打針有些害怕,也有點疼,有姥姥陪著你,你就好了。”

恐懼說:“是啊,大人總是按照他們想的來,我們的需求又不多,只需要看見,陪伴,不要否定,不要嚇唬我們,不愛你了,不要你,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恐懼呢。”

憤怒說:“只要大人否定,看不見我們的情緒,我們就會鬧騰,讓他們看見,他們看見了,咱們也不想費那麼大力氣。

恐懼說:“不過大人們,會認為這是熊孩子,無理取鬧。”

憤怒說:“給貼上熊孩子標籤,我們有好的行為,他們也不看見,不會相信是好的,我們只有更壞,要不怎麼對不得起壞孩子的稱號呢?”

媽媽過來了:“媽媽聽見你們的心聲了,沒有壞孩子,只有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孩子。”

悲傷說:“媽媽那一招特別管用,溫柔而堅定的原則:不評價,不否定,不發脾氣,遇到這種情況,我知道哭鬧也沒用,只好自己妥協了

。上次我和媽媽要一個毛絨玩具。媽媽說,你的需求沒有錯,但是媽媽今天不能滿足你,你沒得到玩具,很難過,媽媽可以陪著你。”

喜悅說:“媽媽沒有責怪你,也沒說你那麼多玩具還要,你悲傷的情緒會來也會走,對不對?”

悲傷:“對啊,我只難過了5分鐘就好。”

憤怒說:“主要媽媽經常像我們表達我愛你們。遇到我們搗亂,她說這種行為,我不接受,並沒有否定我們的人格,處理的時候是,就事論事,我發一會脾氣,自己就好了。”

媽媽充滿了愛意:“媽媽看到你們的進步,現在我們總結一下0-6歲孩子處理情緒的步驟:

1.允許孩子有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

哭是被允許的,就像尿尿一樣,哭是在發洩情緒。

2.和孩子一起畫出情緒,給情緒命名。

3.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安慰孩子。

當想怒吼的時候,跺腳,摔東西,小臉通紅,這個時候可以說:我很憤怒,請理解我。

當撇著小嘴流著眼淚,失去玩具或者是沒被滿足的時候,可以說:我很悲傷,請安慰我。

當聲音顫抖,嚇得想找大人陪伴的時候,可以說:我很恐懼,請抱抱我 。

當活蹦亂跳,想和別人分享的時候,可以說:我很喜悅,願意分享。

4.放下成人的思維,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陪伴孩子。

原創連載(二):畫出情緒很管用,父母正確解讀孩子行為更重要

媽媽問:“孩子們,看看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恐懼說:“媽媽,我上次看到討好的爸爸和媽媽在吵架,她嚇的咬手指頭,哥哥倔強在旁邊登大了眼睛。”

媽媽說:“夫妻關係不好,總是在孩子面前吵架,父母臉上寫滿了情緒,孩子認識太多情緒,也沒用。

所以與情緒做朋友,不僅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與情緒做朋友,父母瞭解了自己,慢慢就會讀懂孩子,孩子也可以反哺父母,帶動父母成長。”

憤怒好奇:“什麼是反哺?”

下週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