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王军

五龙潭

五龙潭位于趵突泉北,为金代《名泉碑》所著录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当时称其为“灰湾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此潭时称 “净池”,宋时又称“四望湖”,为古大明湖一部分。相传昔日五龙潭颇有灵性,每逢大旱,在潭边祈雨必灵。故元朝初年,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1985年辟建成五龙潭公园。

五龙潭,1957年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五龙潭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东流水街

东流水街位于进五龙潭公园内靠护城河边。古代,这里溪流交错,来往要乘小船,故称“船巷”。《齐乘》载:“城西石桥北,城下……一名东水流,泉傍疏甲,经冬常荣,流入城河”。过去街上曾有古温泉、月芽泉、北洗钵泉、洗心泉、静水泉、回马泉、贤清泉、显明池等,有些泉水汇合向东流如西护城河。长年水流不息,因此街得名东流水街。东流水街一带古时为大明湖,后来湖湮没,人们在此建园居住,朗园、漪院是当时有名的私家园林。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此设小型阿胶作坊,生产阿胶。清同治年间这里设有“魁兴堂阿胶店”,光绪年间设立“延寿堂阿胶店”,“同兴堂阿胶店” ,“广城堂阿胶店”,清宣统年间在此设立“宏济堂阿胶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这里建立济南电灯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五龙潭公园建立后,东流水街并入公园中。

东流水,1978年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东流水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公园南侧,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明代文学后七子领袖,著有《沧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龙辞去陕西按察副使职东归,在历城王舍人庄之东鲍山下建楼,曰“白雪楼”。李攀龙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楼,亦曰“白雪楼”。明万历年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清代山东布政使张缙彦重修的白雪楼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白雪楼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

小楼共两层,楼下一间门洞,两间小房,玻璃门窗;楼上3间小房,房间内陈列着当年党的领导人用过的八仙桌、太师椅、手提衣箱及文件、报刊等。山东早期中共领导人王尽美、邓恩铭、张昆弟等曾在此从事过党的秘密活动。这期间党中央曾先后派任弼时、邓中夏、关向应同志来山东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均在这座小楼里会见过山东省党的领导人。小楼原临东流水街,门牌105号,1985年建五龙潭公园时,东流水街拆除,小楼被划人公园内。

八十年代的机关旧址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机关旧址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大板桥

大板桥又名广会桥,位于趵突泉公园西北,是济南一古桥。桥西墙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广会桥碑记》。此桥原位于趵突泉北花墙子街上。在明刘敕《历乘》、《(崇祯)历城县志》中,此桥均有记载。

清末的大板桥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板桥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大板桥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观澜亭

观澜亭位于趵突泉西侧,该亭专为观泉而建。原为北宋熙宁年间史学家刘诏庭园中的建筑物,名“槛泉亭”,后倾圮。明天顺五年(1461年)钦差大臣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经多次修缮,现改为四面敞亭。亭子建于高台之上,泉水之中。西有回廊。亭东朝向趵突泉三窟泉眼。整座亭子形状轻灵俊秀,亭亭玉立,是观赏趵突泉水的最佳之处。

清末观澜亭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观澜亭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万竹园

万竹园原位于围屏街以西、饮虎池街以东,东邻趵突泉,今位于趵突泉景区内。为民国初年山东督军张怀芝邀集南北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济南四合院建筑特点,历经10年建成。又名张家花园。该园有3套院落,13个庭院,186间房屋,还有5桥4亭1花园及望水泉、东高泉、白云泉等名泉。

万竹园主要建筑物都规则的排列在轴线上。若门户洞开,自南而北行成一条优美的透视线。院中空间环环相扣,建筑庭院层层递进。室内以隔扇、花隔墙、屏风划分,院内回廊逶迤,起到了联系与交通的作用。院落之间多采用垂花门或异型门,门洞都能形成优美的框景,具有虚实对比的空间变化。关闭门户,各院自成一体。东院玉兰院最后一进有前后楼,为恒明楼。前楼是主人起居处,后楼是小姐闺房,也叫秀楼,仅有一座天桥与前楼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厅外,另有家祠、运动场、藏书楼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为古时豪宅中独有,用于主人和宾客赏戏和听曲。

1929年,国民党济南市党部曾设于该园,抗战期间为敌伪统治下的“华北棉产改进会山东分会”。1951年,由张氏后人卖与政府,曾为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检察院。 1980年,市政府将其划归市园林局管理,对其进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对外开放。1985年恢复和改建了西花园,并正式启用原名——万竹园。1995年冬并入趵突泉公园,成为公园的跨院。

1996年,济南扩建泺源大街,拆除万竹园前院。1999年。两园拆除了围墙合为一体,万竹园成为趵突泉公园的园中园。 为省级文保单位。

八十年代的万竹园正门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万竹园东门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饮虎池

泺源大街扩建前,饮虎池位于饮虎池街与西青龙街交界处,1993年大街扩建时被填埋。如今的饮虎池建于1997年,位于趵突泉公园白龙湾南侧的街道上。泉池池岸周围护以石栏,池中有假山,山上雕有两只猛虎。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饮虎池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后来新建的饮虎池已不是原来的位置了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普利街

古代,普利街原是一条狭窄的普通小巷,因此处是柴市,故名柴家巷。 1906 年开埠后,开普利门,柴家巷经改造拓宽,改名普利街,由于它东接西门,西连经二路,成了从济南老城通往西部商埠的唯一主干道。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2010年,普利街片区拆迁,绿地·普利中心在此建起了济南第一高楼。

民国初年的普利街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的普利街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普利街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共青团路

共青团路西接经四路,东到西门,建国前,此街东段称估衣市街,“估衣”是指把当铺中形成死当的旧衣服或加工粗糙的衣服贱卖给穷人。当年,估衣市街西接普利门街。 1930年,韩复榘主政山东,扩宽估衣市街。改造后的估衣市街路宽17米,其中12米是沥青路面,是济南圩城内第一条沥青路,其宽阔与平坦当时在山东只有青岛中山路能与之媲美。因估衣市街是济南老城到商埠的主要干道,街道两侧商店鳞次栉比,汇集了众多颇有名气的店铺,如经文布店、北厚记酱园、汇泉饭庄、盛锡福帽店、永盛东帽店、广顺和百货店、仲三元杂货铺、老茂生糖果店、植灵茶庄、泉祥茶庄、玉美斋点心铺、万和堂药店等等。到了20世纪30年代,成了济南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建国后,估衣市街再次拓宽改造,同时开通了从城顶街道经四路一段,因有很多共青团员在此参加义务劳动,从此该街称为共青团路。上世纪末,共青团路继续拓宽,街边的老店铺被全部拆除,街道拓宽至拓50米,双向六车道。

1932年的估衣市街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1937年底的估衣市街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共青团路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现在的共青团路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古城|西门外50年的历史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