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丽水山清水秀,山好水好空气好,在广袤的土地上镶嵌着2700多个景色优美、特色鲜明的小山村。这些沉睡在大山深处、鲜为外人所知的村庄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浓郁。目前,丽水有历史文化村落471个,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137个,是一笔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财富。

——吴善印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庆元月山村

月山村距庆元县城56公里,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在册人口544户1673人。村后山上一片浓郁毛竹林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该村浓郁的历史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汇聚着各业人才,被誉为“中国南方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月山村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化示范村”“浙江百佳美丽乡村”“丽水文化名村”等。月山村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更为外界熟知。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诗意流淌在“桃源”

吴雪梅 / 文

阝 勹

廴 匚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笔下的小曲,描绘出了文人墨客心中诗意栖息地的境界。

如今,在城市化的语境下,诗意栖息地在哪里?在浙南山区被历代赞誉为“山环水抱一桃源”的月山村,那份诗意一直流淌,流至今日,流向远方。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一个秋日的清晨,一声划破天空的鸟鸣,把农民吴远洋从睡梦中唤醒,这是他从美国短暂逗留后,回到老家月山村的第一个清晨,他感到了久违的惬意,早早起床,慢悠悠地踱步到村尾的如龙桥。他看到了金色的阳光,正打到了桥头那片金色的树叶上,熠熠生辉,清澈的流水,古老的廊桥,远处的炊烟,这样的美景,在吴远洋60年的岁月里,不知道见过多少回了,但每一次,都让他感动。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一弯新月作靠山,一条银河绕村前……不知山似月,还是月似山,五分在天上,五分在人间……”一首月山之歌,唱出了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丽景色。吴远洋唱不出这歌的温婉清新,但却哼出一种喜悦。对家乡之美,把大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的吴远洋如数家珍。

月山村发祥于宋代,鼎盛于明末清初,不但是古时周边县市闻名的商贾重镇,而且文人辈出,自明清以来,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曾以“举溪八景”、“二里十桥”而闻名。

现今保留的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文简祠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圣旨门、云泉寺、耕坑桥、马仙宫、荐元塔、望月亭等众多古迹。

月山村,是全国105个著名特色旅游乡村之一、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点、浙江省林业观光园区、丽水市文化名村。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1700人不到的小山村,能有国保、省保、县保单位10多处,这样的数字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见的,透过这些饱经沧桑的古迹,可见这个村落昔日的昌盛和繁华。

翻开《月山吴氏家谱》,一个与月山村的格局息息相关的名字,赫然纸上。他生于明末,忠于明朝,但是正走向灭亡的明朝却没有给他报国的机会,留给他的只有国破的悲凉和“反清复明”的挣扎,好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他并没有一意孤行,终于解散了部众,遁回故里。

300多年前的某个清晨,这位失意的明朝志士吴懋修,一定也站在后人吴远洋的位置上观看过如龙桥,那时的如龙桥重修(1625)过后才几十年,它横卧在举溪之上,连接着此岸和彼岸,为过往的行人遮风挡雨……吴懋修思如潮涌。

吴懋修(1603-1674),字尔进,号如山、玉山,任明崇祯兵部司务,父吴希点,曾任福建省莲城和广东省惠来知县。懋修自幼在外习武读经。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懋修前往福建投奔鲁王,任兵部司务,与刘忠藻(鲁王任命的兵部尚书兼大学士)联手攻打庆元县城,兵败后隐居故里,著书立说,倡建“举溪八景”和吴氏宗祠等。深受群众爱戴,尊称“八老爷”。一生著述《寒流集》《荣木集》《昭荣集》《括苍吟》《逸民传》等10余种,传世的仅《文明塔记》《举溪篇》等。

吴懋修的事迹,地方志和族谱所载大都十分简略,在满清的政权下去记载一位反清复明的志士,哪个拿笔杆子的人有这个胆?所以简略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举溪八景”之中排第一的是“月山晚翠”,另有“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液”、“虎胜奇岩”,这些景点和新发现的“冰臼”等一起构建成了一个诗意的栖息地。

在月山的吴氏子孙中,人人心中对吴懋修都心存感激,他们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月山村后山上原来只有稀稀疏疏的毛竹、松树之类,在吴文简祠竣工典礼上,吴懋修提出村庄的风景(水)规划:让半月形后山长满毛竹,为了让全村群众重视此事,他宣布:后山竹林一律不准人畜入内损坏,犯者必罚,如有猪牛上山者则杀猪“散规”(按户分肉,以示惩戒)。谁知第二天早上就有人来报,后山竹林内正有一头大肥猪在拱笋,吴懋修立即派人去逮猪宰杀。这时又有人来报,这头猪正是老爷家的,吴懋修更加坚决果断:“是我家的更应宰杀!”其实他是故意让家人放猪上山,然后再“从我做起”。

此后几百年,世事沧桑,治乱多变,半月山上的毛竹始终未被人毁坏过,翠绿至今。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吴远洋赶在秋日从美国回到月山,除了实在不习惯美国大女儿家的饮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回来参加小女儿策划的《月山春晚》,他是这台晚会的铁杆演员。

《月山春晚》诞生于1981年春节,至今已经有32年。那时,村里几个爱好文艺的村民,为了抒发解除思想禁锢、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在村民吴绍利的家中,用简单的乐器和朴质的歌声娱乐,从此,《月山春晚》就成了月山人耕读之外,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延续至今,场地从村民家中到公路边、操场上、会堂里,继而走向县城、省城,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传承着山里人的情感。

在月山,人人都是演员,村民们白天上山头下田头劳作,晚上换套衣服即可上台表演,不一定要到春节,农闲时也会来一场吹拉弹唱。

2007年,《月山春晚》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程。2008年,月山村列入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2009年,《月山春晚》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2010年春节,《浙江在线》等国内二十余家网络媒体对《月山春晚》进行了现场直播。

今天的《月山春晚》在政府和媒体的关心和支持下,已是家喻户晓。不但是月山人民庆祝丰收、庆祝美好生活的方式,更是成为了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

吴远洋正久久注视着如龙桥时,突然一群孩子穿过桥亭,奔跑而下,飞扬的青春在清晨的阳光下活力四射。他远在美国的大女儿有一个梦想——等退休后,她要回到月山,就在如龙桥边,办一所幼儿园,开展蒙梭利特教育。

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庆元月山村:诗意流淌在“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