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中國的面積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嗎?

江鐵錚

說實話,不會。

但是,疆域恐怕不會有今天這麼大。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在清朝是和“清王朝”有關的問題,還是與“博格達汗”有關的問題。

要知道,清朝其實早早就設立了蒙藏院,後來改成理藩院來管理蒙藏事務,根本原因就在於,這很大一片土地的很大一群人,實際上是以“二元制帝國”的方式進入的清朝的版圖,即對清朝皇帝這個“蒙古大汗”的效忠。

自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開始,蒙古的共主大汗位置就發生了轉移,到了滿洲的大汗頭上,而順治皇帝在盛京登基時,內秘書院的蒙古文檔中,順治皇帝的尊號和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都是“汗”。

兩個月後,在北京再次舉行儀式時,內秘書院的蒙古文檔的記載變成了“即天子皇帝位”,成為了滿、蒙、漢的共主天子皇帝。

當然,如果沒有之前的“汗”位關係,後面的共主皇帝也就無從說起,事實上,隋文帝的聖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都曾經意味著共主皇帝的身份,不過當對方不再恭順時,在古突厥人的碑銘中,就變成了“唐家可汗”或者“桃花石可汗”,也就是另一個對等的政權統治者。

而這個共主身份,明朝的皇帝是真沒撈著的,如果說清朝沒能入關,由大明或大順來統一中原,那麼,可耕地不少的東北地區,很有可能會依靠人口和生產力的優勢,在棉花大量推廣的情況下,最終被漢文化圈實質性佔領。

但是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本身納入版圖,就是清王朝作為“多元”身份中的草原之主部分的必要,換成了漢家天子,在必然崛起的衛拉特蒙古的侵襲下,還會不會持續百年的與其在西方萬里之外拉鋸,就是一個需要考慮“性價比”的問題。

事實上,明朝肯定是一個內卷性的王朝,大量的資源都花費在了內部,現實中也沒有這種擴張的慾望, 甚至在其開國之初,所謂的廣大疆域,其實也是為了積極防禦,當防禦線的作用降低,或者成本提升過高時,他們會不停地向內遷移防線,直至成本最佳為止。

那麼,大順朝會不會有變化?

從李自成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政策來看,他的眼界可能還不如大明朝的職業官僚們,那麼,在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方向的用力,也就變成不可能了。

所以,可能從可耕地的角度來看,東北地區仍會被漢人朝廷佔據,其他的地方,就很難說了。


劉三解

不邀自答。

先說一下我的結論,如果清朝不入關,列強侵華的可能性會大大提前,並且將內地與邊疆地區瓜分乾淨,亡國滅種。到時候不用說18省,20世紀後東亞大陸上絕對是小國林立的局面。

清朝入關後,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征戰,憑藉著西來的火器、強盛的國力以及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武德,先後吞併了臺灣、黑龍江流域、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並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將大量的土地納入帝國直接統治之下,鼎盛時期疆域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末,民國也從清朝手裡繼承了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土。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土地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可以耕種的耕地、地下的資源、以及利用土地發展工業,都是對資源的利用;第二,地盤越大,戰略空間就越大,轉圜的餘地就越大。比如二戰時期,蘇聯憑藉其巨大的體量拉長了德軍的戰線,並最終轉入反攻;抗戰時期中國也憑藉巨大的國土使得日本在1938年暫停了侵略的腳步,畢竟補給線長,容易打不動。

其次,大一統的王朝可以憑藉權力的高度集中保證其獨立性。在近代,亞洲僅有少數國家能夠保證本身的獨立,比如說中國、伊朗、泰國。伊朗和泰國是引入外部勢力維持國內列強勢力的平衡,進而保證其獨立性;中國除了這個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地盤足夠大。反例就是南亞大陸上的印度,印度莫臥兒王朝衰落,國內土邦林立,英國佬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完成了對印度的吞併,使得英國國王的桂冠上多了一個“印度皇帝”的頭銜。

第三,如果大清沒有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或者說清朝沒有入關,那麼沙俄的南下絕對會提前。新興的準噶爾也無法有效面對沙俄的威脅,更別說已經衰落的蒙古和小國寡民的滿洲。以俄國人的貪婪,他們絕對會繼續南下染指華北,而以工商業立國的西歐,絕對不會坐視中國這一龐大的市場被俄國人獨佔,他們必然要進來分一杯羹。此時的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都已經在東南亞和南亞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殖民據點,對他們來說,只要國內統治者意志堅定,征服他們想要征服的地區並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排除尚未在東南亞建立殖民據點的法國都會插一腳進來。以明朝面對歐洲武裝商人蹩腳的表現,根本無法阻止歐洲各國正規軍的聯合攻擊,等待中國的只有被瓜分成殖民地,甚至亡國滅種的這一種可能。

而中國在近代之所以能夠維持獨立,並避免了奧斯曼帝國四分五裂的結局,正是因為清朝地盤夠大,洋人沒有那麼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通過租界作為貿易的橋頭堡,而且清政府能夠適時引入外部勢力來平衡國內列強勢力,使得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獨吞中國,從而避免了被瓜分殆盡的結局;同時也因為大一統王朝權力高度集中,通過《大清皇帝退位詔書》的法理,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結局,完成了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之間的平穩過渡,從而使得帝國的疆域、臣民被民國較為完整的繼承,其意義不亞於英國的“光榮革命”。

再者,自從中國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中國就被拉入威斯伐利亞條約體系,清朝能夠及時調整政策,將其所治下的疆域轉化為帝國主權領土,避免了更大的損失,並且為中國的領土主權奠定了法理基礎,這也是清帝國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貢獻。

好了,就說這麼多。


北洋海軍陸戰隊

最近比較流行是清軍入關才使我們的祖國領土有了如今面積和廣度,換一種說法就是假如清軍不入關,現在我們的國家的領土最多是漢地十八省!



當然有很多人會認同這一說法,認為正是清政府的入關,對新疆的準格爾和青海的羅不讚旦增等分裂實力的持續用兵才最終成就瞭如今廣袤的疆域!



先不說歷史不容假設這個鐵律,那麼既然假設那麼就要客觀的評價明末當時各方勢力的發展和預期,當時李自成佔據華北,建立大順,張獻忠佔據川渝,左良玉控制江南扶持南明王朝,關外皇太極率領的清朝等,而在蒙古草原的西部和現在的新疆地區則活躍著眾多的蒙古部落!



個人認為李自成、張獻忠等不具備建立一統帝國的能力和格局,而只能短暫的維持地方政權,而要麼被更加有野心和格局的後起之秀代之,要麼被其它地區的力量消滅,而呆在關外的滿清則決定山海關的吳三桂等清朝的三番會成為李自成等強勁的競爭對手!



滿清若不能入關,則基本上無法長期維持對蒙古草原的長期統治,從滿清入關後康雍乾三代帝王對準格爾等分解實力的用兵來看,大部分都是用綠營士兵和江南的財稅,也就是說滿清有可能很快會步遼金對蒙古草原的態勢,而野心勃勃的西蒙古草原的蒙古諸部,極有可能一統蒙古草原進而滅掉滿清,他們當然不會滿足僅僅佔領北方關外的土地,他們的雄心是恢復他們的祖先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夢想,必然的會對關內的幾個分裂政權動手,而且極有可能會一統天下的,而他們地處西亞,與向東方擴張的沙俄一直有聯繫,也甚至沙俄掌控西伯利亞對自己進駐中原的威脅,因此他們不會如滿清一樣,僅僅是和沙俄在在遠東苟合,而是一定會在佔領中原後,傾中原的人力財力將沙俄驅逐出西伯利亞又或者打回歐洲,甚至滅掉!



他們相對於滿清的優勢是當時的中亞和沙俄控制下的東歐,有不少蒙古部落和後裔的策應,民族認同感的召喚下,也許能再現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的輝煌,那麼一個比滿清更加偉大的朝代就會代替清帝國的存在,而與沙俄戰爭和交流,這個新的蒙古帝國,會在技術上更加開放,而有能力打通中亞的商貿通道,那麼或許直接終止歐洲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



也就是說滿清若沒有進關,如今的我們極有可能是一個領土範圍橫跨中東亞的超級大帝國,甚至這個帝國會造成其祖先成吉思汗沒有完成的征服日本的重任,那個時候的新的大帝國也一樣具備與歐洲殖民者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也許世界遍地都是這個大帝國的殖民地!


嘟嘟超

肯定不止漢地18省啊。

這個問題,大家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帶入明朝,但是,即使清軍沒有入關,到明末時,明朝的滅亡已成為必然。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清朝運氣逆天佔領天下,那麼統一天下的必然是一個漢族政權。縱觀所有的新興王朝,剛建立時,它的疆域都遠遠大於傳統漢地。


大家普遍認為,清朝拓土有功,將東北、蒙古草原及西北的納入疆域,而且對比的對象往往是明朝末年的疆域。這其實是偷換概念,的確,在明朝末年時,由於自然災害,官僚貪汙腐敗,黨爭白熱化,以及地主士大夫階層的貪婪等等諸多原因,導致明朝不但已經無法守住原有的勢力範圍,連傳統漢地都岌岌可危。但這個比喻本身就不公平,一個王朝新興剛成立時和他的末年,其疆域面積,軍隊戰鬥力,王朝的開拓進取精神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採取禪讓制,鳩佔鵲巢的晉朝、宋朝等王朝,其他白手起家的新興王朝,其建立初期必然是對外擴張的,疆域面積也遠遠大於傳統的漢地18省。哪怕是我們認為一貫保守的明朝,朱元璋建立之初,其疆域面積也並不遜色於清朝。


清朝當然拓土有功,我們也不應該否定清朝的功績,但是並不是只有清朝才這麼做,也不是隻有它才能做到。而最終決定中國領土疆域的還是實力,清初和清末那疆域就遠遠不同,沒有實力,佔據再大的疆土也守不住。而到民國時期,周邊邊疆省份沒有丟失,北洋政府則居功至偉,已經跟清朝沒有什麼關係了。


鳶飛九天2018

先說答案:不會!

理由:首先,每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初期都在積極拓寬領土,如果滿清不入關,將會有一個新的王朝代替明朝,索性就叫他新朝吧。

下圖為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這個王朝的初期在領土上肯定不會侷限於中原一個地方。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積極向外拓展領土的,雖然被北方的遼國打敗,結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勢。比如雲南的鎮雄縣就是在北宋時期才成為中國領土。

其次,中原王朝由於鄰國眾多,經常會面臨崛起強國的威脅。在大一統時期,這種威脅將會促使國家採取措施將其剿滅。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比如,漢朝時期對匈奴人的持續打擊和對西域的征服,隋唐時期滅亡高句麗的行動。

因為以上的國家政策,不難推導新朝的領土面積。

北方

東北方向的滿清不亞於高句麗對中原的威脅,新朝不會因為明朝的失敗而與滿清保持友好關係,而是會像唐朝一樣積極採取攻勢,恢復對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遷徙人口開發大東北。

正北方,蒙古各部已經在明朝和滿清的打擊下衰落,成為依附於東亞強權的傀儡!新朝在征服滿清後,將會順利征服北方蒙古各部。

西北方向,歷史上的準噶爾帝國崛起後,多次進攻漠北蒙古試圖統一蒙古各部的行為導致了清朝西征,這種威脅到中原王朝國家安全的行為會讓任何一箇中原王朝採取同樣的行動,征服!

西方

西藏從元朝開始就一直歸中原王朝管理。

新疆地區將會在新朝遠征準噶爾帝國的同時被收復。

南方

對南方地區的開拓將會最為困難,因為這裡叢林密佈,氣候炎熱潮溼,中原人很難適應。所以最有可能的是保持現有領土。

與沙皇俄國的關係

俄國的遠征軍很可能在東北亞地區與滿清殘餘勢力,新朝軍隊爆發衝突,人數稀少的俄軍將會被打敗。但是西伯利亞的嚴寒將會阻擋新朝繼續北伐的腳步。所以東西伯利亞地區將會被滿清統治,併成為新朝的附屬國!

所以,滿清如果不入關就會被迫遷徙到遙遠的西伯利亞。而新生的中原王朝不會僅僅統治漢地十八省,同樣會將東亞地區整合到一起。


歷史風暴

當然不止。



1.歷朝歷代前期都是處於擴張期,後面都是不斷萎縮,清朝也不例外。

很多人說明朝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按這個邏輯,其實清朝前面幾十年都是龜孫關外幾十萬平方公里版圖,到乾隆時期才達到鼎盛1300多萬平方公里,到宣統退位時候,就剩半個故宮0.36平方公里了。



2.清朝有鞏固之功,並無開拓之功。

很多人動不動東北是清朝嫁妝,沒有清朝中國就300萬版圖,這個說法是荒謬的,同樣邏輯,清末就剩半個紫禁城,而且清朝滅亡留下的是一個軍閥割據、四分五裂的國家,境內各種租界和勢力範圍星羅棋佈,要不是列強互相牽制,中國差一點被列強瓜分,一切歸零了。



具體而言:

1)東北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後面元朝、明朝也有。

2)蒙古地區。早在唐朝就有了,遼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區臣服明朝,接受冊封,也屬於羈縻管理範疇,最後清朝末年外蒙古也丟了,歷代努力幾乎歸零。

3)新僵地區。漢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



4)西臧地區。元朝第一次擁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過是繼承。

3.中國版圖是歷朝歷代奠定的,而不是隻有清朝。

秦朝:第一次統一中國。

漢朝:第一次擁有新僵版圖,把朝鮮半島北部納入版圖,將雲貴大部地區納入版圖。



隋朝:將青海地區首次納入版圖。

唐朝:首次將蒙古地區納入版圖,首次將東北地區納入版圖。

宋朝:深度開發了南方地區。

元朝:首次將西臧納入版圖。



明朝:改土歸流貴州,並大規模移民貴州和雲南,使雲貴永遠納入中華帝國核心版圖,讓中國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將南砂和西砂納入版圖,時隔千年將安南納入版圖。在中南半島設置三宣六慰,佔有半個緬甸,在印尼北部設置舊港宣慰司,雖然後面這些都逐漸丟了,但是開拓海外,經營海洋的戰略眼光,符合人類由大陸時代進入海洋時代的發展趨勢。



清朝:收復了大部分明後期以來丟失的版圖,並鞏固了各地統治,同樣居功至偉,雖然後面也丟失了很多版圖。



總結:中國現有版圖是歷朝歷代奠定的,都居功至偉!不能為了突出一個朝代的功勞,就抹殺歷朝歷代無數先人的歷史功績。更不能抹殺近現代無數先烈的歷史功績,沒有他們的拼搏,一切歸零!



如果還有人要這樣做,就請拿著清朝版圖找俄羅蘿斯要回外東北等地,要回多少,我就承認你奠定多少,否則不要再扯淡。


可汗說事

題主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清軍入關,中國的面積會有多大。那我認為,這個問題得主要看三個方面。

一,如果明朝得以延續。

中國歷史,我對明朝的歷史最為熟悉。我算一個較為理智的明粉。但是愛之深,責之切。明朝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侷限性是我並不喜歡的。比如,洪武永樂兩朝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陷入了和文官集團爭奪權力的模式之中。比如,東廠的設立實際就是因為皇帝需要太監來增強權力。比如,正德皇帝的玩世不恭游龍戲鳳,還可以說是樂於和文官集團爭一下權力(這也是正德放縱劉瑾的原因之一)。但到了嘉靖萬曆兩代,有一二十年的不上朝。就只代表了一點。皇帝已經認輸了,自知無法和滿朝文官爭奪權力。好比嘉靖,被海瑞罵的狗血淋頭,但無可奈何。而明朝歷史上敢罵皇帝的多了去了,並非海瑞一人。

而且,自朱元璋開始廢大都督府,打壓開國功臣(為穩固皇權。雖然擴大了文官集團的權力,但是武將被文官壓制,則文官再勢大也無法獵取皇權),但同時分封諸王,各路王爺擁有兵權。照這個態勢,只要皇族之間兄弟和睦,明朝繼續開疆拓土也是可以的。比如,在洪武朝,當時身為燕王的朱棣就多次攻伐北元,並取得不小的勝利。也就是,簡單說,朱元璋雖然壓制了開國功臣(主要為武將),也提升了文官權力,但扶持了自己的兒子們,讓兒子們繼續帶兵。這樣文武雙全,兵權還在皇族手裡,不僅政權穩固,而且還可以繼續開疆拓土。但是,太子朱標之死,則是一個變數。皇太孫朱允炆根本沒有朱標在皇族中的威望。並且隨著朱允炆消藩,再到朱棣靖難。這種洪武朝確定的文官主政,王爺帶兵的格局也被打亂。至此,除了永樂朝用兵安南(越南)和五徵漠北。在之後的歲月裡,文官集團一家獨大,武將集團、皇族、勳戚集團,在政治上無法抗衡文管集團,所以整個明朝再無開疆拓土。

而且文官壓制武將的現象愈演愈烈。從戚繼光為了打贏倭寇也要賄賂交好張居正(朝裡沒人,你想打勝仗?文官集團會各種使絆子)。到手持尚方寶劍的一品武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擅自殺掉(五品以上官員,哪怕你有尚方寶劍,也得起碼得到聖旨才可以殺)。導致了明朝末年武將紛紛背叛,而投降滿清。所以,明朝很難有中興之君,以文御武的大環境下,守土還略難。開疆拓土幾無可能。

二,明朝滅亡,但新王朝並非清朝。

這一點,就必須直接談清朝了。也就是清朝增加的領土,是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還是中國本身就有的軍政基礎。如果是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甚至是八旗軍的戰力優秀,那都可以歸結為開疆拓土是因為清朝。但是,我認為不是。是中國已有的軍事和政治基礎,才獲得了開疆拓土的機會。

也就是,能開疆拓土是因為這是中國。而並非因為這是清朝。比如,同樣的少民入主中原。為何遼金就無法滅亡宋朝。而為何強如元朝,打南宋,也打了五十年。而滿清自1644年正式入關開始,只用三年就打到南方。為什麼?清朝繼承了明朝的軍事實力。比如。長江天塹,以及各大城池的厚重城牆。元朝攻打起來,就很無力。但獲得紅衣大炮和水師的清朝,就一路摧枯拉朽。而紅衣大炮和水師,哪來的?明朝的遺產,叛逃滿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帶去的。而假設沒有清朝,滅亡明朝的新王朝是否可以擁有水師和紅衣大炮?可以的!這些東西是因為是中國才有,而並非因為是清朝才有。

也就是說,不是滿清,而滅亡明朝的是一個新政權。是可以有條件在明朝版圖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的。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滿清打下的疆域為什麼是這些。1,東北、西藏本身就是明朝領土。明末就開始改土歸流,雖然清朝進一步完善。但東北西藏這樣的地區。是因為在明朝就是中國的內藩,所以可以順利拿下。2,新疆以及蒙古。也是因為是中國多年來的羈糜之地。所以,也可以順利拿下。3,朝鮮、越南、日本、菲律賓、東南亞、中亞等等地區是否可以拿下?清朝沒有拿下。因為,哪怕越南朝鮮這樣的也是外藩,打了又反,反了再打,歷史上出現多次。所以,永樂朝打下過越南,但統治成本略高,只好再放棄。而清朝直接沒有攻打非內藩的這些外藩也是因此,因為並非中國傳統地盤,統治成本太高。肯認中國為主。就夠了。

所以,以中華傳統勢力範圍為基礎,再統一中國的各個內藩,清朝能做到的,換個政權。依然可以做到。但不管是明清還是其他政權,佔領並長期統治中國傳統領土之外的地區,則較為困難。

三,中國如何面對工業革命。

這裡簡單說了。雖然明清兩代,明是文官集團專制,清是皇權獨裁。因為清朝皇權的獨裁增加了很多偶然性。面對大航海時代和西方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革命。中國落到了後面。但中國落後的原因,我們也不必只譴責一個慈禧太后。

但是,假設中國可以較早的進入工業革命。以不落後於西方的科技,以中國本來擁有的龐大領土。在殖民主義橫行世界的時代。中國是有機會和歐美國家競爭的,哪怕不容易拿下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在亞洲範圍內擴大勢力範圍本是有可能的。而上面提到過的佔領中國傳統領土之外的地區較為困難,也僅限農業文明狀態下的中國。如果中國能較早的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那以中國的家底,再加上先進生產力,是可以擴張勢力範圍和擴張領土的。


淡藍色榮譽02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要說大實話?那麼中國至少還要少三分之一的國土,今天的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不會在我們的版圖上。

為什麼會這樣,縱觀歷史中國版圖較大時期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時期,比如元朝和清朝。而漢人政權面積最大時是唐朝,但是我們歷史課本里看到的那個最大疆域,其實維持時間很短,到了唐後期邊界離長安不遠了。

為什麼造成我們漢人這幾千年來基本上沒有向外擴張呢?其實並不是當時沒能力,是因為我們太高傲了,我們佔領的只是較適合我們漢人生存的地區,比如東北嫌好冷,不屑一顧。而西北又嫌乾旱和貧瘠,也沒放在眼裡。那些地區即使當時佔領也不會很好的去開發,你看歷朝歷代發配犯人到邊疆就是那樣的地方。我們漢人政權把這些地區當成不毛之地,覺得即使得到了也沒啥意義,經濟又不行,佔領了還給自己添累贅,所以一般漢人朝代對少數民族地區都不怎麼感興趣。

而少數民族就不一樣,也許是由於自身的野蠻性還沒完全消退,也許是長期受到漢政權的壓迫,所以他們翻身後對領土的控制慾特別強。元代是個另類,元代時蒙古鐵騎到處開疆擴土,大有吞併全世界的勢頭。這也是一種病態心裡,你佔領那麼多地方勞民傷財不說,你能收的住嗎?你們蒙古族才多少人?

而滿清就比較理智一點,它對領土得擴張是一步步來的,先佔領漢人地區,然後接著向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推進。它不光是佔領了那麼多地區,而且它的版圖較大時是維持了很久的,直到末期才損失了很多領土。即使是丟了那麼多領土,也比明朝版圖大的多。

我們現在的人很多人在罵清朝,其實清朝是對中國有貢獻的,在領土上就奠定了今天的版圖,不是清朝,我們今天很多地方都是國外了。而且清朝民族工作總體上來說還是很好的,至少清朝統治兩百多年裡,少數民族地區也很少出現動亂。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說句大實話吧!如果清軍沒入關,中國的面積應該會止於漢地十八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邊區不適合農耕民族的生活

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漢族曾經建立過不少強大的王朝,按他們的實力確實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佔領別人的家園取而代之。可惜的是漢族是農耕民族文化,佔了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地盤,也沒多少人願意遷徙過去,很容易被新興的遊牧民族政權重新佔領,甚至經常連西域都是難保住的。唐朝沒有成功,漢朝沒有成功,明朝也沒有成功,都只是“曾經擁有”~相比之下,這些對於原本就是遊牧民族起家的滿族來說,根本就不是事兒~

(2)漢族和少數民族並不融洽

邊區民族和漢族除了生活習性不一,宗教信仰也不一樣。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和薩滿教,和漢族有一定差距。並且,歷史以來漢族都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而除了唐太宗和曹操幾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之外,並不能真正把對方容納進來。特別是西晉經歷了“五胡亂華”後,漢族一直對周邊遊牧民族心存芥蒂,甚至心存敵意。相比之下,清朝皇族本來就是遊牧民族出生,和蒙古人很可能是同源,和藏族也沒有歷史仇恨,較容易相互融合。

(3)缺乏民族融合的政策

清朝採取的是“滿蒙共治”政策,皇室血統已有一半蒙古血統。另外,在西藏方面,不但宗教領袖是經過中央政府冊封,而且連清朝皇帝也信仰喇嘛教。別的先不說,漢族的皇帝可以取蒙古人為妻,可以信仰喇嘛教,做出如此的大的犧牲嗎?若沒有,有何良策可以穩定人心呢?

因而,清朝和滿族對於中國的民族融合是做出巨大貢獻的,歷史該記住他們的不足,但也該銘記他們的功勞~


數說社會

領土是資源,一個國家能夠運用、控制多少資源,往往就會開拓多大的領土。

相反,運用不到領土上的資源,領土也就失去意義。領土服務於國家發展模式,這是國家領土大小規律的根本原因。(當然也包括文化、軍事等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清代領土狀態是個巧合,清開始是軍事集團,本來計劃搶搶算了,沒想到最後立住了。

滿蒙、滿漢是清務必維持政權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北方蒙古是軍事股東,漢地是開拓的市場和資源。

漢人提供市場、資金、糧食、人才,最多當個職業經理人;

北方蒙古開始是軍事加盟,本來就親戚多,都拉來整體入股佔份額太大,就只能限制、分化;

西藏是主動來投的加盟商。

取西域是個巧合,取西域領土本身不是目的,是幹準格爾的副產品。幹準格爾是怕挖你的股東牆角,準格爾統一蒙古有連鎖反應。

取臺灣是為了斷絕漢人的念想。

因為民族問題,清朝是極力反對漢人對外開拓領土,生怕內外勾結,把滿族趕下臺。對漢人態度就是束縛住,好好提供資金、產品等就得了。

剩下的安南、朝鮮在當時窮的叮噹響實在是沒什麼意思,所以不如自治。



·········································································································

漢人對領土的態度和清朝不一樣。

1.北方蒙古領土

漢地十八行省是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漢族人是農耕民族,長城就是古代天然的農、牧業分界線。

長城以北以當時的農業科技無法進行開墾,張作霖以後漢民才開始越過長城大規模耕種(所以嘎達梅林不幹了)。

漢人不控制牧區,關鍵是牧區人們地點變換不定:稅收收不上,戶口沒法統計,政府收不上錢,統治成本高,無法形成有效控制(其實可以壟斷商貿權去進行間接管理,但是古代商人社會地位很低,被賦予官職的商人管理國家在當時農耕社會無法想象)。

加上高寒環境惡劣,漢族政權放棄了直接對北方加以管轄的領土需求。代以以羈縻統治的方式維繫雙方關係。實際上是間接產生影響。



2.西域領土

漢族政權控制西域的根本原因是軍事上的需求。

正是由於北方沒有被中央直接控制,北方遊牧政權,一直是漢族政權的威脅。北方組織政權,完全是為了團結起來力量大能夠搶南方的物資,否則組織政權就沒有意義。

冷兵器時代,馬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戰略物資,跟現在的石油差不多。內地農業以牛和驢、騾子等耐力牲畜為生產工具,並沒有爆發力強的良馬發展條件,且本土山東馬種天生矮小,戰爭中不佔優勢。征服西域可以獲得良馬資源,增強軍事能力。

西域控制條件相對簡單:西域是靠冰山融雪搞農牧業,也不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北疆、南疆是幾條路線串聯起來的,有固定的城郭,只要有城,對漢人來講就不是事。攻城方式千百本軍事典籍裡挑倆查查對付西域小城就夠用了。只要控制幾個綠洲據點和交通要道就能把西域“都護”起來。



漢唐等凡是控制西域的漢族政權往往都是軍事強國,相反宋朝就因為這一點,一直在軍事上處於守勢,尚且幽雲十六州就已經牽扯太大精力了。宋軍作戰,往往築城龜縮,不敢主動出擊。兩軍陣前,遼、金兵只要把母馬至於陣前,給予草藥致其發情,宋陣中的馬即會脫韁而逃,夠奔敵軍陣中,所以宋軍馬多被閹割,但閹馬無法繁衍,又致良馬短缺,加上西夏封堵西向路線,只能從大理少量引進馬種。軍馬短缺是硬傷,只得且戰且退。

3.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方式決定政權組織形式,也決定領土大小。軍事和文化、宗教等因素也敲敲邊鼓。

小農經濟情況下,中央領土直接控制漢地十八省和西域就夠了。北方地區封個王侯、派個節度使也問題不大。

明代疆域要擴展,關鍵問題是,明代到底演進出資本主義沒有? 明代中期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從小說戲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明代人本主義思想興盛。人性在解放,江南一帶也產生了相對自由的經濟發展模式。土地兼併創造出大量流動人口。這些都是發展資本主義的源泉。

隆慶開海,張居正之後,對外態度也相對開明。表面看起來差不多。 資本主義需要原料,市場和科技 。

原料,市場是開拓疆土的目的,科技是開拓疆土的條件。

發展資本主義會發生幾個需求:

大量購買力、大量產品;

大量自然資源;

打破地域經濟壁壘,形成連鎖閉合經濟生態。



·········································································································

現在,猜測如果明朝產生了資本主義,簡稱“資明”

首先,如果“資明”成功形成了資本主義發展方式。那麼中國將優先開拓南洋。

南洋有大量香料、木材、珠寶等資源,而且是通往歐洲的海路要道。開拓領土先易後難,走著看,漢人在本土擴張佔地屬於蠶食,步步為營佔了基本走不了。

南洋小部落的戰鬥力在鄭和時代就已經下結論了。沒有大的難點。 海洋商路的發達是因為宋代的路上絲綢之路被堵,只得發展海運支撐國家經濟。

漢人發展海陸有先天優勢,船隊技術發達,軍事實力佔優。馬六甲海峽被控制下來自不在話下,越南直接建省(永樂建省時,經濟上不需要那麼多資源,統治成本高。只得放棄),商道兩岸都會以據點形式,被移民開拓。

直到與歐洲勢力在某點交匯,分隔勢力範圍。這個邊界可能西到印度緬甸。向南在澳洲也有涉及。生成據點式的殖民地,再以收集香料,木料為動機向深處發展。

其次,以經濟形式蠶食控制北方、東北 “資明”已經是火器時代,馬的重要性相對降低。西域由於帖木兒帝國把整個西域小國統一成一個整體。開拓成本提高。

資本主義的經濟實力和科技進步來增強軍事實力,依靠壟斷鐵器、牲畜、毛皮等必須品的貿易,建立貿易路線和商業據點,以商業活動為依託展開稅收和統治,移民跟進。這一點可參考俄羅斯的東進活動。

與此同時,西藏因為落後的經濟和內地發展極為不平衡,要想發展,各方面不可避免依靠內地,會主動來投。同屬喇嘛教的藏區因為宗教的關係增進交流,鞏固統治。

西域實際上是硬骨頭,北方蒙古城郭比較少,相對遊離分散。而漠西蒙古被伊斯蘭化和突厥化,信仰上和內地差別越來越大,並且人家農耕、遊牧兩過硬。權力統一,是個硬茬。參考康雍乾祖孫三代滅準格爾就能感受到是多麼的艱辛。

不過“資明”軍事得到發展的話,滅他們落後的“駱駝城”戰法應該也不是很難。但是西域沒有了商路,需要不需要去取就兩說了,搞不好賠本,應該等到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石油再去吧。

由於金融問題,明可能對南美和日本有所動作 “資明”是銀本位,但是“資明”不產銀,銀價格高,美洲銀價格低,外國把銀子挖出來把“資明”東西都買走,對“資明”的金融系統很不好。(

和今天的美元有相似之處) 日本和南美的銀礦可能會吸引“資明”,但環節太多,影響因素無法預測,做成什麼樣子就很難說了。 ·········································································································

但是,明代資本主義被清朝給掐了,兩朝政治體制、文化完全不同。

清朝的資本主義只能被動的發展,抽一下,動一下。肯定是趕不上列強的。 有時候國運這個事情不好說,點正不正也許真的是國家興起的決定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