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价格都受什么因素影响

如今的行情,你会怎么办???

(1)保持现状继续养猪

(2)扩大规模拿补贴

(3)减少养殖量

(4)重点养母猪淘汰肥猪

(5)间接性停休后再养

(6)关闭猪场另谋他业

(7).............

生猪价格都受什么因素影响

说实话,猪价的涨跌因素太多了,表面上看是受供需的影响较大,其实真正的涨跌,受众多因素影响,接下来和大家分析探讨下,一起交流分享,没有最准确,只有更准确,希望对咱们养猪朋友,分析了解养猪行情有所益处。

1、母猪存栏量决定后续供应情况

2018年6月15日,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公布5月全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数据显示,5月生猪存栏环比上月降1.9%;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上月降2.5%。但随着仔猪成活率,母猪PSY,及养殖条件与技术的提升,说明表面上降,而没降,后续如无其它事件影响,供应应该还是很充足的。

实际上,像猪肉的价格不只是取决于需求,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供给。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变化是非常稳定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逐渐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并不很大。相反,由于猪肉期的存在和猪肉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市场供给能力大起大落,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2、季节性特征决定年内供需变化

生猪价格的季节性特征有两方面:一是生猪生产的季节性;二是猪肉消费的季节性。

首先生猪生产的季节性是指冬季仔猪疫病高发造成死亡率升高,从而造成来年夏季生猪供应的减少;其次是夏季生猪长肉慢,冬季长速快造成冬季猪肉供应量的相对增加。

而造成猪肉消费季节性的原因有两点:温度和节日。气温升高则居民肉类消费减少,气温降低则肉类消费相对增多。而节日对肉类消费刺激更是明显,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量直线下降,居民对节日肉类消费的习惯也有了明显的改变,集中囤货、消费的行为有所减少,这造成肉类消费旺季相比往年要清淡许多。

3、周期因素任何人绕不过去的

猪周期指的是猪价因为供需不均衡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动。“供给不足→猪价上涨→养殖规模扩大→供给过剩→猪价下跌→养殖规模缩减→供给不足”的循环,造成猪价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此前,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周期性波动,被业内称为“猪周期”。不过,近几年“猪周期”规律出现异化,3年左右的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幅也在变大。

猪肉价格无法达到供需均衡点的根本原因是分散的养殖户信息不充分,只能根据当前价格来决定当期补栏规模,以期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分散养殖户无法预知市场整体供需结构,因此最终会出现“合成谬误”——扩大养殖规模对单个养殖户是正确选择,但所有养殖户都扩大养殖规模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错误选择!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个体养殖户当期补栏产生的供给量要在一段时期之后才能体现,因此猪价便会由于猪本身生长周期的影响而呈现周期性波动。

4、养猪成本因素影响

比如市场经济上有个怪圈,叫做“玉米价格高,则猪价低”,说玉米价格与猪肉价格成反比,目前局势来看,玉米价格的确在走高,猪肉价格也确实下滑,刚好能印证这个观点。

这个现象现在的农村较为普遍,基本上看猪价如何,就能知道粮价如何,所以在农村一些很有经验的人都会选择在粮价高时养猪,猪价高时种粮,不会盲目的去跟风,猪价高则养猪,粮价高则种粮。

这个问题是个人都知道,主要是玉米是猪饲料呗,粮价高的时候,没人愿意养猪,在下一周期内,猪价必涨;猪价一涨,人们又盲目的跟着大量养猪,玉米供不应求,所以玉米必涨,而下一周期,猪供大于求,猪价回落。

5、轰轰烈烈的环保影响

经过前几年对环保的严加治理,以及红线区域的划分,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力度再加强,基本可以明确,未来南方养殖区将大大缩减,养殖重心向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转移将会是必然现象,同时对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会加大控制力度,对养殖场的基础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对申办养殖场相关证件把控更严格。

这些变化,虽然造成了大量养殖户的退出,现存散户养殖的艰难,但是对生猪养殖业的未来来说是利大于弊的,环保政策有利于促进全国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同时提高了未来养猪业的进入门槛,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的供给。

6、养猪相关补贴政策

国家对生猪养殖业实施补贴政策所起到的扶持和鼓励作用很大,我国是在2007年第一次出台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主要目的也是鼓励人们积极的去养猪。而很多人也是看到了国家补贴,加之养殖利润较大,很多人开始入市养猪。

但是,那年下来,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养猪补贴会导致猪价市场低迷。

补贴会直接导致产能的大量增加,尤其是近年来补贴政策持续增加,规模养殖场扩张很快,我们不能忘记那年下半年猪价开始一路狂降的场景,不得不说从业者对政策的不合理解读,以及补贴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加速了猪周期的到来,并会扰乱生猪市场的正常规律。因此补贴政策要适时改变,不能一味的补,“鼓励”需要适度,正确、及时的引导行业发展的方向。

2018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养殖业生产稳中有增,2018年一季度生猪出栏2亿头,同比增长1.9%,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3万头。规模猪场在可以说在扩张的步伐中,产能占了大头!

7、不确定的进口猪肉量

我国受制于饲料原料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造成养殖成本本身就高出国外水平近一倍;而我国的养殖水平也低于欧美国家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猪价高于欧美国家猪价的主要原因。再者,我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及生产第一大国,在消费量大、国内价格又高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养殖水平较先进的国家自然也盯上中国猪肉市场这块大蛋糕。

中国已度过了加入WTO的15年保护期,有关专家分析,之后我国农产品必须开放价格,降价关税,基本上农产品要零关税。这对养猪业的未来而言有着较大的冲击。试想,若未来的食品企业都积极采购使用进口冻肉,那么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8、不确定的失控疾病率

近两年的疫情情况都较平稳,猪病发展形势以局地散发为主,冬季虽多地爆出5号病导致部分地区短时恐慌出栏,但并未造成实际经济损失。若猪价回暖稳定在成本线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养猪人会更加重视疾病防控,预计爆发疫情的概率较低,但也仍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9、不确定的政策硬干涉

生猪禁养对猪价的影响。生猪禁养政策早在2016年初便开始大面积执行,加之2014~2015年猪价不理想养猪户纷纷退行,导致猪出栏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确实对猪价上涨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样早在2016年一些企业抓住商机,纷纷筹建规模化养猪场,现在大部分养猪场已经进入生产阶段。

收储冻猪肉对猪价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联合下达中央储备冻猪肉入储计划,比如本次收储冻猪肉规模为1万吨,不少养猪户感觉猪价将要飞起来了,可通过大数据来看,收储1万吨冻猪肉看似很多,实则仅为猪肉产量与消费量的九牛一毛,对猪价产生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

还有政府反贪腐、反浪费且不走过场。宴请减少众所周知,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全民节俭意识加强,节俭氛围逐步形成。(节俭意识对于肉食品需求的潜在影响深远,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10、其他原因:天灾人祸

如部分地区发洪灾,造成道路受阻等问题,对猪肉价格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高涨之后会迎来明显回落。在洪水灾害的前后,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道路不畅的情况,一旦道路受阻,所在产区的猪肉就很难被运送到市场上,所以短期内,受灾地区的猪肉价格可能会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一旦道路恢复通畅,物流顺利,猪肉价格就出现会明显回落,而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最后回到主题:新常态下生猪价格该如何确定是涨还是跌?其实现阶段的难度极大,我相信预测价格的人都希望能够帮助我们的养殖户多赚钱,但有时可能起到反作用,很多生猪压栏,都源于对高价格的期待,所以,对于养殖户而言,最终赚钱不是因为价格,而是因为养殖水平能力,只要能够保持较低的养殖成本,低投入多产出,持续多赚钱才会成为现实。

如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