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麗水山清水秀,山好水好空氣好,在廣袤的土地上鑲嵌著2700多個景色優美、特色鮮明的小山村。這些沉睡在大山深處、鮮為外人所知的村莊大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地域文化濃郁。目前,麗水有歷史文化村落471個,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137個,是一筆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財富。

——吳善印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慶元月山村

月山村距慶元縣城56公里,為舉水鄉政府所在地,在冊人口544戶1673人。村後山上一片濃郁毛竹林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該村濃郁的歷史氣息、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景觀,匯聚著各業人才,被譽為“中國南方農耕文化的博物館”。

月山村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化示範村”“浙江百佳美麗鄉村”“麗水文化名村”等。月山村自編、自導、自演的“月山春晚”更為外界熟知。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詩意流淌在“桃源”

吳雪梅 / 文

阝 勹

廴 匚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筆下的小曲,描繪出了文人墨客心中詩意棲息地的境界。

如今,在城市化的語境下,詩意棲息地在哪裡?在浙南山區被歷代讚譽為“山環水抱一桃源”的月山村,那份詩意一直流淌,流至今日,流向遠方。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一個秋日的清晨,一聲劃破天空的鳥鳴,把農民吳遠洋從睡夢中喚醒,這是他從美國短暫逗留後,回到老家月山村的第一個清晨,他感到了久違的愜意,早早起床,慢悠悠地踱步到村尾的如龍橋。他看到了金色的陽光,正打到了橋頭那片金色的樹葉上,熠熠生輝,清澈的流水,古老的廊橋,遠處的炊煙,這樣的美景,在吳遠洋60年的歲月裡,不知道見過多少回了,但每一次,都讓他感動。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一彎新月作靠山,一條銀河繞村前……不知山似月,還是月似山,五分在天上,五分在人間……”一首月山之歌,唱出了此景只應天上有的美麗景色。吳遠洋唱不出這歌的溫婉清新,但卻哼出一種喜悅。對家鄉之美,把大女兒培養成了留美博士的吳遠洋如數家珍。

月山村發祥於宋代,鼎盛於明末清初,不但是古時周邊縣市聞名的商賈重鎮,而且文人輩出,自明清以來,名列仕籍者多達200餘人。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曾以“舉溪八景”、“二里十橋”而聞名。

現今保留的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文簡祠以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來鳳橋、步蟾橋、白雲橋、聖旨門、雲泉寺、耕坑橋、馬仙宮、薦元塔、望月亭等眾多古蹟。

月山村,是全國105個著名特色旅遊鄉村之一、浙江省農村文化建設示範點、浙江省林業觀光園區、麗水市文化名村。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1700人不到的小山村,能有國保、省保、縣保單位10多處,這樣的數字在全國範圍內,也是少見的,透過這些飽經滄桑的古蹟,可見這個村落昔日的昌盛和繁華。

翻開《月山吳氏家譜》,一個與月山村的格局息息相關的名字,赫然紙上。他生於明末,忠於明朝,但是正走向滅亡的明朝卻沒有給他報國的機會,留給他的只有國破的悲涼和“反清復明”的掙扎,好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他並沒有一意孤行,終於解散了部眾,遁回故里。

300多年前的某個清晨,這位失意的明朝志士吳懋修,一定也站在後人吳遠洋的位置上觀看過如龍橋,那時的如龍橋重修(1625)過後才幾十年,它橫臥在舉溪之上,連接著此岸和彼岸,為過往的行人遮風擋雨……吳懋修思如潮湧。

吳懋修(1603-1674),字爾進,號如山、玉山,任明崇禎兵部司務,父吳希點,曾任福建省蓮城和廣東省惠來知縣。懋修自幼在外習武讀經。崇禎十七年(1644)明亡,懋修前往福建投奔魯王,任兵部司務,與劉忠藻(魯王任命的兵部尚書兼大學士)聯手攻打慶元縣城,兵敗後隱居故里,著書立說,倡建“舉溪八景”和吳氏宗祠等。深受群眾愛戴,尊稱“八老爺”。一生著述《寒流集》《榮木集》《昭榮集》《括蒼吟》《逸民傳》等10餘種,傳世的僅《文明塔記》《舉溪篇》等。

吳懋修的事蹟,地方誌和族譜所載大都十分簡略,在滿清的政權下去記載一位反清復明的志士,哪個拿筆桿子的人有這個膽?所以簡略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舉溪八景”之中排第一的是“月山晚翠”,另有“雲泉曉鍾”、“龍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龍湫靈液”、“虎勝奇巖”,這些景點和新發現的“冰臼”等一起構建成了一個詩意的棲息地。

在月山的吳氏子孫中,人人心中對吳懋修都心存感激,他們口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據說月山村後山上原來只有稀稀疏疏的毛竹、松樹之類,在吳文簡祠竣工典禮上,吳懋修提出村莊的風景(水)規劃:讓半月形後山長滿毛竹,為了讓全村群眾重視此事,他宣佈:後山竹林一律不準人畜入內損壞,犯者必罰,如有豬牛上山者則殺豬“散規”(按戶分肉,以示懲戒)。誰知第二天早上就有人來報,後山竹林內正有一頭大肥豬在拱筍,吳懋修立即派人去逮豬宰殺。這時又有人來報,這頭豬正是老爺家的,吳懋修更加堅決果斷:“是我家的更應宰殺!”其實他是故意讓家人放豬上山,然後再“從我做起”。

此後幾百年,世事滄桑,治亂多變,半月山上的毛竹始終未被人毀壞過,翠綠至今。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吳遠洋趕在秋日從美國回到月山,除了實在不習慣美國大女兒家的飲食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要回來參加小女兒策劃的《月山春晚》,他是這臺晚會的鐵桿演員。

《月山春晚》誕生於1981年春節,至今已經有32年。那時,村裡幾個愛好文藝的村民,為了抒發解除思想禁錮、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在村民吳紹利的家中,用簡單的樂器和樸質的歌聲娛樂,從此,《月山春晚》就成了月山人耕讀之外,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獨特形式,延續至今,場地從村民家中到公路邊、操場上、會堂裡,繼而走向縣城、省城,以最直接、最樸素的方式傳承著山裡人的情感。

在月山,人人都是演員,村民們白天上山頭下田頭勞作,晚上換套衣服即可上臺表演,不一定要到春節,農閒時也會來一場吹拉彈唱。

2007年,《月山春晚》入選浙江省高中語文課本的必修課程。2008年,月山村列入浙江省文化建設示範點。2009年,《月山春晚》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10年春節,《浙江在線》等國內二十餘家網絡媒體對《月山春晚》進行了現場直播。

今天的《月山春晚》在政府和媒體的關心和支持下,已是家喻戶曉。不但是月山人民慶祝豐收、慶祝美好生活的方式,更是成為了一個文化品牌,成為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典範。

吳遠洋正久久注視著如龍橋時,突然一群孩子穿過橋亭,奔跑而下,飛揚的青春在清晨的陽光下活力四射。他遠在美國的大女兒有一個夢想——等退休後,她要回到月山,就在如龍橋邊,辦一所幼兒園,開展蒙梭利特教育。

麗水市歷史文化村落|慶元月山村:詩意流淌在“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