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我国信访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公民提供一种权益诉求和权利表达的制度性渠道,是公民对党和政府进行监督的一种权力帮扶救济制度,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上访是公民不满意基层组织的处理结果,而向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的一种途径。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同时也是上级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信访是指公民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的方式反映问题,也是指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

但信访制度在运行中开始偏离其应有的功能定位,很多地方的信访工作陷入尴尬和困境,出现了诸多信访乱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司法行政秩序、降低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耗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给民主法治建设和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了巨大挑战。

分析

中国老百姓历来就有“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法”的传统,突出表现为五种错误认识:

一是信访不信法

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但上访人却偏要走上访之路,认为通过信访途径,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更快也更好,当眼前利益一时未得到解决就不断缠诉、闹访。

二是信上不信下

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才会真正为群众着想,而错误地认为下级机关和基层干部只会欺骗群众。

三是信多不信少

认为只要来的人多、造成的影响大,法院压力就大,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四是信闹不信理

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凡事只要不停地闹,不停地缠,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

五是以信访之名,骗取钱财

这类上访户信奉熟能生巧,并以自己失败的上访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对专业的非正常上访理论,以专业上访人士的身份,大肆骗取同行和战友们的钱财物,直至走上犯罪道路。

乱象一:信访而不信法的非法访

当下很多老百姓都存在这种认识误区,认为自己有难事、伤心事、蒙冤事就必须要上访,很少想到有纠纷、有矛盾、有问题去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他们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理念,上访往往是有理理直气壮,无理胡搅蛮缠,不是拦车堵路,就是冲击机关、越级上访,问题得不到处理就反复上访,以此要挟、逼迫上级机关就范,从而达到解决自己诉求抑或获取利益的目的。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比如农民工领不到工资之后,第一时间不是起诉老板,正常维权,而是爬上高压电杆往下喊话、爬上高楼楼顶准备往下跳,或是直接带了孩子老婆住进相关机构办公室。

比如民间斗殴,有人被打死了,死者家属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抬了尸体直接放到县政府门口,要求县长县委书记处理。

还有一些纯粹是生活困难,不努力找工作的,找到了工作又嫌弃工资低的,一律要求政府负责;或是房子买到手后,发现并不是广告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时间不是起诉开发商,而是聚众拉横幅去找政府出面,甚至集体手拉手堵路,堵高架桥。

乱象二:信上不信下的越级访

自信访制度实施以来,老百姓膜拜上级,相信领导,喜欢越级上访的现象就没有断过。虽然上访群众都知道越级上访于己于政府都有不利的一面。从政府层面讲,越级上访既影响政府机关的工作秩序,又影响社会的稳定;从上访群众层面来看,他们付出的代价更大,要跑更多的路花费更多的钱,但他们还是坚信上级比下级有权,清官、青天都在上面,跑上面能解决问题。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尤其是那些想蒙混过关,浑水摸鱼的的非正常上访户,更是迷信越级上访。这些非正常上访户往往不喜欢到基层单位上访,他们一上访就是赴省进京。他们嘴里说是上面的是好官是清官,坏就坏在基层干部。

事实上是因为基层干部知根知底,最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他们的诉求,知道他们上访的有理还是无理,蒙不住。所以他们很少去找基层干部反映情况,也不要求基层干部解决问题,而是与那些真正有理的越级上访群众一道,鱼龙混杂,混淆视听。

一旦这类非正常上访户通过越级上访得到了不应得的好处,不但激起了他们反复上访的热情,而且诱发攀比,出现了新的越级上访高潮。为此他们还特地“创作”出一些顺口溜:不访乡、不访县、要访就访国务院;上访有诀窍、缠闹是首招、要是不见效、反复往上跑;一哭二闹三上吊,有理无理往上告……

乱象三:信多不信少的群体访

正常人所理解的“人多力量大”一般是指比较正面的集体的力量。但在一些非正常上访的过程中,这种力量已被少数上访人曲解利用,他们抱着侥幸的从众心理,一方面认为上访的人员众多,政府肯定会让步。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参与的人越多越安全,即便堵门堵路、冲击党政机关、围攻国家工作人员等出格行为,也不用担心受到惩罚,毕竟法不责众嘛。

乱象四:信闹不信理的缠闹访

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凡事只要不停地闹,不停地缠,就会引起重视,就能得到解决。

这类非正常上访户态度过激,言语要挟,行为极端。有的当事人为了获取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利用社会对法院机关或上访活动的关注,通过拉横幅、集体围堵法院大门、到办公场地静坐或大声喧闹、威胁承办人等过激方式缠诉闹访,以达到给法院和承办人施压的效果。

如刑事案件开庭当天经常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在法院门口聚集,以人墙的方式拉开十几米长的标语,要求判处被告人死刑。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在一些争议较大的民事案件审理中,有的当事人甚至扬言:如果结果不如意就进省、进京,有的表示判决不公将四处反映承办法官有问题,有的干脆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扔在法院走廊不管不问。

乱象五:以专业信访之名,骗取他人钱财的犯罪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这类非正常上访户借信访之路来求财谋生,则为绝大多数信访群众所不齿的。

比如少数专业的上访户,爱钻信访政策的空子,明明是无理上访,抑或是依法已处理好的访案,为达到借信访之名谋生求财的目的,他们长年累月变着访由赴省进京上访。

他们除借信访维稳来给当地政府施压,捞取各种慰问金、救助金之外,还通过为他人代写上访诉状、提供重要领导电话号码、带路找中央各部委机关、代人上访喊冤申诉、传授自己上访“成功做法与经验”等途径获取同行兄弟姐妹的报酬,甚至充当保安“卧底”检举他人非法上访而获取政府机构的“信息费”。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某地为了稳控“上访老户”不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每到节庆敏感时期,则由财政拨款:每人每次发给500—5000元不等的“困难救助金”。能够答应并承诺全年不去越级上访的“上访老户”每月可以固定领取600—800元的固定“工资”。

据不完全统计,采取这种方式“维稳”的地市和县区在全国也不在少数,因为每次派人到省里、北京接访的费用累计可能比这样做还要高。

某张姓上访专业户,长时间在北京上访,所在地政府多次想就其所谓的诉求一次性解决到位,但张某每次都以种种理由予以拒绝。据了解,当地政府每年给他的维稳慰问济困费用有近3万元,加上其在北京长期上访过程中,代为他人信访提供服务,每年都可获得8—10万元的收入,仅此两项,上访专业户张某的年收入便已突破十万元。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结语

近年来,信访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一个头疼的问题,公民缠访、闹访,引发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问题甚至成为常态。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而大部分公民之所以“信访不信法”,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司法权威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司法是最终裁决这一意识。

因此,早日将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才可谓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式非正常上访五大乱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