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都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才是不可或缺的終身財富。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是麼是教育?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又是什麼?古今中外無數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但是我們最後可以發現,對教育評判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

作為一個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其自身不具備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就容易侷限於經驗的總結,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繼而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

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六條教育理念列舉出來,不妨稱之為教育的六條箴言。

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1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

比如說——

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

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

美育是要培育靈動又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從整個社會的狀況來看,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人們即使似乎承認了教育即生長,也一定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做出成就之類,彷彿不朝著這類目的努力,生長就沒有了任何價值似的。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

用功利目標規範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

2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來規範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的負面影響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這會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於是教育的目標就變成了使兒童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這種荒謬錯誤觀念由來已久,而且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頂,彷彿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蒙臺梭利首先明確地批判這種觀念,在確定兒童的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了他的兒童教育理論。杜威也指出,兒童期生活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不可把它當作人生中一個未成熟階段,只想讓它快快地過去。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尤其是兒童期。兒童階段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而實際上,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中,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就會以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3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

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藉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於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如果只是適應現實,只要把孩子當成動物一樣訓練就好了。

4

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人聽來簡直是謬論。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麼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

在希臘文中,學校一詞的意思就是閒暇。在希臘人看來,學生必須有充裕的時間體驗和沉思,才能自由地發展其心智能力。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唯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著他們做無窮的功課,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

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我贊成約翰·亨利的看法: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裡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裡自由地涉獵。我要和蕭伯納一起嘆息: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餚,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5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還在追求高分嗎?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自我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後我發現,它很可能脫胎於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

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一旦需要它們,又是很容易在書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既吃力又無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麼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

用懷特海的話說,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

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