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掌柜的说

快过年了。

这几天有没有被那篇《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生万字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6年》的新闻刷屏?

养儿20多年,辛苦教育栽培他到北大毕业,美国留学,结果儿子不但不念亲恩,恨不得斩断所有血缘联系,把父母当仇人,写下15000字诉状,把自己人生里所有的不顺遂都归结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祸害。

光看标题、读读故事梗概,你就会觉得这样的亲情关系很让人寒心吧?

但人民日报官微那篇200万阅读下的2万多评论里,也有近半的读者是站在儿子的立场上, 感同身受的——虽然当事人的行为过激,但他所列举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过度控制欲带来的身心痛苦,似乎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如今被戏谑地归类为:

中国式育儿:倾其所有,培养仇人!

中国式独立:没和爹妈翻脸,就不算长大!

中国式爹妈:你不听话,就是最大的问题!

……

想到写这一段,是因为2月2日本周五上映的新片里,恰恰有一部探讨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电影《坏爸爸》,爸爸在儿子眼里“坏”到什么程度呢?

恨不得一脚油门,撞死他!

1、


《坏爸爸》的片头就是一段激烈、火爆的父子飙车戏。

爸爸萧大海( 邵兵 饰)领先,下车。

儿子萧寒漪(孙绍龙饰)满面怒火,一脚油门踩过去,恨不得一车头就把眼前的男人撞飞。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这两个车手之间是父子关系。

年轻男人脸上写满的那种愤懑、浑身张扬的怒气、咆哮声里的不甘,都让我误以为两个车手之间,除了车技上的竞争,还可能有着某种不共戴天的仇恨。

——毕竟,硬汉邵兵演的老爸看上去就像是个有钱的大叔,是不是把贫穷小车手的女朋友给抢走了?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然而答案比这个残酷多了。

这是一部相当现实主义的电影。

随着剧情的展开,你慢慢地会了解到两个车手之间的“恨”是一种多么惆怅的无奈……

2、


萧大海如今是个成功的茶叶商人。

为人正派,急公好义。

深受公司上下员工的爱戴——至少,在萧大海心里,自己应该是这样一个人设。

比起公司的业务,儿子萧寒漪可能是更让他头疼的问题。

萧寒漪年轻叛逆,很早就搬离家门,好多年都没和他说过话,拒绝见面,拒绝沟通,见面亦如仇人。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最初也是不能理解那种激烈的恨,直到往事在双方的回忆里一点点剥开,才发现——不说话也有不说话的道理。

萧大海早年创业,工作繁忙,对儿子照顾有所疏漏。对儿子的关心,也挟带了粗暴和蛮横。

半夜起来发现儿子还在打游戏,一言不合拔了电脑插头;

儿子叛逆不服管,二话不说给送了“戒网瘾学校”。

3、


“戒网瘾学校”是个什么所在?

要看社会新闻的读者肯定知道,这就是人间地狱!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你能在新闻里看到的,都是很悲惨的例子:2016年9月,黑龙江16岁的女孩陈欣然(化名),从学校回来后,为了报复父亲,捆绑、拘禁母亲,生生饿死了自己的妈妈;2017年8月,安徽18岁的少年李傲(化名),送相关机构2天内,被惩戒致死;2014年5月,河南19岁少女灵灵和同学在学校里被教官体罚,一个死了,一个重伤……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随着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去世,见诸报端,这些非法的、不道德的机构也一家家被关门取缔,可是“坏孩子”总有,“蠢家长”不绝,此类机构的市场就不会灭。

更多的,是那些没被报道的孩子,他们怎么了?

《东方早报》的报道里写,一位“学成归来”的学生回家后,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剩下的日子就是为了让你们痛苦。从此我不做任何事情,让你们断子绝孙。”

知乎上也有很多匿名或具名的博主,用文字写下了自己年少时在这些机构遭到的非人待遇。

一个学音乐的孩子说,有一次被打得眉骨裂了,耳膜穿孔,直到现在事业都深受影响。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还有一个匿名用户写,哪怕那段培训的日子被父母“解读”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自己永远都不会原谅当初那个送自己去地狱的父母。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

电影里的儿子萧寒漪,在“戒网瘾学校”遭遇的非人待遇大概上面的新闻里都有提及,但电影叙事比较克制,只是通过寥寥几个画面的闪回,呈现了几段他被群殴,导致手部受伤,不时习惯性手痉挛的悲惨往事。

而悲剧的是,萧寒漪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赛车手。

这个手痉挛的后遗症,一次次地发作,让他在关键性的赛事中,一次次地败北。

所以,面对当年把自己送去“魔鬼学校”,一手断送了自己梦想之路的父亲,萧寒漪又怎能不恨?

4、


这应该是国内第一部聚焦“戒网瘾学校”后遗症这一现实题材的院线剧情类电影。

虽然是命题作文,但融入了商业性的叙事结构,有很多类型片的元素揉杂,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可看性。

难能可贵的是,父子之间的情感角力相当走心。

到底是爸爸更值得同情,还是儿子更让人怜悯?观影过程就像在举行一场谁更能赢得“观众同情心”的汽车拉力赛。

有时候是爸爸领先,有时候你又会站队儿子。

这是电影在叙事上最亮眼的地方。

父子之间,各自的秘密、伤痛,穿插在剧情主线里,从容不迫地一一交代,一会儿是父亲的痛,一会儿是儿子的苦,虽然呈现手法并不悲情,但观者能切身感受到彼此所处立场的诸般无奈。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萧大海是个坏人吗?当然不!

是个坏爸爸吗?很难说。

他对儿子的爱是纯粹的、发自肺腑的,能为儿子做的事情,都努力做了。有不到位的、走偏的地方,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不是他的初心。

就像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他资助公司的员工半工半读,去上大学,绝对是好老板一个,但看到员工要填的志愿是动漫专业,会直觉性排斥:“什么鬼专业”,然后让人家去改志愿。

这样的做人处事,是个可敬的人,但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很难受。

有着属于老一辈上位者的毛病:霸道、强权、武断而保守。

可能基于过往经验上的判断他都是对的,但指向未来的事情,却不一定。

显然,这一套做法,也常常用在他管教儿子这件事情上。

员工是员工,领了他的恩情,或许改志愿也只是难受,不恨;儿子不是员工,父母对他的恩情从出生时就开始沉淀,得到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被爱影响到的地方是全方位的,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就会恨。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总结过一种“权力型人格”:一个人强烈渴望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一旦得不到顺从就会让他怒火中烧、暴跳如雷。而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是这种人格最容易诞生的所在。

萧大海肯定是权力型人格。

他和萧寒漪的父子关系,就是典型的“权力型人格”笼罩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里,大多数儿子,长期生活在一个“老子说的话你必须得听”的模式里,作为被统治的一方,那种窒息感,会贯穿身心的每一个角落。

压抑、痛苦,无奈又绝望。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小到你几点睡觉,几时起床,留什么样的发型算好看,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像样,交什么样的朋友才能让他们称心;

一旦和父母的审美要求有所背离,面对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念叨和奚落。

大到你念什么学校,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挑什么样的车,怎么样处理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方方面面,总要以他们的意志为参考,碰到武断些的,一句话帮你决定人生的每一个走向。

以爱为名,捏子成土,塑成让他们满意的模样。

但孩子不是尘土,自由意志会随着成长日益壮大,如果学不会对父母说不,如果只能懦弱地夹在亲情和自我的扭曲、纠缠中不知如何自处,亲情带来的束缚和痛苦就会在他们的人生里蔓延。

好一些的,会选择自我隔离。

成年后建一个小家,能少回父母家就少回,少接触,少被约束,少痛苦。如片中的萧寒漪。

严重些的,如前文提到的北大学霸王猛(化名),12年不归家,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并将人生的不如意处全记在父母的帐上。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比王猛更严重些的,是对父权的极度恐惧下导致的过激行为,比如药家鑫。

对,就是那个开车撞了人,一不做二不休,将伤者刺了6刀致其死亡的杀人犯,在解释犯罪动机时,他曾说,非常恐惧父母知道我撞了人。

比起撞人,他更害怕的,是被父亲知道。

此类案件远不止药家鑫一例。

2003年,江苏的一名15岁少年,晚自习逃课想去网吧,没钱就翻进了一家别墅,被女主人发现的时候,他用弹簧刀杀了对方。14年后被捉拿归案,杀人者说,是为了“让她闭嘴,我怕我爸知道”。

5、


时代在慢慢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意识到,个体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

父母再爱,不能以爱之名去帮你做决定。

控制你的言行。

哪怕是父母之爱,也应该是有界限的。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而亲人之间一旦频繁的、过度的越界、干预,就是对彼此最大的心灵伤害。

越亲密,伤害越大。

你年幼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交什么样的朋友,做什么样的事情,父母有责任引导,却没办法强行干预,否则久而成习惯,你30岁时穿什么样的衣服,还会被嫌弃、指点,然后一见面就觉得彼此糟心。

那位化名王猛的北大学霸,他那封15000字的长信控诉里,其实你看不到父母对他做过什么令人发指的事情,最多就是从小有些保护过度,在择校方面过于霸道,在人际交往时该给孩子尊严的地方没留意保护。

但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王猛或许该去电影院看看《坏爸爸》这部电影。

电影里,上天给了一个父子得以沟通、和解的契机,让爸爸主动去接近儿子,意识到自己在儿子的成长过程里,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但现实里不会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沟通契机。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来自美剧《随性所欲》)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文艺作品来点醒我们自己。

最后:《坏爸爸》电影2月2日上映,排片会很少,想看要趁早。电影虽然是小成本制作,没有流量,没有大明星卡司,但胜在题材现实、亲情走心,不要等父母真正地要离我们而去,才去学会谅解他们。

谅解父母,才能接纳真实的自己。

尊重子女,才能收获真正的亲密。

这是两代人一起的修行。

什么样的“坏爸爸”,会让你气到想撞死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