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道德經》中「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永恆的珍珠紅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一句表明了老子對“學”和“道”兩者之間的關係。

認識世界,做學問,當然是多多益善;知識積累是越多越好。

可是,道法自然。不過,對於辦事、治理國家“為道者”自己的主觀願望卻是越少越好;要“玄覽”,要“觀復”才對。

老子在《道德經》另外一處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這是不是老子自己對這段話的解釋呢?

老子在此處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並且從哲學高度來辯證“無為”的深刻含義。

表面看來,“無為”無疑是“無所作為”,是後退; 然而,在深處,老子旨在避開前進中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守為攻,掌握事物發展規律,掌握主動,最後達到“無不為”的最終目的。

在中國古代,主張“無為”的學者不止老子一人,孔子就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靈公篇第十五·第五章》)

恭己正南面:恭己:敬德之容。正南面:帝王臨朝。

這句話就是說,帝王之道,貴在無為清靜而民自化之,恭以自守,任官得人,群賢分職,天下大治。帝王只是坐著臨朝,什麼事都不做就行了。


閒看秋風999

先前沒發現這個話題。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解釋的難點在“學”字上。下面通過該章的解讀來回答提問。

第四十八章全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釋文:

專注攀比仿效慾望一天天增長,致力修道慾望一天天減少,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不做什麼的境界,什麼都不特意去做又沒有什麼不做的。要一直在沒有什麼圖謀的情況下取得天下,如果有所圖謀,就不能取得天下。

為學,用心於效仿。學,音,xiào,教,效仿。《尚書大傳》: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益,增加,增多。增多的應該是“慾望”。

損之又損,減少它再減少它。實際上第二個“損”後省略了代指“慾望”的“之”。又,相當於“再”。以,連詞,這裡相當於“就”。至於,到了,達到了。

無事,無所圖謀,沒有建功立業的目的。事,建立功業的目的。《廣韻》:事,“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

本章強調以“為道”的“無為”態度,在“無事”的前提下“取天下”。

“為學日益”中的“學”取“xiào”音“效仿”義,才使老子的一貫表述不矛盾。 “無為而無不為”在《道德經》中兩見,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道”如何,本章說的是“人”應該如何,人因循道行事,也應該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本章的“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無事”,正是第五十七章“以無事取天下”中的“無事”,也是該章“我無事而民自富”的“無事”,是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中的“無事”,它自身又與“有事”對應。無事,即無所圖謀,沒有建功立業的目的,沒有據為己有的打算。事,建立功業的目的,這些目的必將引起紛亂,是禍端。“無事”應該區別於“無為”,也就是說,“無事”和“無為”不是一個意思。《廣韻》:事,“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而且,在《道德經》的第十七章找到了“功成事遂”這個佐證:此“事”與“功”意同。

從“取天下”的角度來看,老子此言是寫給統治者的,他向統治者提出了取天下的原則。全章強調“無為”,包括“取天下”,以無為的態度在“無事”的情況下順其自然而取天下。“取”還是“有為”,但前提是“無事”,絕不“強為”。

“為學日益”的“學”是刻意而專注的效仿。“效仿”是“學”的本義。“日益”的是“有為”,是對他人的效仿,是對外物的追求及無休止的慾望,你富有,我要趕上你,還要超過你。這“日益”的東西正是“為道日損”的東西。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正所謂“絕學無憂”“少私寡慾”(第十九章),沒有了對慾望的追求就會“無為”,“無為”合於道,所以“無不為”。“損之又損”減損的是學識,是財富,是慾望。無官一身輕,無餘財一宅清,無慾一心靜。

實際上,《道德經》中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去做該做的,這就做到了“無為而無不為”。本職所在是必須為的,而且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該為的不為,就會讓易事變難、小事變大。“無為而無不為”的尺度其實並不難把握: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事都可以做,反之就不能做。

比如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絕不能“見死不救”,治病、療傷、救人當屬於“無不為”的範疇,能收治的不推諉,自己治不了的給指明出路,但在其他出路不允許或不可能時,要在告知患方的同時,竭盡全力而“為”。什麼要“無為”呢?如果十元錢的藥是最好的治病之藥,就不要為了自己獲取額外收入使用超過十元的藥,這就是“無為”;看一次就好的病,不要讓患者來第二次、第三次,這就是“無為”;不在收取了正常的醫藥費外收住院、手術的“紅包”,這就是“無為”;不為了炫耀自己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讓患者送錦旗,這就是“無為”;不在患者家屬面前誇海口、打包票,這就是“無為”。

每一個崗位,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無為而無不為”。本職所在,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要食其祿,盡其責,做到“無不為”;有悖“道德”的事要“無為”。

“無事”,沒有建立功業的想法。因無所圖謀,所以就不會貪佔;因不想建功立業,所以就不會整事兒。


陳廣逵

首先我們要理解《道德經》寫作的背景是什麼,如果不理解這一背景,就無法真正讀懂《道德經》。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據說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閱讀過很多官方典籍史書,又看到當時天下紛亂,諸侯們征戰不已,便想尋找一條救天下之路。而他的辦法就是減少慾望,讓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整本《道德經》其實就是一本政治之書,老子想告訴統治者如何讓天下太平。題主問的這句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句話在帛書中是“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和通行本《道德經》基本一樣。而且題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話應該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下面我逐句解釋一下。


“為學日益”,學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各種知識技能。益(增加)的是什麼呢?是人的慾望和機巧之心。比如一個人學了打獵的技能,肯定會躍躍欲試,想打很多野獸;學了理財的技能,肯定會想賺很多錢。

而老子認為,過多的慾望,正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

,損的是什麼呢?就是人的慾望和機巧之心。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說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的意思。

統治者不妄為,要讓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宮殿,就徵召百姓來做苦役;明天想打鄰國,就徵發百姓來當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機心和慾望,安安靜靜地做個統治者。

老百姓同樣要不妄為,去除慾望和智慧,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虛其心,實其腹,強其身,弱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表面上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而是說如果統治者能不妄為,臣民們也都會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統治者就能一直統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句話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詳細解釋,也說明了老子這段話是教統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說,統治者不必做什麼,只要不妄為,就能治天下。



夢露居士

要想理解“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就必須先要理解“無為”是什麼意思。

我們來看看“無為”二字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幾次,在什麼章節,並以什麼形式出現的。

"無為"在《道德經》中共出現了11次,他們分別的章節是:

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

第三章:為無為, 則無不治 。

第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

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

第四十三章: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

我在讀《道德經》是在第四十八章之前,我對“無為”的理解是按照現代人的習慣來理解的,那就是:無就是沒有,為就是作為,那“無為”的意思就是“不作為”,這當然是不正確的。直到看到了第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這是我才大致理解了“無為”大概意思。現將我所理解的意思分享給大家,並請各位大德指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學知識是加法,修道就是減法,減到不能再減就可以達到“無為”。現在的問題是為學如何加?為道如何減?先講“為學日益”,然後再講“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

“為學日益”。簡單來說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是“格物致知”、也是佛教中的四宏願中的“佛法無量誓願學”。如何才能保持“日日新”“日日益”的狀態?那就要有對未知知識的好奇心,用有涯之身窮無涯之知。要始終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講通俗一點就是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就是“誠意、正心、修身”。也是除“貪嗔痴”。有最初的“身為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的量變,再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的質變。

就說到這裡吧!下次再說!如想和我一起探討的話,請關注我,再給我發私信。謝謝您的閱讀。


一達


讀者錯位,是老子有很多難以解釋地方的根本原因。

老子寫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裡面的道理也都是講給統治者聽的,從沒想過要刊行於世,當讀者從帝王變成了普通人,裡面就變成了看起來什麼奇怪又難懂的道理,現在對道德經的很對疑惑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

老子主張的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不需要協作,也沒有欺詐的原始美好社會。老子主張就是讓人民放棄自己的想法,讓人民儘量少去讀書寫字,就按照本能去生活勞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老子的理想社會就是這種自然原始狀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道就是這種自然狀態,在老子的眼裡,任何人為的都是都去不應該要,都是虛偽,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的這句話是針對統治者說的統治術,統治者當然可以無為而治,可具體到我們個人,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學習的,我們的道應該是奮鬥和勤奮。


昭烈名臣

道教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報,以至於無為"與佛教的去“世智辯聰“理念是相一致的。道教講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一一回歸人的先天本性善。佛教講遠離“世智辯聰",一心念佛,哪怕是“愚夫愚婦",更容易修行成就。為什麼?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就是說,這個物質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相。所以,人的任何聰明和“智慧"只是假相中的產物。所以,必須把這個產物“損"掉歸於“心中無一物"的境界,才能踏入修行之門。但是,做為世間的普通人,就要“為學日益"了一一學習、撐握的知識越多越好。


傻瓜尋真


真實純潔

“為學”指的是追求知識積累,這當然得“日益”,講究一天比一天多。這是由少而多的一個過程。

“為道”指的是尋找對本質規律的洞察,這是化繁為簡,乃至達到至簡的一個過程。需要天天清除垃圾、去蕪存菁的。

“為學”可以廣博,越多越好,要努力精進,不管精華與糟粕,先“拿來”試試再說,就像經營一個大超市。

但是“為道”得拋棄糟粕,只剩精華,是反覆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個原有知識不斷剝落乃至徹底被迭代的過程,有如“剝筍”。

反覆剝落之後,所謂“損之又損”,損無可損也即“無為”之時,就會暴露出本來的至簡大道,由此便可以由根本大道而馭世象萬學,以簡馭繁,而遊刃於無窮。


建章看世界

為學日益:從幼兒園開始學習一直到大學。從1+1開始學到高等數學,這就是為學日益。我們知道數學就是1+1和1-1。以後的各種乘除,根號,分式,函數都是原始的1+1,1-1演化而來,是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在追求複雜。且複雜無止境。因為從數學上來說,最小數是0但人類無法知道最大數,無論你用多麼複雜的演算都算不出來最大數。以至於歐拉公式以複雜的函數證明了1-1=0。就這麼簡單,此時歐拉已經悟道了!一旦你悟道,就會走向為學的對立面,你會反過來思考,會倒推。越推答案越簡單,以至於最後明白,事物是從1+1開始越變越複雜,然後在從複雜的走向對立的1-1。至此才明白不用做那麼多無用的費力的事。省去複雜,只做1+1和1-1就可以達到目的。


西方走的是1+1

東方走的是1-1.

正如西方科學家說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道)


八卦之玄論

老子的《道德經》是辯證的哲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將這句話看做一個整體。為學是認識規律的過程,在認識規律的過程中要不斷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經》六十三章:“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時要大限度的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學會不同層面的規律,對不同層面的規律與宇宙的自然法則融會貫通,從而達到對規律客觀全面的認知。


為道是運用規律的過程,這時就要儘量摒棄自我的主觀意識,去掉那些拍腦殼的決策,不符合規律的大躍進的思想,遵照規律辦事就可以了,發展經濟有經濟規律,發展農業有耕種的規律。從表面上看是無所作為,但實際卻是最符合自然法則的作為。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對於道家習道也是這個道理,在學習的時候有老師的教導,多學習陰陽五行的規律,練習打坐調息;而在實踐的時候,則要守靜篤,忘卻所有的私心雜念,打通自身的周天與宇宙的氣場融為一體,去感應天人合一的無我境界。


《道德經》是哲學思想,它不侷限於某一具體事物,是指導人類生活、學習、實踐的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