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汉学”吗?儒学的人文精神实质是什么?

小刺猬的吉他声


儒学的范围很大,儒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国文化无疑是多元多样的,儒学只是其中一部分。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无疑是流动与变化着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是流动与变化着并与其他文化传统相交织的。但2500年来,儒学渗透到全社会上下,适应、调节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指引人们的生活,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习、教育过程以及私人修养与性情陶冶之中,是中国乃至东亚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极具草根性。儒学实际是东亚与我国走上现代化的基础与铺垫,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汉学,又叫中国学,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与现实之文化学术的通称。汉学与国学完全是可以不相干的。我们尊重也借鉴海外汉学家与汉学的研究成果,但要注意,那些研究多为枝节,缺少内在精魂。外国人视汉学(中国学)为纯客观对象,而本国人对国学自然地投入主观情感,怀抱温情与敬意的心态,而且身体力行。

  国人有义务接触本国经典,国人对国语、国文、国学应有起码的修养,反过来,国学又滋养国人。希望教育部门、社会与家庭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特别是在国民教育中更多地加入国学的内容,营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不能把国学狭隘化。国学的最高层面是国魂,即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的方面,那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所以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


道易森浩


汉学,是近代域外学术界,对与中国相关的各个领域学术全方面展示、系统研究的统称,范围包罗万象,儒学只是“汉学”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个人理解,儒学的精神实质简要概括就是“规范”,通过良好的规范,对人在社会生存过程中的思想、行为、技能等基本要素进行良好的引导!


源来缘聚


【寒柏陇卧子/答文】

首先,儒学是汉学的主流内容,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儒学人文道德的本质思想是“仁”,主张“德礼为治”;儒家学说是从周公旦的“礼乐制度”发展而来,孔子是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寒柏陇卧子以下述观点来说明一二:


儒学的奠基人周公旦和“礼乐制度”

周公是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叫姬旦,史书上称他为周公或周公旦。

其一生经历了商末周初这样一个王朝更替的历史时期,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军事和文艺才能、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他制定的“礼乐制度”对西周初期起到促进历史前进的作用,对后来各王朝统治阶级起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而制定了“礼乐制度”

史书上说:“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周公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⑴ 所谓之“礼”是什么?

周王是天子,是共主,诸侯是臣属;那就得有个君臣、上下之分,亲疏、高低之别。于是由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一套完整、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制度。

⑵ 所谓的“乐”是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商周两朝都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征伐打仗。

周朝的祭祀虽不像商朝那样天天举行、事事占卜,但举行祭祀时的仪式也很隆重,有乐有舞。出征打仗有不同的仪式,不同的乐舞;其它会盟、饮宴、婚娶、丧葬等,都有不同的仪式乐舞。这些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公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秩序,巩固周初王室的政权,在吸收了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后来历代王朝统治阶级确实起了很大的影响。孔子便受其影响很深,很重视西周的礼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改良礼乐而创建了儒家学说。所以可以说,周公旦是儒学的奠基人。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和其学说的本质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孔子创建儒家学派和编订儒学重要典籍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因政治动荡迁居到鲁国。孔子年轻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中年时代,因鲁国内乱而到齐国作高昭子的家臣,后来回到鲁国整理古籍和收徒讲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编订了《诗经》、《书经》、《易经》和《礼经》等重要古代文献;还删修了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们历史,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这是代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


—— 为什么说孔子继承及改良“周礼”,而创建了儒家学说?

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存得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心,所谓“周礼尽在鲁也”。

孔子受其影响较深,很赞赏西周的制度,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及“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因此,孔子很重视西周的礼制,把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的社会现象,看作是“天下无道”的象征。

但作为思想家的孔子还是很有远见,他赞同在一定程度上对礼乐进行修改。为了纠正“礼坏乐崩”的局面,对礼制的细节做了修正改良,提出“举贤才”的主张。另外,他还主张以德礼为治,强调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图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孔子对旧礼制作了修正改良,从而逐步产生及完善了其思想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


—— 儒学的本质思想和中心学说是什么?

与孔子“德礼为治”的主张紧密相关的,是他的“仁”的道德伦理思想学说,这是孔子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最为实质的重要内容。

“仁”这个词在孔子之前已经常被人使用,但作为哲学思想范畴而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仁”,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心目中“仁”的内容,并一再将“仁”与“爱人”联系起来,把“仁”作为他最高的道德标准。他特别强调“仁”就是“爱人”。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论语》中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并说“敛从其薄”,这实际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要“养鸡下蛋”,而不要“杀鸡取卵”的道理。孔子是劝告统治阶级要对人民讲“仁”,而不是残酷统治。

《论语》中还记载了不少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比如,许多弟子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其中弟子司马牛一问“仁”,孔子就根据其“多言而燥”的缺点回答他说:“仁者,说话谨慎,不轻易发言”。换句话说,孔子是要他“少言勿燥”,才能成为仁人。

因此,虽然儒家学说提倡“德礼为治”,孔子也将自己的“天道观”及“认识论”等观点带入到儒学中;但不可否认,“仁”之学说,才是儒学思想体系最重要的本质。


儒学与汉学的关系是怎样?儒学什么时候成为中华汉民族的主流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大思想家,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虽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和推行,但却被后来历代统治阶层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继承,逐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思想体系。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战国时代的思孟(子思、孟子)学派和汉代的董仲舒,以至宋明时代的二程(程颢、程颐)及朱熹、陆王(陆九渊、王阳明)的理学等重要阶段,使儒学有一个长期演变发展的过程。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到汉武帝时才开始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以至取得独尊的地位。孔子也从此被捧为“圣人”,儒学成了经典,儒家思想学说也成了中华汉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了“汉学”中的主要思想学说。

结语:当然,随着儒学的发展演变及不断充实,肯定融合了不同学派的思想,也揉和进来了各种学说。其中有的可从孔子本身的思想学说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和影响,有的是融汇了各个时代的思想学说,但儒家学说依然是汉代以来历代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孔子传》等。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书法、邮票及文史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