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王軍

五龍潭

五龍潭位於趵突泉北,為金代《名泉碑》所著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當時稱其為“灰灣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此潭時稱 “淨池”,宋時又稱“四望湖”,為古大明湖一部分。相傳昔日五龍潭頗有靈性,每逢大旱,在潭邊祈雨必靈。故元朝初年,在潭邊建廟,內塑五方龍神,此後便稱五龍潭。1985年闢建成五龍潭公園。

五龍潭,1957年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五龍潭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東流水街

東流水街位於進五龍潭公園內靠護城河邊。古代,這裡溪流交錯,來往要乘小船,故稱“船巷”。《齊乘》載:“城西石橋北,城下……一名東水流,泉傍疏甲,經冬常榮,流入城河”。過去街上曾有古溫泉、月芽泉、北洗缽泉、洗心泉、靜水泉、回馬泉、賢清泉、顯明池等,有些泉水匯合向東流如西護城河。長年水流不息,因此街得名東流水街。東流水街一帶古時為大明湖,後來湖湮沒,人們在此建園居住,朗園、漪院是當時有名的私家園林。清道光年間,有人在此設小型阿膠作坊,生產阿膠。清同治年間這裡設有“魁興堂阿膠店”,光緒年間設立“延壽堂阿膠店”,“同興堂阿膠店” ,“廣城堂阿膠店”,清宣統年間在此設立“宏濟堂阿膠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這裡建立濟南電燈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五龍潭公園建立後,東流水街併入公園中。

東流水,1978年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東流水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白雪樓

白雪樓位於趵突泉公園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清代山東布政使張縉彥重修的白雪樓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白雪樓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

小樓共兩層,樓下一間門洞,兩間小房,玻璃門窗;樓上3間小房,房間內陳列著當年黨的領導人用過的八仙桌、太師椅、手提衣箱及文件、報刊等。山東早期中共領導人王盡美、鄧恩銘、張昆弟等曾在此從事過黨的秘密活動。這期間黨中央曾先後派任弼時、鄧中夏、關嚮應同志來山東視察指導工作,他們均在這座小樓裡會見過山東省黨的領導人。小樓原臨東流水街,門牌105號,1985年建五龍潭公園時,東流水街拆除,小樓被劃人公園內。

八十年代的機關舊址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機關舊址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大板橋

大板橋又名廣會橋,位於趵突泉公園西北,是濟南一古橋。橋西牆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此橋原位於趵突泉北花牆子街上。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志》中,此橋均有記載。

清末的大板橋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板橋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大板橋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觀瀾亭

觀瀾亭位於趵突泉西側,該亭專為觀泉而建。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庭園中的建築物,名“檻泉亭”,後傾圮。明天順五年(1461年)欽差大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經多次修繕,現改為四面敞亭。亭子建於高臺之上,泉水之中。西有迴廊。亭東朝向趵突泉三窟泉眼。整座亭子形狀輕靈俊秀,亭亭玉立,是觀賞趵突泉水的最佳之處。

清末觀瀾亭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觀瀾亭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萬竹園

萬竹園原位於圍屏街以西、飲虎池街以東,東鄰趵突泉,今位於趵突泉景區內。為民國初年山東督軍張懷芝邀集南北能工巧匠,吸取北京王府、南方庭院、濟南四合院建築特點,歷經10年建成。又名張家花園。該園有3套院落,13個庭院,186間房屋,還有5橋4亭1花園及望水泉、東高泉、白雲泉等名泉。

萬竹園主要建築物都規則的排列在軸線上。若門戶洞開,自南而北行成一條優美的透視線。院中空間環環相扣,建築庭院層層遞進。室內以隔扇、花隔牆、屏風劃分,院內迴廊逶迤,起到了聯繫與交通的作用。院落之間多采用垂花門或異型門,門洞都能形成優美的框景,具有虛實對比的空間變化。關閉門戶,各院自成一體。東院玉蘭院最後一進有前後樓,為恆明樓。前樓是主人起居處,後樓是小姐閨房,也叫秀樓,僅有一座天橋與前樓相通。西院除各式客廳外,另有家祠、運動場、藏書樓等,院中建有六角水榭,為古時豪宅中獨有,用於主人和賓客賞戲和聽曲。

1929年,國民黨濟南市黨部曾設於該園,抗戰期間為敵偽統治下的“華北棉產改進會山東分會”。1951年,由張氏後人賣與政府,曾為山東省衛生廳、山東省檢察院。 1980年,市政府將其劃歸市園林局管理,對其進行了全面整修。1984年對外開放。1985年恢復和改建了西花園,並正式啟用原名——萬竹園。1995年冬併入趵突泉公園,成為公園的跨院。

1996年,濟南擴建濼源大街,拆除萬竹園前院。1999年。兩園拆除了圍牆合為一體,萬竹園成為趵突泉公園的園中園。 為省級文保單位。

八十年代的萬竹園正門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萬竹園東門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飲虎池

濼源大街擴建前,飲虎池位於飲虎池街與西青龍街交界處,1993年大街擴建時被填埋。如今的飲虎池建於1997年,位於趵突泉公園白龍灣南側的街道上。泉池池岸周圍護以石欄,池中有假山,山上雕有兩隻猛虎。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飲虎池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後來新建的飲虎池已不是原來的位置了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普利街

古代,普利街原是一條狹窄的普通小巷,因此處是柴市,故名柴家巷。 1906 年開埠後,開普利門,柴家巷經改造拓寬,改名普利街,由於它東接西門,西連經二路,成了從濟南老城通往西部商埠的唯一主幹道。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盛極一時。 2010年,普利街片區拆遷,綠地·普利中心在此建起了濟南第一高樓。

民國初年的普利街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民國時期的普利街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普利街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共青團路

共青團路西接經四路,東到西門,建國前,此街東段稱估衣市街,“估衣”是指把當鋪中形成死當的舊衣服或加工粗糙的衣服賤賣給窮人。當年,估衣市街西接普利門街。 1930年,韓復榘主政山東,擴寬估衣市街。改造後的估衣市街路寬17米,其中12米是瀝青路面,是濟南圩城內第一條瀝青路,其寬闊與平坦當時在山東只有青島中山路能與之媲美。因估衣市街是濟南老城到商埠的主要幹道,街道兩側商店鱗次櫛比,彙集了眾多頗有名氣的店鋪,如經文布店、北厚記醬園、匯泉飯莊、盛錫福帽店、永盛東帽店、廣順和百貨店、仲三元雜貨鋪、老茂生糖果店、植靈茶莊、泉祥茶莊、玉美齋點心鋪、萬和堂藥店等等。到了20世紀30年代,成了濟南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建國後,估衣市街再次拓寬改造,同時開通了從城頂街道經四路一段,因有很多共青團員在此參加義務勞動,從此該街稱為共青團路。上世紀末,共青團路繼續拓寬,街邊的老店鋪被全部拆除,街道拓寬至拓50米,雙向六車道。

1932年的估衣市街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1937年底的估衣市街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共青團路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現在的共青團路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古城|西門外50年的歷史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