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明朝做一个平民幸福指数高不高?

文|陆以外

穿越回明朝做一个平民幸福指数高不高?


明朝,一个绵延了近300年的皇朝,这个被很多人赞重的汉族皇朝,它是不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皇朝呢?如果穿越回去做一个平民老百姓,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这是一个繁复的话题,但有两个角度可以让这个话题适当变得简约,一个是明朝的军民双轨制,一个是士农工商观念的瓦解。

对军队的管理,明朝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卫所制,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到地方的卫再到所再到总旗到最小的小旗,层层递进,环环相套,这些军兵是世袭制的,即爷走子代,父走孙代,他们的户籍是登记在都督府和兵部,与农民登记在户部的户籍是不一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军屯田的缘故,虽然要上前线加做苦役,但待遇还算勉强过得去,但后来军屯田制度被破坏,卫所制这套系统不断被侵蚀腐化,士兵们不但要打仗和做苦役,还被克扣月粮和衣着,连吃饱肚子和穿得规整一点都成问题。所以逃亡成了这些人的最后选择。

卫所里面的兵源,大概分几种,俘虏、谪发、垛集军,其中垛集军是最大的兵源来源,所谓垛集其实就是指划分,比如,有100个人,上面一道明令下来,哪哪50人转军籍,那这50个人就是军籍了。所以,这套制度覆盖的面是非常广的,影响是很大的,像到了明成祖时,卫所制军中人数一度达到了两百多万人。明朝实在是一个很多仗要打的朝代,从它建立那天起,国内就不断有农民起义,加上还要对付倭寇,即从日本过来的海盗,蒙古边境也一直不消停,东北方向也时不时就来几场,打女真,帮朝鲜打日本,其实还有葡萄牙和国内地主阶级养的海盗,等等,故此,在明朝,一个壮丁,成为卫所里的人,并不是小概率的事情。

另外明朝还产生了一个新现象,就是官员们不再觉得做生意是丢脸的事情了,从皇帝到皇族到大小官员,都把脚插到了做买卖的圈圈里,这个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根深蒂固的“士农工商”这套礼制观念的瓦解,农工一下子就被一脚踹到了末位,地位矮了一截之余,在实际生活中,还面临着双重剥削,因为生产资料越来越越集中,从原来的交农税之余,现在在买卖中还得挨宰。

就从这两个角度简简单单来看这么一下,我觉得吧,穿越到明朝做一个平民,幸福指数大概是高不到哪里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